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奇
民以食為天。在我國,糧食問題始終是天大之事,處于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讓老百姓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除依靠科技進步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民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最終歸結于農民受教育培訓的水平。因此,農民教育培訓如同食品金字塔的基座,支撐老百姓那片“天”的砥柱,其意義重如泰山。
人是社會生產主體和第一生產力。“沒有高度知識化的農民,就沒有高度現代化的農業。”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在連續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次把農民教育培訓提到了戰略高度。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提出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4年提出“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育培訓力度”,農業部也連續多年把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重點工作。這足以說明國家對農業人才培養、農民教育培訓的高度重視以及農民教育培訓具有的重大意義。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是保障國家糧食長期安全的戰略選擇。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留鄉務農人員以婦女、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占農民工總量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沒種過地、也不愿意回鄉務農,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務農的農民,對他們進行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教育培訓,使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才能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另外,只有通過對農民的綜合性教育培訓,才能實現對農產品從源頭到生產加工、流通等整個產業鏈的安全把關、規范生產,才能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粗放的基本現狀依然沒有改變。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僅為5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我國是最大的化肥和農藥使用國,但化肥、農藥利用率均僅為30%~35%左右,比歐美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以上。隨著傳統小農生產加快向社會化大生產轉變,現代農業對能夠掌握應用現代農業科技、能夠操作使用現代農業物質裝備新型職業農民的需要越來越迫切。不經過長期的農民教育培訓,有效縮短農民在技術、觀念上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將無法支撐。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是著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大力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拓寬農業獲利空間,縮小種糧、養豬農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通過增加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務農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2底,我國家庭農場數達到87.7萬個,經營耕地面積占到了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他們的經營總收入為1620億元,單個家庭農場的平均收入達到18.47萬元,遠遠超出了一般農民家庭的收入水平,這些農場主就是率先接受教育培訓,具有了較高技能和素養的新型職業農民。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是構建和諧安定經濟社會的必然要求。自古以來農業就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基礎,直到今天亦如此。不同的是,農業的生產技術、生產方式較過去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業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不僅要高產出、高效益,還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營造美麗鄉村……今天的農業已不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農民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存狀態,靠力氣、靠經驗、靠手藝,已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必須依靠農民教育培訓,把務農農民培養成為有專業技術、有經營能力、有道德素養、有社會責任感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只有農民富裕了,農村穩定了,農民文化素養水平提升了,社會、國家才能呈現安定繁榮的局面。
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基石。中國是農業大國,亦是農業人口大國,作為第一產業——農業的從事者,農民的教育培訓,關乎糧食安全,關乎經濟安全,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和民族進步,可謂重如泰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