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2014年5月3日,“無常之常——東方經驗與當代藝術”展覽于元典美術館開展。參加開幕式的藝術家和嘉賓大多剛剛經歷了“藝術北京”的喧囂,從一個商業主導的展場回歸至東方經驗的“無常之常”,禪意的水泡和柔美的火焰讓人重歸平靜,享受東方平和之美。
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同歐洲文明區別很大的完整的文明系統,是東亞文明的策源地和中心。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與藝術,并且基于不同的哲學、語言、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于西方的美學理念和藝術樣式。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敗給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西方,從此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開始了全面向西方的學習。1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導致了傳統不斷被拋棄和中斷,中國的現代藝術進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與處境,尤其是發展了30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體系,幾乎完全建立在西方藝術界根據自己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和標準進行的選擇上,很多學習西方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消費社會的艷俗趣味,利用社會主義的政治與視覺遺產創作的藝術家在國際藝術界獲得選擇與認可,因而也在藝術市場上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種狀況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很多中國藝術家由于這種成功的吸引,而不斷復制這類創作模式;二是國際藝術界認為那些充斥著毛圖像、紅衛兵、惡俗消費趣味的作品,就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主體。而中國自己超過3000年的文明傳統和獨特的哲學與美學,卻始終在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演進中缺席,并沒有呈現出應有的價值。
中國社會現代性轉變的整體困境在于,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大原則以及在所有行為中希冀留有余地與彈性的模糊控制模式,與現代西方社會強調規則、契約、秩序以及建立公共性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中國自鴉片戰爭時期就開始了向西方的學習,藝術也毫無例外。藝術的當下發展,也正面臨著傳統文化藝術中所崇尚的回歸自然、逃離現實的文人心態如何與當代藝術中強調的介入社會批判現實的公共訴求協調,并形成有效轉換。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興起的中國當代藝術在30多年的歷程中,也全面地學習了西方現代主義興起以來的各種藝術流派,從1993年中國當代藝術家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至今已整整20多年,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已經可以非常嫻熟地運用國際當代藝術流行的觀念與語言表達中國的現實,也曾涌現出幾位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和器物,進行當代藝術創作,并在西方藝術界得到廣泛認可的優秀藝術家,而真正去挖掘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靈魂,通過當代藝術語言與觀念的轉換,來提供全新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創新,已經是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共識和愿望。但一直以來,能夠呈現出來的好作品似乎還不太多見,也就更沒有機會被國際藝術界所了解和關注。
這個展覽基于策展人多年的深入研究和調查,找到那些曾經被嚴重忽略的優秀藝術家。他們不愿意簡單地拷貝西方的藝術流派和藝術樣式,更愿意在自己的深厚文化傳統中,尋找更有價值的理念和資源,進行轉換和創作,希望貢獻一些不同的價值和觀點。“無常之常”這個展覽正是希望把一些非常嚴肅的,真正具有深厚東方傳統文化學養,不愿意隨波逐流趕時髦和簡單復制西方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近幾年來在東方傳統文化精髓與當代藝術表現之間進行鏈接和轉換的嘗試,呈現在國際藝術界的面前。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被很多中國藝術界炙手可熱的市場明星所遮蔽,曾被按照西方現當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簡單定義的本土流派所排斥在外。現在,我們希望世界性的藝術舞臺上,將幾年來發現并整合的一些優秀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在國際藝術界的同仁們面前集中呈現出來,希望為充滿著碰撞、刺激和張力的世界當代藝術領域,帶來一些冷靜、平和、清雅和意味深長的不同選擇。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無常之常”第一次在米歇爾宮完整呈現,受到很大的關注和好評,成為整個雙年展期間被國際藝術界評價最高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之后又受邀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最大的私人美術館MAGI900展出,今年3月21日又與德國波恩藝術基金會合作,在波恩的弗雷德別墅藝術中心展出。這也是首次由中國批評家和策展人主動向西方藝術界闡釋基于自身文化傳統和當代現實的藝術創作與研究,而之前所有關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的選擇與解釋,都是由來自西方的批評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所完成的。
“無常之常”將在未來的一年內,繼續在歐洲巡回,并且已經開始在國際藝術界引發一系列關于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的發展路徑和新可能性的討論。這次在北京的呈現是這個展覽第一次在國內亮相,于元典美術館展覽到6月15日,并將陸續在中國其他城市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