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光
4月2日,記者借參加全省中央蘇區縣創建幸福村居工作會議之機,參觀了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梅溪村,所見所聞,印象深刻。該村從規劃布局到村容美化,均煥發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氣息,幸福村居建設效果顯著。
下鄉當天,大雨滂沱。出了縣城,我們沿著村道向梅溪村進發,村道平坦寬敞,坐在車上,并沒有以往下鄉進村的那種顛簸感。透過車窗,只見路邊的不銹鋼護欄猶如巨龍一樣向前延伸,直抵大山深處。路邊,層林疊翠,溪水潺潺;雨中的群山,云霧繚繞,若隱若現。我們不禁感嘆,客家的山區,真美!
半個小時左右,汽車停了下來,走下車才發現,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猶如陶淵明詩句中描述的“世外桃源”之中。村道兩邊,有太陽能路燈、全木建造而成的涼亭以及那煥發著春意的綠化帶;村道前方,在小山腰下,坐落著一幢幢清一色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灰色的瓦面、白色的墻,賞心悅目。所有這些,讓人慨嘆:新農村,就該是這樣!我們無法想象,剛剛還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繞行,轉眼間便看到這么漂亮的人居環境,真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村道不遠的“美景”更讓人驚嘆。梅溪河的兩岸,猶如海濱公園一般,清澈見底的河水從上往下潺潺流淌;河的兩邊,是人工建造而成的沙灘;河岸上,用竹子為材料建造而成的頗具客家特色的亭臺樓閣,讓河邊的風光變得秀麗清雅;河的對面,一座水車正在慢悠悠地轉動著,一種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河水漫過石橋,嘩啦啦地往下瀉,那聲音,那畫面,讓人頓感恬靜愜意……“小橋流水人家”描寫的畫面大概便是這樣的吧?
然而,有誰會想到,就是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5年前,也就是在扶貧開發“雙到”幫扶之前,還是全豐順縣最破舊的地方。“那時候,房屋基本上是泥坯房,到處是坍塌的危破房,垃圾亂堆放、人畜混居、污水橫流,生活環境相當惡劣。”說起當時的狀況,豐順縣扶貧局局長郭春山記憶猶新。據了解,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梅溪村的老百姓難以籌資建新房,難以改變臟、亂、差的村容村貌。這個離縣城只有21公里、僅由4個自然村組成的總人口才1793人的“小村”,硬是無法脫貧。
2009年以來,豐順縣委、縣政府下定決心,以生態休閑旅游為指導思想,將客家文化和特色鄉村旅游相結合,大手筆、大魄力地著手創建幸福、和諧、美麗新農村。2011年,梅溪村被確定為創建幸福村居示范點,從此,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了解,梅溪村在扶貧“雙到”、創建幸福村居前,村集體收入每年僅有4800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僅為3156元,村民們主要靠種植水稻、甘薯和玉米等糧食作物和少量花生、魚藤、仙人草等經濟作物維持生活。經過扶貧開發“雙到”和創建幸福村居工程這兩股春風的洗禮,梅溪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1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600元。梅溪村黨支部書記邱耀亮介紹說,在扶貧“雙到”中,在廣州市黃埔區和豐順縣共同幫扶下,多項目建設、多渠道投入已讓從前貧困落后的梅溪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休閑旅游名村。
“梅溪村的成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以及縣委、縣政府的科學決策。”郭春山說,“把梅溪河改造成為天然浴場便是朱澤君書記的點子。”誠然,一個成功的新農村建設例子,無不體現著決策者和領導者的智慧。
“新農村建設不能好大喜功,生搬硬套,幸福村居并不是建了多少‘炮樓式的新房,也不單純是建了多少條硬底化村道。幸福村居,需要科學的規劃,需要完善的配套設施,還需要融入當地的文化,讓新村‘活起來。”郭春山的話,說得透徹、到位,梅溪村完全做到了新時代農村建設和客家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既在硬件設施上有了大提升,又豐富和發展了客家傳統文化,堪稱幸福村居建設的成功范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