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青溪
雖然選擇中國家庭寄宿有很多優勢,但“后爸后媽”和“Home Stay”之間也不是什么都合拍。因此在與寄宿家庭、“后爸后媽”們相處時,常常會發生些或有趣、或尷尬、或不可思議、甚至令人惱火的事
倒回去十年,溫哥華街頭的中國留學生標準形象,還是20多歲、衣著樸素、行色匆匆的青年男女,甚至更年長一些、拖家帶口的也不在少數。可如今的溫哥華街頭、車站旁、圖書館里,卻不知不覺多出一群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群體—三三兩兩結伴同行的、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少男少女,他們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陸籍中學留學生。
雖說不容易從這些孩子的口音中判斷他們來自中國何方,但可從他們彼此間的對話,聽出他們共同的困惑和煩惱。畢竟,他們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離開父母、家人,只身來到一個語言、文化、傳統迥異的陌生環境里,要面臨過語言關、融入當地社會、應付學業等一大堆問題,產生焦慮、矛盾、困惑的情緒也很正常。比起在父母蔭蔽下成長的國內同齡人,這些幼年獨自出國闖蕩的小留學生們需要更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更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包括抗壓力、抗孤獨的能力。“生活不易”的感受對他們而言是顯而易見,又是必須經歷的。在這里他們要學的課程很多,但第一課無疑是“自己照顧自己”。
他們還是未成年人,按照加拿大的法律,理論上必須有一個當地的監護人負責照顧。如果有親戚朋友在加拿大,且有接待能力,寄宿在他們家里是小留學生們的首選;若無,他們多半不得不選擇那些專門做寄宿生意的陌生人家庭,加拿大本地對“寄宿學生”的標準說法是“Home Stay”。習慣上,這些小留學生會分別稱呼寄宿家庭的男女主人“Home爸、Home媽”,因為發音和中文的“后爸、后媽”很像,因此小留學生之間、或小留學生跟遠在國內的父母通話時,往往就私下里這么稱呼。
在加拿大,接收“Home Stay”的家庭有西人也有華人,一般情況下,中國大陸小留學生喜歡選擇華人移民家庭,一是因為不存在語言障礙,他們以及他們的父母在與“后爸后媽”溝通上比較方便;二是因為當地中國人基本保持著與國內接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他們適應起來相對容易些;三是思維方式相似,當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解決方式更易接受。當然,只是溫哥華、多倫多等華人集中的城市才如此,一些同樣招收了許多小留學生,但華人移民并不多的城市(如哈利法克斯),“后爸后媽”就多為本地西人了。
雖然選擇中國家庭寄宿有很多優勢,但“后爸后媽”和“Home Stay”之間也不是什么都合拍。一方面,東西方人在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較大差別,而在當地生活久了的中國人或多或少已融入當地生活,不知不覺中會表現出與當地人的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大陸也同樣是個復雜的社會,這些孩子來自中國各地,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各異,他們身上既存在著共同特點,又體現著個體差異。因此在與寄宿家庭、“后爸后媽”們相處時,常常會發生些或有趣、或尷尬、或不可思議、甚至令人惱火的事。
當“Home Stay”和“后爸后媽”出現矛盾時,“大度”、“就事論事”和“說過就算”,也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原則。生活本來就充滿了矛盾,“后爸”、“后媽”們適當提醒完全必要,當然,如能顧到小留學生們所處的年齡階段和獨立生活的不易,以盡量溫和的語言和婉轉的態度表達出來,孩子們應更能體會“后爸后媽”的良苦用心,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同樣,小留學生們若能更客觀地認識加拿大文化,也會更理解寄宿家庭為他們的付出。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親爹親媽”的態度,他們如能站在理解、感激的態度,去體會“后爸后媽”們的心情,在“后爸后媽”和“親兒親女”間扮演一個溝通橋梁的作用,許多矛盾就更容易消弭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