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和 趙樹魁 張國發
摘 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總體布局的高度進行闡述,其根本目的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運用“泛綠色設計”理念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介紹“泛綠色設計”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重點從不同社會層面、不同產業領域和區域性的“泛綠色設計”三個方面闡述了“泛綠色設計”的內涵,并就其基本原則和運用方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泛綠色設計;生態文明;內涵;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4.027
1 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從而構建了社會主義社會“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1],并系統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思想內涵、戰略定位和重點任務,是我黨吸取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一系列方針和戰略思想進行的新概括和升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調整轉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2],對于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不可否認,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問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的運行機制,不斷地探索前進的道路。30多年來,其發展基本上是沿襲了西方工業化的老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危機接連不斷,通過“拼資源、拼生態”,獲取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速度。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全球化傳播,以及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廣泛普及和貫徹,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國內的仁人志士們,都已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再走“西方工業化的老路”,并自上而下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調整措施,也嚴厲地制止了一些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建設行為和開發行為。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為了保GDP的增長,為了眼前的利益或局部利益,環境污染和破壞還在繼續,生態危機還是陸續發生,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雖然應該轉向,但實際上還沒有轉。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水災、旱災、冰雪災害、瘟疫、泥石流、森林火災、沙塵暴等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發生:1998年長江、松花江下游的特大洪水;2006年松花江的污染;2008年滇池、太湖的藍藻污染以及洞庭湖的鼠災;2010年西南大旱等生態危機事件,都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也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自然災害的頻發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但人為因素是主要的。一些專家學者經過科學的評估后得出結論:這些災害的發生大部分都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是人們一系列不科學的經濟活動所埋下的“環境定時炸彈”的頻頻暴發。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發出的警告以及重大生命財產換來的沉痛教訓,這些都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必須實行“生態化”轉變,不能拖延,也不能再“虛晃一槍”敷衍了事,要實實在在地實行轉變。
2 “泛綠色設計”的提出
“泛綠色設計”(Pan Green Design,PGD),其思想源于現代企業內部對某種產品或工藝進行的綠色設計(Green Design),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綠色設計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同時也體現了設計師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綠色設計是指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不僅考慮產品的商品屬性,而且還要考慮產品的環境屬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維護性、可重復利用性等),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在滿足環境目標要求的同時,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使用壽命、質量等要求[3]。與綠色設計相配套的工作還有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LCM),就是對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生命過程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分析、評估、監督與管理。
“泛綠色設計”是指按照綠色設計理論與方法及泛系理論,堅持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雙重考慮的原則,在全社會范圍內對人類經濟活動的行為方式、內容與準則進行全方位的修訂、規范與重新設計。它不僅包含著企業設計師們狹義的綠色設計,而且具有更廣闊、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在社會結構上,PGD包括了政府、企業和公民大眾等層面;在經濟領域里,PGD滲透到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等各產業領域里;在技術路線上,不僅有工程技術方面的,還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手段與方法。PGD的研究與實施,是因為人類社會已經到了需要重新全面認識、規范和設計人類經濟行為的時候了。國內已有學者明確指出:“環境保護問題的關鍵是設計而非管理問題”[4]。在漫長的人類設計史中,工業設計為人類創造了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加速了資源的消耗,并對地球的生態平衡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工業文明在100多年里已使我們的世界變得面目全非,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各個角落和人類的各種行為。對于綠色設計產生直接影響的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本引起極大爭議的專著《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他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他同時強調設計應該認真對待有限的地球資源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現實情況表明,在這樣的社會變革中,僅靠企業中產品或生產工藝的綠色設計無法真正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和各種生態環境問題,而必須實行PGD發展戰略。
3 “泛綠色設計”的主要內涵
3.1 不同社會層面的“泛綠色設計”
3.1.1 政府層面 以PGD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生態化轉變,政府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在宏觀層次上,包括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選擇、管理立法等。在中觀和微觀層次上,首先在特定區域內和環境承載力(區域性生態足跡分析)范圍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5],進而形成保障生態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防止環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品對人身健康的損害)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推進生態城市、生態村等新型聚落環境的建設;營造有利于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和發展綠色經濟的環境條件;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樹立綠色干部政績觀,實現干部考核標準綠色化等[6-7]。
政府的PGD往往能解決一些影響面大又難以根除的棘手問題。例如,當前令國人深惡痛絕的“地溝油”回流餐桌問題,習慣的解決辦法就是查抄、搗毀、處罰等“硬堵”,實踐證明收效不大,時至今日問題依然存在,可謂是防不勝防,難以堵住。若政府采用PGD來解決此問題,就可以變“堵”為“疏”、變害為利、變廢為寶。即由政府主導,制定優惠政策,組織協調國企、民企等社會力量,以市場經濟手段和企業運行機制,從源頭抓起,統一回收各種餐廚垃圾,切斷生產“地溝油”原料源。在此基礎上,建立上述垃圾的初加工和精加工企業,使“地溝油”轉變成生物柴油或航空煤油,開發新的生物能源。同時,政府還需以優惠政策來扶持引導生物柴油的生產與消費,增強新型產業的生存活力。這樣“泛綠色設計”的結果,不僅可以根除“地溝油”回流餐桌問題,而且還可形成效益可觀的新型產業鏈。現今巴西的庫里蒂巴市“以生活垃圾換食品”和加拿大“以餐廚垃圾生產生物柴油”等一些國外的先進經驗,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3.1.2 企業層面 大力推廣應用綠色新技術,對已有的傳統生產工藝、產品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調整投資方向,積極發展新型綠色產業;增加綠色新技術和綠色新產品研發的投資比重,提高企業的綠色競爭力;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不斷增加綠色電力使用比例,建立起綠色運營機制,提升企業的環保形象等。根據經濟社會生態化發展模式的要求,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取決于資金、設備、物美價廉的產品以及周到細致的優質服務等,而且還取決于企業是否具有“善待環境、呵護環境”的高尚生態道德。因此,企業必須運用PGD理念,設計出“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綠色生產和綠色運營機制。
目前,在發達國家新出現的“碳信息披露項目(CDP)”是企業界實施PGD的又一項新任務。企業碳排放行為直接關系到全球氣候變化,對碳排放數據的收集、計算、監控效果等信息的披露,是企業應有的生態道德之一。同時,CDP項目的實施也是現代企業進行碳資產交易的一門新生意。隨著“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我國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在未來,企業必須主動進行碳核算并對外披露碳信息,因為公布真實、完備的碳排放數據系統是碳交易的先決條件。PGD的實施可促進企業設計良好的碳管理體系,進而增強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降耗減排。而能源價格上漲,使低碳不僅僅只是口號,而是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制,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感,是現代企業進行PGD的又一個新內容。近年來,國內外不斷爆出假冒偽劣商品的丑聞,如中國的地溝油和三聚氰胺事件、印度的“毒牛奶”、日本豐田汽車召回事件等,都說明了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漠視自己對社會、對消費者責任的扭曲經濟行為,進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在此問題上,中國企業尤為嚴重,有專家統計,中國近七成的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促進和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動員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參與和行動,企業家和企業的自覺性固然是第一位的,而媒體的監督、管理機構的敦促、社會組織的宣傳和消費者的抵制等都是關鍵因素。因此,只有運用PGD的思想和方法,方能構建起全社會的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監督體系。
3.1.3 民眾層面 不斷提高和增強公民大眾的環境科學思想意識與環保素質;轉變傳統消費觀念和行為,大力提倡和推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的觀念、方式及行為;認真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公民職責;積極參與政府和企業推行PGD的監督檢查活動等,都是民眾層面實施PGD的重要內容。
大量事實證明,公民大眾既是環境問題的受害者,又是一些環境問題的制造者。一系列不良的生活行為和消費行為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根源,而且還是影響某些環保新設施和環保新舉措推行實施的障礙。例如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廢品回收,需要城市廣大市民積極配合參與,對自家垃圾進行分選后排出。若市民不能自覺地進行自家垃圾分選,必然阻礙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由于民眾在社會中人數眾多、分布廣闊、行為方式差異懸殊,因此民眾層面的PGD是一項繁雜艱巨的任務。
增強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提升國民素質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在民眾層面上“泛綠色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例如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方面,對某些可污染環境的商品或損害環境的企業行為,廣大消費者拒絕購買商品或不予投資,可謂是最好的反饋機制。可是在中國,民眾并不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放在心上。有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曾發生重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上市公司中,不少繼續獲得基金和投資者的青睞。如被爆泄漏毒廢水的紫金礦業,在被中國環保部處罰后,不但沒有跌盤,反而漲停。此點再次證明民眾行為“泛綠色設計”的重要性。
3.2 不同產業領域的“泛綠色設計”
3.2.1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建設 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已證明,發展生態農業是擺脫“石油農業”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也是在農業領域實施PGD的主要內容。在政府的主導下,各地區因地制宜地開展生態省、生態縣、生態鄉和生態村的規劃與建設,同時根據各地的環境條件和資源優勢,應用各種生態農業技術進行改造、嫁接、組裝與構建,設計出各具特色、各顯優勢、各種各樣的生態農業模式[8]。
3.2.2 工業生態化的設計與建設 工業生態化是轉變傳統生產方式的重要途徑,是PGD在工業領域的主要“用武之地”。主要設計內容有零排放、替代材料、非物質化、功能經濟、新工藝與新產品的開發等。
3.2.3 綠色服務業的開發 高新技術產業離不開多方面的高端服務業的支持與配合,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服務業的門類與內容必將愈加廣泛和豐富,也必將成為PGD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主要設計內容有綠色交通、綠色酒店、綠色照明、綠色建筑、綠色貯運、生態旅游、環保產業、綠色教育、綠色文化、綠色貿易壁壘、綠色金融、綠色產權等[9]。
3.3 區域性的“泛綠色設計”
3.3.1 生態工業園區的設計 生態工業園區是在特定區域內,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產業生態學原理,模仿自然生態系統而設計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通過產業生態系統中不同流程或不同行業之間的橫向和縱向共生、耦合、資源共享,使能量和物質的消費得以優化,廢棄物的產出被最小化,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物“零排放”。生態工業園區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是人類PGD的“佳作”。
3.3.2 生態城市的設計 生態城市是21世紀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不論是生態城市建設總體方案的制定,還是建設過程中各階段目標的實施,都需要開展大量的PGD的工作[10]。
3.3.3 環境問題商業化解決模式的設計 對特定區域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處理,習慣的做法是直接采取工程技術或生態技術措施,但其效果往往不佳。若能結合一些經濟手段,設計出“商業化的解決模式”,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荷蘭生物學家在印尼婆羅洲采用經濟手段成功地拯救了瀕危動物——紅毛猩猩,并復興了當地經濟;在我國毛烏素沙地的腹地上,通過興建生物質能發電廠,拉動了沙柳種植業的發展,現已有60 萬hm2的沙地得到了綠化治理。這些成功的案例都說明了PGD的重要作用。
3.3.4 生態工程建設的設計 主要內容有在特定區域開發建設時所要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包括一些生態工程項目的建設,如生態輸水工程、生態綠化工程、污水處理工程等;對某些遭受破壞或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所采取的修復和恢復的工程措施,如受損濕地的修復、退化草原的恢復等。這些生態工程的建設均需要PGD的理念和方法。
4 “泛綠色設計”基本原則和運用方法
4.1 基本原則
4.1.1 “3R”原則 即循環經濟的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原則。
4.1.2 跨領域原則 PGD的產業鏈條或作用范圍可跨越某產業領域。
4.1.3 綜合效益原則 PGD追求的是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的獲得與提高。
4.1.4 “仿生”原則 即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來設計產業生態系統。
4.2 運用方法
主要運用方法是把PGD作為一種發展戰略,按照以上四項基本原則,實行設計師們的專業設計與社會上其他部門的非專業設計共同推進的應用對策,在專業性設計和發展規劃、工作計劃、實施方案、管理規程、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制定工作中,運用和滲透PGD的基本思想與原則。當今世界,PGD的實施需要有高新技術為支撐的高端服務,現已出現的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可以承擔起此項高端服務。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云其實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云計算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按需服務。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云計算可以為PGD的運用解決各種繁紛復雜又相互交織的系統工程問題。
為了有效地解決好各類環境問題以及擺脫各種生態危機的困擾,為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要實施PGD發展戰略。當今世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應該是一個對人類的前途命運負責任的大國。在當前實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應該積極實施PGD發展戰略,健康穩妥地保障經濟社會的生態化轉變。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08].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 亦冬.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J].攀登,2008,27(157):73-76.
[3] 王雪.生態自然觀與綠色設計[J].科技資訊,2010(10):237-238.
[4] 李慧明,左曉利,王磊.產業生態化及其實施路徑選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4-42.
[5]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侯昊晨,楊丹,劉金鑫,等.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4):42-46.
[7] 李國平,汪海洲.加強生態文明的生態環境制度建設[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6):32-37.
[8] 張威,鐘學斌,張玲玲.基于生態農業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設計——以湖北省咸寧市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7):35-39,45.
[9] 顏曉峰.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方式變革[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29(3):38-42.
[10] 單吉堃.論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道路[J].學習與探索,2012(5):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