童第軼

近日A股市場在新股開閘等一系列利空因素下持續低迷,在市場沒有大的波動情況下,弱勢形態依舊,聊聊證券市場的政策新變化似乎更有意思。滬港通試點方案一經出世,市場普遍認為,此舉為A股特別是藍籌股重大利好,利淡績差股和題材股。但是,“驅邪扶正”的影響力到底能持續多久呢?
首先,資本趨利避害,水向低處流。滬港通,甚至全球通將令未來A股與所有境外股市互通,利好還是利空A股,關鍵取決于A股相對于境外股市的整體動態估值水平孰高孰低。若前者低,則利好A股;反之,利空A股。把市凈率作為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對比一下A股與成熟股市數據可以看出,目前A股整體市凈率還是高于包括港股在內的境外成熟股市。
其次,通過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 F I 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以及各種明暗渠道,港股和A股早就在很大程度上互通。股票的流動性溢價直接影響股價。一些A、H股如海螺水泥、鞍鋼股份等,之所以相對于其H股具有較大負溢價率,與其A股流通盤數倍于H股流通盤有直接關系。
A股依舊還是本土邏輯說了算,此舉大體上可以作為主題炒作,不可“入戲太深”。沒有增量流動性,沒有實體經濟與宏觀政策變化信號,對大盤股上漲空間不宜盲目過度期待。
滬港互通,基本不存在增量資金概念。不要以為海外資金看好A股,更不要以為海外資金會改變A股。Q F I I額度和RQFII額度還有大量未使用。QFII運作已11年矣,并沒有實質影響A股投資風格。綜合來看,不能過度演繹此次滬股通總額度3000億元的作用。
那么,滬港通后,到底通了什么?
我們現在已經可以肯定的是,推出滬港通的目的并非救市,而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長期性結構性安排,未來容許交易的股票、資產甚至市場都可能會逐步性“擴容”。其意義在于,A股市場開放走出了更遠的一步,在中國上一輪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金融體制并未完全放開。這確保了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避免了市場的紊亂,有效監管也給中國金融市場提供了阻擋外部危機的防火墻。新一輪的深化改革,金融市場必須主動改革,否則改革的紅利因被之后的體制弊端抑制而難得實現。
金融改革的步伐已經“走起”,即“兩率”(人民幣匯率、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從前段時期人民幣匯率的波動、銀行破產和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政策宣傳和輿論討論等不難看出,這三大改革機會同時推動,滬港通就是這“一攬子系統化”的關鍵一環。此項改革在核心上實現了“互聯互通”的突破,如果說之前的港股直通車是試水,QDII和QFII是試驗,滬港通則具有現實的改革實踐意義。港股的成熟性不亞于歐美股市,滬港通提供了一把為內地資本市場打開現今國際市場之鎖的安全鑰匙,完善交易制度、監管規則,使股票估值更加合理,提高投資者交易水平,優化投資者結構。
今后證券市場的改革措施仍會加速推進,對于短期市場的影響不宜過分樂觀,且看且觀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