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軍



摘 要:為給物流產業融合提供理論架構和政策支持,在對產業融合理論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了物流產業融合的基本概念框架,并進一步研究了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即對商業利益的追求、物流服務供需關系、物流服務創新和全球價值網絡嵌入;探索了物流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價值模塊鑲嵌”型融合模式、“縱橫交錯滲透”型融合模式以及“價值網絡重組”型融合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物流產業融合“三位一體”的戰略思路。
關鍵詞:物流產業融合;驅動力;融合模式;戰略思路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04-0000-00
一、引 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以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擴散,以及政府管制的不斷放松,一些基于工業經濟時代大規模生產分工基礎上的產業邊界逐漸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產業邊界處融合發展成新型的產業業態,成為價值的主要增長點和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源泉和動力[1],這里所說的新型產業業態就是產業融合的結果。所謂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2]。因此,產業融合是相對于產業分化而言的,使原有產業邊界消融的一種經濟現象,正如經濟學家周振華所說:產業融合是對傳統產業分化的否定,是產業經濟的一次偉大變革[1]。早期學者主要從技術進步(Rosenberg,1963,European Commission,1997;Kaluza,1999)、管制放松(Yoffle,1996; European Commission,1997)和管理創新(Lei,2000; Yoffle,1996)[1]的角度解釋產業融合發生的原因,而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產業融合現象主要與服務業相關聯,如電信[3]、傳媒[4]、金融[5]、旅游[6]、物流[7]和信息通訊[8]等。尤其是近年來物流金融、供應鏈金融、物流保險、物流仲裁、物流咨詢等新興物流的興起,不斷推動一些學者開始關注物流產業融合相關問題的研究。當前學者對物流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物流產業融合概念的研究。李敏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將物流產業融合劃分為物流產業的內部融合和物流產業的外部融合;并將物流產業內部融合定義為,隨著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物流需求層次不斷提升,物流供給的銜接性和協調運作能力不斷提升,促使物流供需雙方共同利益空間不斷拓展的產業發展趨勢[9]。齊斌認為物流產業融合是指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融合傳統相互分立的物流活動,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滲透、整合分散的物流資源,從而不斷擴大產業外延,全面集成全社會物流服務,最終逐步改造傳統物流業并形成兼具多個行業特征的現代物流業態的動態發展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10]。第二、對物流產業融合動因的研究。鐘俊娟[11]認為物流產業間融合主要受到三個方面因素的驅動,分別是技術融合、規制放松以及供應鏈管理思想與合作聯盟的發展。李敏[12]主要從經濟因素方面論述了物流產業融合的動因,這些因素包括:(1)物流產業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2)政府對物流產業規制思路的嬗變;(3)物流需求增長的轉型;(4)信息技術是物流產業融合的保障機制;(5)物流基礎設施的改善加速產業融合。第三、對物流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與實現機制的研究。丁一[13]通過對我國物流產業價值鏈變遷及重構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解釋了基于不同階段,體制、技術和資本三者平衡的價值鏈重構對我國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并歸納了基于放松規制的信息技術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的我國物流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及實現機制。阮國祥等[14]認為不管是物流產業內部融合還是物流產業外部融合,都需要通過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整合等手段來實現。另外,李海艦[15]從流通產業融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流通產業創新的政策內容以及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當前關于物流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單一的產業融合類型,從物流產業融合的內涵、物流產業融合的動因、物流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物流產業融合的實現機制以及相關政策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對物流產業融合的系統研究則較為匱乏,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模式和戰略思路進行系統研究,以進一步完善物流產業融合的理論體系。
二、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
(一)物流產業融合的概念框架
根據前文所述產業融合和物流產業融合的概念,本文將物流產業融合定義為:物流業與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內各行業之間邊界模糊化,并在各自的邊界處融合成不同于原有各產業(行業)的新型產業業態的動態過程。其中,物流業與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中其它行業之間的融合稱之為物流業的產業間融合或物流業的跨產業融合;物流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發生的融合稱為物流業的產業內融合。物流產業融合的內涵如圖1所示:
根據圖1中物流產業融合框架,可以得到物流產業融合的的四種類型,其中物流業產業間融合主要包括物流業與工業的融合性產業、物流業與農業的融合性產業和物流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性產業,其中,物流業與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之間融合都是基于產業互補與滲透的融合。物流產業內融合主要是指物流業內部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等之間的融合直接導致現代物流業的產生。本文將著重研究物流業的產業間融合。
(二)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
驅動物流產業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多維度的,這些驅動因素之間以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方式構成了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在前人對產業融合動因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產業融合的一般原理,結合物流產業的具體特性,歸納出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構建了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模型,如圖2所示。除了產業融合的一般驅動力,如規制放松、技術融合和管理創新等外,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主要包括:(1)本質驅動力:對商業利益的追求;(2)直接驅動力:物流服務供給與需求關系;(3)內在驅動力:物流服務創新;(4)外在驅動力:全球價值網絡嵌入。endprint
1. 物流產業融合的本質驅動力:對商業利益的追求
產業發展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即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2]。對于物流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在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產業融合成為物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一種重要發展途徑。物流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實現融合化發展,可以突破產業間僵化的條塊分割,增強了產業間基于互補性和滲透性的競爭合作關系,減少了不同產業間的進入壁壘,并降低了交易費用,形成物流產業的持續競爭優勢。
物流企業為追求商業利益,需要不斷推動產業創新。物流產業在信息、通信與計算機等技術的催化下不斷與其它產業之間相互融合,使產業創新成為可能。因此,技術的變化使物流產業融合成為可能,但并不是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只是融合的催化劑,物流產業融合的根本驅動力是企業對商業利益的追求。
2. 物流產業融合的直接驅動力:物流服務供需關系
物流服務對客戶企業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時間價值、空間價值和附加價值三個方面,在傳統的供應鏈關系中,物流企業與客戶企業之間的關系僅僅是物流能力供給與需求的關系[16]。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物流需求增長旺盛并呈現復雜性的特征,此時物流企業必須通過創新來推出新型物流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從利益對抗關系轉化為互補合作、共同發展的共生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也通過共生體中的物資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等方面的合作關系進行重構與整合,它們之間逐步開始形成一些中間性組織形態,如聯盟型、虛擬型和網絡型等跨組織的物流服務模式,物流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物流服務通過與生產活動、商貿活動、金融活動等結合,整合了資源、技術、顧客和市場機會進行物流產業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型物流產業業態。因此,物流產業融合的直接驅動力是物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關系。
3. 物流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物流服務創新
Kong Raelee(2003)提出生產性服務業知識創新具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由服務業發起創新,通過向市場上廣泛的用戶提供服務,將服務創新推向市場;第二種是用戶需要特殊的服務解決其所面臨的問題,為了滿足用戶需求,服務提供者進行創新并將之推向市場;第三種是用戶同服務提供者在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由服務者提出創新性的服務,用戶接受服務提供者的建議,采取新的服務,將創新性的服務推向市場[17]。物流服務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一種,所以物流服務創新也符合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的三種類型。從這三種類型可以看出,物流服務創新具有互動性的特征,正是物流服務創新驅動著物流服務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互動,改變了物流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產業業態和產業邊界,促進了物流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融合。物流服務創新是物流企業的內在要求,驅動物流業與其它產業之間進行互動,互動促進了物流產業融合。因此,物流服務創新是物流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
4. 物流產業融合的外在驅動力:全球價值網絡嵌入
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產業活動跨越國界、市場趨于一體的活躍狀態,蘊藏其中的的價值鏈條和價值網絡,串聯、并聯和互聯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脈和框架[18]。任聲策根據價值網中流動的資源來研究價值網絡的特征,將價值網絡中的資源分為物質資源、信息資源、金融資源、知識資源等,根據價值網絡中的資源流動特征,將價值網絡劃分為制造業價值網絡和服務業價值網絡[19]。物流服務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一種,它嵌入于全球制造價值網絡和全球服務價值網絡中,通過整合不同類型價值網絡中的信息、知識以及合作者的專長,將物流服務融合于不同的價值網絡中,促進了物流產業與其它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尤其是與金融業、保險業、教育業、咨詢業等服務業之間的融合導致了高端物流服務的生成。全球價值網絡嵌入為物流產業融合提供外在載體,為物流服務產業融合和升級提供網絡平臺,是物流產業融合的外在驅動力。
二、物流產業融合的模式
物流產業融合的模式是指在物流產業融合驅動力作用下,物流業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特征。由于各種產業之間因自身的功能、技術、特征、管理方式以及它們與物流業關聯方式的不同,物流產業融合的模式也呈現出不同特征,經歸納,物流產業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一)“價值模塊鑲嵌”型融合模式
“價值模塊鑲嵌型”融合模式是指物流產業以價值模塊的方式鑲嵌在其它產業的產業鏈中,成為產業鏈上的價值增值點,形成兼具物流和其它產業特征的新型混合產業業態的一種融合模式(如圖3所示)。物流服務價值模塊是特定物流產出的能力要素集合,是構成物流服務模塊化系統的基本服務價值元素。物流產業通過服務模塊化形成多個相對獨立運行的服務價值模塊的提供部門和提供者,或形成若干物流服務價值模塊規則的設計者和集成者。物流產業融合正是物流服務價值模塊規則的設計者和集成者與其它產業的產業鏈之間進行價值網絡鑲嵌的結果,這些規則的設計者和集成者引領物流產業中其它類型的企業共同構成物流產業價值星系,以整體網絡鑲嵌的形式與其它產業的產業鏈之間形成相互依存、互動耦合的融合模式。這種物流產業融合模式強調的是物流價值模塊的集成者與其它產業的產業鏈之間的對接與互動,物流資源整合與網絡鑲嵌是該融合模式的主要特征,其理論基礎是專業化分工理論,物流產業融合所汲取的資源是組織間資源和社會資本等操作性資源,這些操作性資源成為物流產業融合的主導性因素,超越了以往物流產業發展的推動因素,加快了物流業與社會網絡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了物流業的轉型升級。
(二)“縱橫交錯滲透”型融合模式
“縱橫交錯滲透”型融合模式既包括物流產業與其它產業的橫向拓展又包含縱向延伸,是物流產業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產業與物流產業縱橫交錯滲透導致產生兼具多個行業特征的新型服務業態的一種模式(如圖4)。這種融合模式表現為縱橫交錯和滲透,從而使融合后的產業兼具物流產業的基本特征,與原有的物流產業形成了既互補又替代的關系。其中,橫向拓展是指物流產業向其他產業不斷拓展融合的方式,強調拓展的方向是其他產業,強調物流資源與其它產業資源之間的融合;縱向延伸是指物流產業內價值鏈的縱向延伸,延伸的范圍在于物流產業之內,強調物流服務體系的完善與規范。“縱橫交錯滲透”型融合模式強調橫向拓展與縱向延伸共同推動物流產業自身以及與其它產業之間的交叉滲透,重點在于物流產業融合體系的完善。這種融合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系統經濟學中分工與合作的辯證關系,即分工與合作是互為前提的。endprint
(三)“價值網絡重組”型融合模式
“價值網絡重組”型融合模式是物流產業與其它服務業之間融合的一種典型模式,主要是采取價值鏈重組的方式,通過產業價值鏈條的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價值通道,從而構筑出新型的融合型服務產業(如圖5)。這種融合方式主要是通過解散不同服務產業的價值鏈,重構一種物流業與其它產業融合形成的具有混沌狀態的價值網絡,然后將物流與其它產業價值鏈中核心增值階段剝離出來,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價值網絡,這個新的價值網絡包含原來不同服務產業的核心價值創造活動,從而形成的新的物流融合型產業兼具原來產業的特征。這種物流產業融合模式主要是通過價值鏈的解構與重構、截取與整合來實現的。
三、中國物流產業融合的戰略思路
產業融合化發展不僅從微觀上改變了產業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績效,而且從宏觀上改變了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6]。產業融合是產業創新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實現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根據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和模式,總體思路是采取“三位一體”戰略,即通過大物流產業群戰略、物流產業創新戰略和物流市場開放戰略的協同推進,構建中國物流產業融合的戰略思路。
(一)大物流產業群戰略
徐壽波院士在其著名的“大物流論”中提出:從實物形態看,整個國民經濟是由物的生產、物的流動和物的消費三大領域組成,也可以說整個國民經濟是由生產、物流和消費三大支柱產業群組成。這里將物流不僅僅看作是一個支柱產業,而且是一個支柱產業群,更是像生產和消費一樣的一個支柱產業群,這就是著名的“大物流產業群論”[20-21]。“大物流產業群論”揭示了物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群。推行大物流產業群戰略,促進大物流產業群內部各細分產業與生產產業群和消費產業群之間、大物流產業群內部各細分產業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加強生產、物流與消費三個支柱產業群之間的聯系,通過價值模塊的鑲嵌模式、縱橫交錯滲透模式以及價值網絡重組模式來促進大物流產業融合,利用不同支柱產業群之間操作性資源的流動,加強各大產業群之間的聯系,推動和重構大物流產業群的價值網絡,在重組與整合的基礎上實現融合。政府要努力創造良好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大物流產業群內部與外部的互動,完善大物流產業群融合的環境,推動整個物流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升級。
(二)物流產業創新戰略
產業創新就是當資本(人力和物力)相對于勞動力和其他的資源稟賦更加充裕時,國家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發展比較優勢。不管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產業創新的共同之處在于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Humphrey, Schmitz認為產業創新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流程創新;二是產品創新;三是功能創新;四是部門間創新[22];這種劃分主要是從制造業的角度展開的。從物流業的角度來看,物流產業創新也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物流流程創新;二是物流服務創新;三是功能創新;四是鏈創新。也就是從低層次的創新轉向高層次的創新,同時也伴隨著物流附加價值的提升,從單個企業的創新向產業層次的創新邁進。這種產業創新的演進過程推動了物流產業從一個特定環節中獲得的能力應用于新的領域或者轉向一個新的全球價值鏈,實現了價值網絡的重構,推動了物流產業的融合。推進物流產業創新戰略,政府應當為物流企業營造有利于物流創新的環境,創造有利的政策支撐體系來支持物流產業創新,在此基礎上推動物流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升級。
(三)物流市場開放戰略
開放才能促進融合,我國必須實行物流市場開放戰略,才能夠更大程度上和在更大范圍內促進物流產業融合。首先,加快國內物流市場與國際物流市場的統一。目前,國內物流市場國際化,國際物流市場國內化,兩個市場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但是兩個市場在政策、管理、機制和體制上仍然存在較大差異,這為物流市場更大范圍的開放和融合設置了障礙。因此,實現國內物流市場和國際物流市場的統一,既是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改革物流流通產業體制的需要,更是促進物流產業融合的需要。其次,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機遇融入世界市場體系。與國外物流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物流產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我國應該利用全球化的機遇,通過物流產業創新發展新型物流產業,積極融入到世界物流市場中,不斷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融合與發展升級。再次,我國物流業應當擴大“走出去”的步伐,積極參與海外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多是引進國外物流巨頭在國內投資,而我國物流企業走出去的相對較少,因此,在物流業的開放戰略中,亟需形成一種“引進來中有走出去,走出去中有引進來”的戰略格局。
四、結論與展望
物流產業融合是推進物流產業轉型和升級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物流產業向高端物流服務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為給中國物流產業融合提供理論框架和政策支持,首先,探討了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分別為本質驅動力——對商業利益的追求、直接驅動力——物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內在驅動力——物流服務創新、外在驅動力——全球價值網絡嵌入,正是這四個驅動力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物流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發生融合;其次,歸納了物流產業融合的模式,分別為價值模塊鑲嵌型融合模式、縱橫交錯滲透型融合模式和價值網絡重組型融合模式;最后,基于“三位一體”的思路提出了物流產業融合的戰略思路,即推進大物流產業群戰略、物流產業創新戰略與物流產業開放戰略的三位一體。
本文僅僅針對物流產業融合的驅動力、模式和發展戰略思路進行了研究,研究還不夠系統和完整。未來研究將集中于物流產業融合與高端物流服務業生成與演化、全球服務價值網絡嵌入與物流產業融合、物流產業融合的實現機制和路徑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李美云. 服務業的產業融合與發展[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 厲無畏. 產業融合與產業創新[J]. 現代管理科學,2002,(4):4-6.endprint
[3] David G. Messerschmitt. The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ing: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today?IEEE Proceedings,August 1996.
[4] Louis R. Harjeet S. B. Value creation in information-based industries through convergence: A study of U.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etween 1993 and 2005[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8,45(3):304-311.
[5] 植草益. 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 中國工業經濟,2011,(2):24-27.
[6] 劉小差. 金融業融合發展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程度:2012.
[7] 高凌江,夏杰長. 中國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路徑及政策選擇[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2):52-57.
[8] 徐劍,劉宗秋. 物流產業融合、制造業產業鏈升級及政府策略[J].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4):311-314.
[9] 李敏. 物流產業融合研究[D]. 長安大學,西安:2012.
[10] 齊斌. 物流業的產業融合和組織創新[D]. 福建師范大學,福州:2006.
[11] 鐘俊娟,王健. 基于產業融合的物流產業演化機理[J]. 中國流通經濟,2012,(11):36-42.
[12] 李敏,張圣忠,吳群琪. 物流產業融合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博弈分析[J]. 經濟與管理,2010,24(5):23-27.
[13] 丁一,林國龍,孫曉. 基于價值鏈重構的物流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與實現機制[J]. 商業時代,2012,(32):32-33.
[14] 阮國祥,傅克俊. 論我國物流產業融合的途徑[J]. 鐵道運輸與經濟,2007,29(8):56-58.
[15] 李海艦. 中國流通產業創新的政策內容及其對策建議[J]. 中國工業經濟,2003,(12):39-47.
[16] 羅永泰,劉剛. 物流服務創新與物流需求關系研究[J]. 現代財經,2011,(2):61-68.
[17] 劉剛. 基于產業互動的制造業物流服務創新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5):22-29.
[18] 宗文. 全球價值網絡與中國企業成長[J]. 中國工業經濟,2011,(12):46-56.
[19] 任聲策,宋炳良. 航運高端服務業的生成和演化:全球價值網視角[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27-33.
[20] 徐壽波. 大物流論[J]. 中國流通經濟,2005,(5):4-7.
[21] 徐壽波. 大物流再論[J]. 中國流通經濟,2007,(10):7-10.
[22] 張耀輝. 產業創新:新經濟下的產業升級模式[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