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著重在創新培訓方式上做文章,改變培訓工作以往 “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局面。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中尋求突破,激發農民學習的熱情,讓農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尋求學習。只有這樣,培訓工作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培訓內容要符合農民的口味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不一樣,他們承載著新農村建設的使命,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了解農民的想法。培訓者要經常深入村屯、走到農民中間去,做好調查研究,充分了解農民急需掌握哪些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根據農民的需求確定授課的內容,才能真正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難題。
培訓內容要與時俱進。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使農民對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更新。這就要求培訓者講授的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把最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及時傳授給他們,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介紹給他們,引導他們自主學習。
培訓內容還要有相應的深度、難度和廣度。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單一,會導致學員不愿動腦,產生厭學棄學現象,嚴重影響學習效果。而豐富有趣的培訓內容則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學員的興趣,有了興趣,學員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學習,注意力就易集中,積極性也就越高,教學質量也會有大幅提升。
只有培訓內容充分滿足了農民求知的欲望,解決了實際問題,農民的學習才會由被動接受轉化成主動探求。如: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舉辦的草編培訓班,就是在充分調查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本情況下,根據農民的需求開辦的,所以農民的積極性非常高,出現了課前學員提前來、課程結束了還不愿意走的現象。老師認真教,學生更愿意學,形成了師生之間互動頻繁的良好局面。參訓農民普遍反映技術非常實用。部分學員的作品遠銷到了省外。
二、培訓形式要靈活多樣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教學絕不能照本宣科,而應根據教材所規定的知識范圍,有重點地引導學員認真看書、積極思考,切實體現教學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訓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培訓內容、不同的場合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式方法,創新培訓形式和思路。
1. 開放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適應農民生產生活規律和學習特點,利用農民的有效時間,打破傳統課堂傳授的教學模式,走出教室來到農民中間,采取送教下鄉、農學結合等靈活方式,有針對性地把課堂搬到農民的家里、田間地頭,改“農民進校門”為“教師到家門”,方便農民結合生產就地就近就需學習,解決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點,使農民“隨時隨地”學會生產技能。
2. 直觀性教學。農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接受知識的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要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員為主體的教學格局,從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擺脫“一張黑板、一支粉筆”的束縛,輕說教、重演示,將理論講解實用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實用技術傳授要分條理講解、分步驟演示。讓農民學員看得到,摸得著。
3. 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堂中,其直觀的畫面、形象的動態演示使農民學員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容易。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生動形象,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時,在觀看動畫過程中,學員自己就能找到很多問題的答案,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僅在第一時間抓住了學員的眼球,而且能長期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容易被學員理解和接受。
4. 互動式教學。教學,顧名思義,是教與學的結合。這就說明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農民參加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培養,不是靠教師單方面能實現的,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學互動,更能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這里更加強調的是互動的前提,即教師要善于調動農民學員積極性,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此同時,適當地開展競賽活動也是調動學員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單一的教學模式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幾種不同教學模式在一節課中有機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有力技術保證。
三、啟發學員的求知欲和認知興趣
學員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員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認知興趣,是推動學員積極學習的動力。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問題,或者是學員經常在生產中遇到的卻懸而未決的問題,以激發學員的求知欲望;創設一定的情境,結合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增強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讓學員在課堂上充分動腦、動口、動手,在學有所得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學實踐證明,學員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求新知識的熱情,從而成為學員穩定的、持久的學習動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資隊伍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師資力量的強弱、教師素質的高低都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農廣校體系須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成為學校工作的重要支柱、教學活動的主體。
由于要直接面對農民和農業生產實際,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業務精通,更要具有實踐經驗,同時還要有為農民服務的真誠和責任心。因此在加強現有師資隊伍培訓能力的基礎上,要鼓勵和支持教師更新知識結構,做到“一專多能”。同時選聘技術骨干,充實師資隊伍,建立具有教學能力又具有實踐指導能力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提供基礎支撐。
總之,培訓內容農民是否需要、培訓方式農民是否接受、培訓結果農民是否滿意,是對培訓質量好壞最關鍵的衡量標準。筆者建議,應把農民接受教育培訓后的實際生產經營效果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如何提高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效果,真正做到讓農民滿意,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唯有迎難而上,才能找到正確答案。
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 沈彥龍 徐明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