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芹
結腸息肉內鏡下治療的護理體會
楊芹
目的 總結結腸息肉內鏡下治療的術前、術后護理要點。方法 通過對137例結腸息肉內鏡下治療患者進行術前、術后護理, 并對其治療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 13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術后無并發癥發生。結論 隨著內鏡技術越來越廣泛應用, 內鏡下息肉治療已成為患者的首選, 護士術前準備、術后的觀察護理對治療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結腸息肉;內鏡下治療;護理體會
結腸息肉是結腸黏膜表面突出腸腔的息肉狀病變, 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病, 屬于一種潛在的癌前病變, 目前臨床對于發現結腸息肉的患者, 常行結腸鏡電切術治療[1]。本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 對137例結腸息肉患者實施內鏡下治療后的護理觀察和療效分析, 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1年8月, 本科收治結腸息肉患者137例, 男77例, 女60例, 年齡7~66歲, 平均年齡35.5歲, 臨床表現為腹部不適、腹瀉、腹痛、偶有便血等癥狀。
1.2 術前準備充分, 術中過程順利, 術后有1例患者因止血夾脫落出血, 經再次內鏡下放置止血夾后, 出血停止。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對內鏡下治療不了解, 易產生恐懼、焦慮心理, 所以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 主動與患者溝通, 了解患者的顧慮,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內鏡下息肉電切的基本知識及操作過程, 術中配合, 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及內鏡下治療的優點。必要時組織患者與家屬觀看電子圖片,消除其顧慮, 保持良好的心態, 配合治療。
2.1.2 術前腸道清潔準備 術前3 d進少渣流食, 忌服乳制品及豆制品, 以免腸道氣體過多。術前1 d需進食無渣流質飲食。大便難解者, 遵醫囑及時給藥通便。術前6 h, 開始服用瀉藥, 常用腸道準備用藥為硫酸鎂50 g加溫開水2000 ml, 1 h內飲完, 或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盒溶于2000 ml溫水, 1.5 h內均勻飲完。服藥后囑患者多活動, 以促進腸蠕動, 大便為無渣清水樣便為上, 方可手術。
2.1.3 術前檢查 詢問既往史, 女性患者詢問月經周期。術前做好心電圖、血常規、凝血功能、乙肝表面抗原等檢查,根據患者的情況適宜安排手術時間。
2.2 術后護理
2.2.1 休息 根據切除息肉大小, 決定臥床休息的時間, 直徑小于1 cm的息肉, 門診患者手術后可留觀數小時, 觀察無出血、無腹痛等不適可回家休息2~3 d。較大息肉、無蒂息肉術后凝固范圍較大者, 切除術后需住院觀察一周, 術后臥床休息6 h。息肉創面較大者臥床休息5 d, 兩周內避免劇烈運動, 以免止血夾過早脫落導致出血。
2.2.2 飲食護理 術后根據息肉創面大小, 4~24 h內禁食,根據情況給予靜脈輸注止血藥、抗生素及營養液等。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血便情況, 如無異常, 可給予無渣流質飲食, 72 h進無渣半流飲食。進食后應注意觀察大便情況及有無腹痛等不適, 以后逐漸至普食。術后2周內避免進食脹氣、粗纖維、生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同時避免食用豆類, 如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應給予降壓藥控制, 以防術后出血, 囑患者如不注意休息, 飲食不尚等易引起術后遲發性出血[2]。
2.3 術后觀察 監測生命體征, 主動巡視病房, 傾聽患者主訴, 禁食期間, 避免因液體量不足出現低血糖。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血、腹痛、腹脹、血便, 保持大便稀軟通暢, 便秘者可適當給予緩瀉劑, 避免用力排便, 防止出血。
2.4 健康宣教 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加強飲食指導, 保持良好的心情,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減少增加腹壓的姿態6~12個月, 按時復查。
137例患者, 經內鏡下電切除術后, 其中有1例患者因止血夾脫落出血, 經再次內鏡下放置上血夾后無出血, 患者均治愈出院。
內鏡下治療目前已成為腸息肉的首選治療方法, 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花費少、痛苦少、術后恢復快, 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越來越被腸息肉患者接受。但也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 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觀察護理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環節, 通過護士全程護理觀察, 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手術治愈率。
[1] 吳紅英,吳海燕,張焰,等.56例老年結腸息肉病人行結腸鏡下電切術的圍期護理.全科護理, 2011, 4 (9) : 859 - 860.
[2] 陳敏芳.大腸息肉高頻電切后遲發性出血八例.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4, 21 (3) : 209.
677000 云南省臨滄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