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門縣是農業部在全國認定的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之一,為推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石門縣于2013年8—9月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問卷調查,以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的基本情況,掌握他們的培訓需求,探索和創新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提高培訓質量,提升培訓效果。
一、調查范圍
圍繞水稻、柑橘、茶葉產業,在全縣分南、中、北三片,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問卷調查,每片選3個鄉,每鄉選3個村,每村選10個戶,共計問卷調查270戶。
二、調查對象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
三、調查方法
(一) 座談式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目的,精心制作問卷,采取進村開展講座的形式,將問卷發給調查對象,由調查對象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分析。
(二)訪談式入戶調查
主要是深入農戶家中,以口頭形式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對象開展相互交流,搜集相關情況。
四、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1. 年齡構成
從242份有效調研問卷統計看,16~30歲4人,占1.65%;31~40歲30人,占12.4%;41~50歲100人,占41.32%;51~60歲76人,占31.4%;60歲以上32人,占13.23%。
2. 文化程度
統計顯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5人,占2.07%;中專3人,占1.24%;高中53人,占21.90%;初中118人,占48.76%; 小學及以下63人占26.03%。
3. 從事農業背景
統計顯示,從事農業的背景中,復轉軍人13人,占5.4%;打工返鄉38人,占15.7%;大學畢業創業1人,占0.41%;長期務農150人,占61.98%;在職村干部40人,占16.53%。
(二)調查對象生產經營情況
1. 生產規模
水稻種植面積累計2526.1畝,其中,30畝18人,占7.44%;50畝10人,占4.13 %;100畝以上2人,占0.83%。柑橘種植面積累計1637畝,其中,20畝16人,占6.61%;30畝10人,占4.13 %;50畝以上5人,占2.07 %。茶葉累計面積2058畝,其中,10畝38人,占15.7%;30畝15人,占6.2%;50畝5人,占2.07%;100畝以上1人,占0.41 %。
2. 經營模式
199個農戶系一家一戶獨立經營,占82.23%;參加農業合作社40人,占16.53%;股份合作社經營3人,占1.24% 。(見表1)
(三)調查對象收入情況
2012年農業總收入952.02萬元,調查對象每畝效益與當地其他農戶比較,持平69人,占28.51%;略高110人,占45.45%;超過當地10%以上52人,占21.49%;略低11人,占4.55%。(見表2)
(四)調查對象培訓需求
1. 培訓意愿
統計顯示,被調查對象參加學習培訓的積極性較高,有228人愿意參加陽光工程培訓,占94.21%;14人不愿意參加,占5.79%。(見表3)
2. 培訓類型
統計顯示,50人選擇創業培訓,占21.93%;78人選擇職業技能培訓,占34.21%;97人選擇專項技術培訓,占42.54%;3人選擇其它培訓,占1.32%。(見表4)
3. 培訓內容
統計顯示,調查對象最喜歡的培訓內容是種植技術,其次是農業政策,再次是農機操作技術、農產品營銷技術、貯藏加工技術,最后是其他。(見表5)
4. 培訓形式
統計顯示,農民最喜愛的培訓形式是老師現場指導202人次;其次在教室聽老師講課111人次,再次看電視學習61人次、上網學習24人次、聽廣播學習18人次,其他1人次。(見表6)
5. 培訓地點
統計顯示, 186人次選擇本村培訓,120人次選擇本鄉鎮培訓,83人次選擇縣城培訓,10人次選擇縣外培訓,10人次選擇企業培訓,1人次選擇其他。(見表7)
6. 最適宜培訓季節與時間長短
統計顯示,48人選擇春季培訓,占21.05%;22人選擇夏季培訓,占9.65%;48人選擇秋季培訓,占21.05%;110人選擇冬季培訓,占48.25%。最適宜培訓時間長短,62人選擇培訓一周,占27.19%;20人選擇培訓半個月,占8.77%;96人選擇培訓2~3天占42.11%;50人選擇培訓1天,占21.93%。(見表8)
(五)調查對象從業愿景
統計顯示,66人的從業愿望在10年左右,占27.3%;46人的從業愿望在20年左右,占19%;130人愿終身務農,占53.7%。有擴大生產規模愿望151人,占62.4%;沒有擴大生產規模愿望91人,占37.6%。(見表9)
(六)調查對象從事生產經營主要困難
1. 生產經營主要困難
統計顯示,160人次生產經營中存在技術困難,120人次貸款困難,98人次土地困難,86人次信息困難,18人次其他困難。(見表10)
2. 最希望政府對你發展農業的幫助
從242份題為“最希望政府對你發展農業的幫助”的有效問卷統計數據得知,92人最希望政府為其發展農業生產給予技術服務,占38.02%;76人希望政府為其發展農業生產予以政策支持,31.40占%;74人希望得到項目資金資助,占30.58%(見表11)
五、結論與啟示endprint
(一)調研對象綜合素質偏低、年齡偏大,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需提高農民創業素質和農業從業技能,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
從調研情況不難看出,目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農民,文化偏低、年齡偏大,不僅缺乏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基本素質,缺乏農業科學技術,更缺乏農業創業謀劃能力。新生代農民不愿生活在農村,更不會從事農業生產。這與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很不協調,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誰來經營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因而,急切需要提高農民文化科學素質,提升農民創業能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二)調研對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高,但省里培訓任務有限,不能滿足農民培訓需求,必須加強培訓對象遴選,好鋼用在刀刃上。
調研的柑橘、茶葉、水稻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普遍要求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占94.21%,而每年省里下達的陽光工程培訓指標有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更少,遠遠不能滿足其培訓需求。因此,必須對培訓對象進行嚴格遴選,好鋼用在刀刃上。應選擇有創業基礎,有一定社會責任心,培訓意愿強烈,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職業素質和創業技能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向年紀較輕、學歷較高的農民傾斜,吸收兩后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為培訓對象。
(三)調研對象培訓需求的多樣化,要求石門縣圍繞柑橘、茶葉、水稻產業,結合陽光工程培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參與調研的培訓對象由于其從事的產業不同,資源不一,需求也不盡相同,呈現多樣化特點,21.93%的選擇參加創業培訓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34.21%的選擇職業技能;42.54%的選擇專項技術培訓。為此,石門縣要以這一培訓需求為導向,圍繞柑橘、茶葉、水稻三大優勢主導產業,利用陽光工程培訓平臺,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使陽光工程農業創業培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專項技術培訓為石門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服務。
(四)調研對象培訓內容、形式、地點、最適宜季節及時間需求,是石門縣分產業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案的出發點,是打造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品牌的原動力。
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原則,石門縣應根據農民喜愛的學習內容,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及時調整培訓計劃,順應農民培訓需求,采取有效培訓方式,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稻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冬、春兩季,每次一周;茶葉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秋、冬兩季,每次一周;柑橘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冬、春兩季,每次一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據成長規律,搞好典型培植。要以提高農民創業素質和農業從業技能為核心,結合農事季節、關鍵農時對培訓學員進行現場指導,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茶園、橘園,解決他們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并利用培訓學員QQ群、培訓基地、專家與學員互動網絡平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全程跟蹤服務,形成重實效、可操作、有特色的石門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五)調研對象生產經營中主要困難和最希望政府對其發展農業的幫助主要是政策、技術與貸款,要解決農民所期所盼,必須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政策體系。
本次調研中,培訓對象生產經營中的主要困難依次為技術、貸款、土地、信息;最希望政府對其發展農業生產的幫助是給予技術服務,予以政策支持,享受項目資金資助。因而,必須在搞好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的同時,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對積極參加培訓并通過資格認定,以農業為職業、占有一定資源、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有一定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從業者,給予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補貼、技術服務、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政策扶持,將國家、政府和相關部門現有農業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讓農民學有動力,干有勁頭,致富有盼頭,以培養一支用得上、留得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湖南省石門縣農業局 李東波 李良軍 楊全維
湖南省石門縣財政局 張貴生endprint
(一)調研對象綜合素質偏低、年齡偏大,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需提高農民創業素質和農業從業技能,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
從調研情況不難看出,目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農民,文化偏低、年齡偏大,不僅缺乏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基本素質,缺乏農業科學技術,更缺乏農業創業謀劃能力。新生代農民不愿生活在農村,更不會從事農業生產。這與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很不協調,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誰來經營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因而,急切需要提高農民文化科學素質,提升農民創業能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二)調研對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高,但省里培訓任務有限,不能滿足農民培訓需求,必須加強培訓對象遴選,好鋼用在刀刃上。
調研的柑橘、茶葉、水稻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普遍要求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占94.21%,而每年省里下達的陽光工程培訓指標有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更少,遠遠不能滿足其培訓需求。因此,必須對培訓對象進行嚴格遴選,好鋼用在刀刃上。應選擇有創業基礎,有一定社會責任心,培訓意愿強烈,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職業素質和創業技能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向年紀較輕、學歷較高的農民傾斜,吸收兩后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為培訓對象。
(三)調研對象培訓需求的多樣化,要求石門縣圍繞柑橘、茶葉、水稻產業,結合陽光工程培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參與調研的培訓對象由于其從事的產業不同,資源不一,需求也不盡相同,呈現多樣化特點,21.93%的選擇參加創業培訓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34.21%的選擇職業技能;42.54%的選擇專項技術培訓。為此,石門縣要以這一培訓需求為導向,圍繞柑橘、茶葉、水稻三大優勢主導產業,利用陽光工程培訓平臺,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使陽光工程農業創業培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專項技術培訓為石門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服務。
(四)調研對象培訓內容、形式、地點、最適宜季節及時間需求,是石門縣分產業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案的出發點,是打造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品牌的原動力。
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原則,石門縣應根據農民喜愛的學習內容,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及時調整培訓計劃,順應農民培訓需求,采取有效培訓方式,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稻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冬、春兩季,每次一周;茶葉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秋、冬兩季,每次一周;柑橘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冬、春兩季,每次一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據成長規律,搞好典型培植。要以提高農民創業素質和農業從業技能為核心,結合農事季節、關鍵農時對培訓學員進行現場指導,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茶園、橘園,解決他們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并利用培訓學員QQ群、培訓基地、專家與學員互動網絡平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全程跟蹤服務,形成重實效、可操作、有特色的石門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五)調研對象生產經營中主要困難和最希望政府對其發展農業的幫助主要是政策、技術與貸款,要解決農民所期所盼,必須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政策體系。
本次調研中,培訓對象生產經營中的主要困難依次為技術、貸款、土地、信息;最希望政府對其發展農業生產的幫助是給予技術服務,予以政策支持,享受項目資金資助。因而,必須在搞好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的同時,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對積極參加培訓并通過資格認定,以農業為職業、占有一定資源、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有一定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從業者,給予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補貼、技術服務、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政策扶持,將國家、政府和相關部門現有農業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讓農民學有動力,干有勁頭,致富有盼頭,以培養一支用得上、留得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湖南省石門縣農業局 李東波 李良軍 楊全維
湖南省石門縣財政局 張貴生endprint
(一)調研對象綜合素質偏低、年齡偏大,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需提高農民創業素質和農業從業技能,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
從調研情況不難看出,目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農民,文化偏低、年齡偏大,不僅缺乏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基本素質,缺乏農業科學技術,更缺乏農業創業謀劃能力。新生代農民不愿生活在農村,更不會從事農業生產。這與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很不協調,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誰來經營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因而,急切需要提高農民文化科學素質,提升農民創業能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二)調研對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高,但省里培訓任務有限,不能滿足農民培訓需求,必須加強培訓對象遴選,好鋼用在刀刃上。
調研的柑橘、茶葉、水稻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普遍要求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占94.21%,而每年省里下達的陽光工程培訓指標有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更少,遠遠不能滿足其培訓需求。因此,必須對培訓對象進行嚴格遴選,好鋼用在刀刃上。應選擇有創業基礎,有一定社會責任心,培訓意愿強烈,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職業素質和創業技能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向年紀較輕、學歷較高的農民傾斜,吸收兩后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為培訓對象。
(三)調研對象培訓需求的多樣化,要求石門縣圍繞柑橘、茶葉、水稻產業,結合陽光工程培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參與調研的培訓對象由于其從事的產業不同,資源不一,需求也不盡相同,呈現多樣化特點,21.93%的選擇參加創業培訓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34.21%的選擇職業技能;42.54%的選擇專項技術培訓。為此,石門縣要以這一培訓需求為導向,圍繞柑橘、茶葉、水稻三大優勢主導產業,利用陽光工程培訓平臺,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使陽光工程農業創業培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專項技術培訓為石門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服務。
(四)調研對象培訓內容、形式、地點、最適宜季節及時間需求,是石門縣分產業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案的出發點,是打造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品牌的原動力。
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原則,石門縣應根據農民喜愛的學習內容,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及時調整培訓計劃,順應農民培訓需求,采取有效培訓方式,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稻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冬、春兩季,每次一周;茶葉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秋、冬兩季,每次一周;柑橘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在冬、春兩季,每次一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據成長規律,搞好典型培植。要以提高農民創業素質和農業從業技能為核心,結合農事季節、關鍵農時對培訓學員進行現場指導,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茶園、橘園,解決他們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并利用培訓學員QQ群、培訓基地、專家與學員互動網絡平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全程跟蹤服務,形成重實效、可操作、有特色的石門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五)調研對象生產經營中主要困難和最希望政府對其發展農業的幫助主要是政策、技術與貸款,要解決農民所期所盼,必須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政策體系。
本次調研中,培訓對象生產經營中的主要困難依次為技術、貸款、土地、信息;最希望政府對其發展農業生產的幫助是給予技術服務,予以政策支持,享受項目資金資助。因而,必須在搞好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的同時,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對積極參加培訓并通過資格認定,以農業為職業、占有一定資源、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有一定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從業者,給予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補貼、技術服務、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政策扶持,將國家、政府和相關部門現有農業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讓農民學有動力,干有勁頭,致富有盼頭,以培養一支用得上、留得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湖南省石門縣農業局 李東波 李良軍 楊全維
湖南省石門縣財政局 張貴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