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隆喪厚葬”的傳統觀念一直深深植根在國人心中,其他可以省,但唯獨葬禮不能省,越隆重越能體現自己的孝心。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禮也越來越講究,越來越奢華。一方小小的墓地,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即便是在相對落后的農村,一個尋常的葬禮也得花費幾萬元。
然而,遠在大洋彼岸的德國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正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低碳葬禮,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自發地選擇有益于環境的樹葬、集體葬和生態葬。
前些日子,卡西銳的母親因心臟病突發去逝,作為他的好朋友,我參加了他母親的葬禮。起初我以為葬禮一定很隆重,因為卡西銳在當地屬于有頭有面的人物,葬禮舉行得風光些,也理所當然。但到了現場后我才驚奇地發現,儀式十分簡單,沒有送行的豪車,大家都是徒步前往;沒有演奏的禮樂隊,只有一個念經文的牧師;沒有昂貴的墓地,只有一片不起眼的小樹林;沒有高檔的棺材,只有一個普通的骨灰盒;沒有精致的墓碑,也沒有顯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任何飾品。所有參加葬禮的親戚朋友,除了一束鮮花外,也沒有帶其他物品。
只見卡西銳在一棵樹下挖了一個洞,將他母親的骨灰放進了洞里,然后用泥土填平,接著在上面做了一個簡單的標志,寫有他母親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完畢后,大家就對著那棵樹禱告默哀。
事后我才知道,這種葬禮稱為樹葬,是一種既經濟又環保的綠色葬禮。所謂樹葬,就是將逝者的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樹葬沒有墓穴,沒有骨灰盒(也有的人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壇),沒有墓碑,只在樹上或樹下作一個特定的標記。據說樹葬在德國十分流行,有一半以上的公民愿意在死后采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安葬。
之前,德國人一直崇尚土葬,但后來他們發現這種方式很不環保,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于是很多人提倡樹葬。不少德國人認為,樹是一種有靈性的生物,當一個人的生命結束后,將他埋葬于樹下,生命就可以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正如歌德在一首詩中所說:“群峰是如此寂靜,樹梢上也聽不到半點聲音,森林里的鳥不再歌唱,它們知道你將在這里長眠。”
中國有句古話:“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德國人的低碳葬禮再次向我們表明,孝敬父母一定要在生前對他們好,而不是在死后為他們舉行一場盛大的葬禮,或選擇一個高檔的墓地。低碳葬禮不僅節約了大筆開銷,也節省了大量的土地,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可謂一舉多得,值得世界各國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