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祥
新時期司法行政工作要履行職能、有所作為,必須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積極構建“全覆蓋”的工作體系,努力打造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
建設服務型機關必須統籌規劃,調動全省司法行政干警的工作積極性,指導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緊扣“服務”做文章。要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評價和檢驗工作的標尺,緊緊抓住評價考核這一工作的“指揮棒”、“風向標”,建立導向明確、指標科學、激勵有力的評價考核體系。在評價理念上,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變側重指令性工作考評為注重群眾滿意度考評,防止重“顯績”輕“潛績”、重“主觀評價”輕“客觀效果”。考核評價要體現服務大局的根本任務,在“兩個率先”中找準定位,明確要求,推動司法行政工作融入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要體現服務群眾的實際成效,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第一目標,滿足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實現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在指標選擇上,要堅持導向性、可測性、前瞻性、實效性相統一,精簡優化爭當排頭兵考核指標。選取的指標要與國內先進水平、國際通用標準有機結合,充分體現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特征,真實反映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水平,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可采集,可量化,可對比。在考核方式上,要建立實績考核與群眾考評、集中考核與平時考核、考核評價與結果運用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實行量化考核和定性考評,量化考核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和基層意見,定性考評要綜合運用社區征詢、電話調查、網絡調查、服務反饋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見,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作風、履行職責的滿意程度。
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十八大做出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司法行政工作的公共服務特性要求我們必須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覆蓋工作網,更好地為推動科學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服務。
深入推進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全覆蓋。按照有效預防、及時化解的工作要求,優化調解網格劃分和設置,加強網格信息員和調解員隊伍建設,做到網格不留空白,隊伍不留缺口,推動調解組織網絡對城鄉社區的全覆蓋。要進一步完善“公調”、“訴調”、“檢調”等無縫對接機制,加強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探索調解員職業化建設路徑,實現調解機構和人員對矛盾糾紛多發、易發領域的全覆蓋。推進調處中心實體化運作和功能發揮,強化矛盾糾紛的預警分析和研判反饋,加強調解協議履行情況和群眾意見的跟蹤回訪,推動調解工作向前端延伸、向深度延伸,實現指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覆蓋。
深入推進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全覆蓋。著眼于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教育矯正體系、困難幫扶體系,實現特殊人群管理、教育、幫扶的全過程、全員化覆蓋。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安全首位意識,進一步完善銜接交付、風險評估、動態監管、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監管機制,完善以縣級管理教育中心為龍頭、以鄉鎮司法所為基礎、以社區(單位)矯正(幫教)小組為依托的工作網絡,建立與公安機關互聯互通的特殊人群和重點對象數據庫,加快構建全過程、一體化的安防體系。深化社區矯正管理教育服務中心和公益勞動基地、就業安置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個別化矯正,注重心理矯治和引導,加大技能培訓和幫扶力度,實現對特殊人群的有效教育和幫扶。
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根據公共服務的普及性、均等性特點,構建以縣(市、區)法律服務中心、鄉鎮司法所、村(居)司法服務站為主線,以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法律服務機構結對服務為支撐,以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等便民聯系點為補充,點線面結合、覆蓋城鄉的服務網絡,更好地為群眾提供就近便捷的優質服務。要進一步豐富法律服務產品供給,完善政府和鄉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適時調整法律援助補充事項范圍,拓展司法鑒定業務領域,推行公證便民利民服務,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同時,加快推動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長效運行的工作機制。
深入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全覆蓋。緊貼群眾實際需求,大力推進普法陣地、重點法律、重點對象、普法隊伍全覆蓋,切實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要進一步健全城鄉社區普法網絡和普法隊伍,加強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運用,不斷拓寬陣地,擴大法制宣傳覆蓋面。完善“誰執法、誰普法”工作機制,加強領導干部、公務員等重點對象學法用法工作,在流動人口、農民工集聚區廣泛建立法制學校,探索創新具有較強參與性、互動型的普法模式,提高普法教育的針對性。注重加強持續性、常態化普法教育,推進日常宣傳與集中宣傳、大眾教育與分類教育相結合,增強法制宣傳的實效性。
品牌就是形象,是服務能力的體現。實踐表明,沒有工作品牌就會導致社會形象模糊,服務職能也難以彰顯。建設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必須深化品牌意識,在服務大局、服務群眾上樹立品牌。“12348”作為司法行政服務熱線,具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和群眾基礎,要充分挖掘資源,發揮職能優勢,將其打造成司法行政的綜合品牌。
高標桿定位。將其定義為司法行政機關快速反應系統和綜合服務平臺。拓展“12348”工作內涵,在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法制宣傳、法律服務、矛盾調處等司法行政職能,有效整合內部資源,大力加強內外聯動,使之成為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的“協調部”、“服務部”,進一步增強司法行政機關為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服務的綜合功能。
高質量建設。制定“12348”平臺建設的整體方案,分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分別開展試點,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對專線系統進行維護升級,統一形象標識,規范服務用語,改善服務環境。加強與“110”、“12315”、“12345”等便民熱線的協調聯動,積極為廣大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高效率運行。打造服務品牌,關鍵在于服務效率。要按照“一號受理、各級聯動、方便群眾、服務決策”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12348”服務平臺的值班、管理、考勤等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受理、即辦、交辦、協辦、督辦、辦結、反饋、回訪等工作制度和工作規程,建立健全熱線服務網上辦理系統和司法行政信息庫,實行熱線服務網上受理、網上轉辦、網上辦結,提高服務效能。
司法行政資源分布散,工作條線多,基層司法所同志兼職多、任務重,傳統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難以滿足形勢任務的要求,必須優化服務手段,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
注重信息化支撐。將信息化作為服務的重要支撐,打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數字司法”。按照科技引領、信息主導的思路,發揮好情報信息服務的實戰功能,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應用,實現“管理流”、“工作流”與“信息流”的有機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共用,切實把網上信息資源轉化為現實戰斗力。要進一步發揮好信息系統的功效,突出加強對矛盾糾紛、接待咨詢、援助案件等信息的及時研判分析,掌握動態情況,強化監測反饋,提高信息化建設的應用效能。
加快社會化統籌。司法行政工作除了為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提供保障和服務外,還承擔大量面向社會公眾、社會組織的公共事務,必須充分調動和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管理。譬如,被譽為“東方經驗”的人民調解制度,把法律交給億萬群眾的全民普法活動,在行刑社會化理念支配下的社區矯正工作,等等,無不需要我們發揮好社會組織、基層群眾的協同參與、自治互律作用。要進一步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健全群眾參與機制,通過志愿服務、規范引導、政府購買等方法,努力做到在更大范圍配置社會資源,更深層次整合社會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管理和服務效能。
實行網格化管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量“單位人”變“社會人”,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事務失去“鏈接點”。司法行政作為一項社會服務工作,必須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的要求,縮小服務和管理“單元”,提高工作精細化水平。要從整體上將網格化管理方式運用于司法行政工作,以責任制為依托,把服務資源、服務職能、服務力量配置到網格,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實行多網合一、一網多格,使網格成為司法行政服務群眾的基本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