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揚漢?李健枝
錢興烈士像
當前,全國各地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懷集縣詩洞鎮錢興故居已成為該縣黨員、干部瞻仰參觀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基地。近日,筆者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前往錢興故居,與前來瞻仰錢興故居的黨員、干部一起,到錢興烈士紀念碑參觀并鞠躬致敬,在錢興故居參觀學習錢興的生平斗爭史展覽,聆聽錢興親屬講述烈士的生平斗爭歷史,深切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錢興故居在老區詩洞鎮安華村委會鳳南自然村。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與封開縣交界處,有一座高山名曰七星巖頂,海拔1270多米,主峰常年云霧繚繞。相傳朔望有燈七盞,光照巖谷,故曰七星巖頂。又傳此山多白石,遠望白如雪,因而又稱白崖山。鳳南村地處七星巖頂的東北面山腳下,村子不大,幾十來戶人家,一條小溪環繞著寧靜的小村莊,自西向東緩緩而流。潺潺溪水終年不息,仿佛在不停地向人們訴說著過去鳳南村民的苦難,講述著解放后的翻天覆地巨變,又像是追訴著鳳南兒女的一曲曲英雄頌歌……
筆者曾多次到過錢興故居采訪,這次印象最深的是故居已修繕一新。2004年5月,錢興故居被懷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縣委、縣政府再次撥專款對故居進行修繕,使之成為傳統教育的專用場所。我們走進村子,只見嶺南建筑風格民居的門樓上方掛著“錢興烈士故居”的牌匾,粵式青磚泥磚混合墻舊民居的兩進廳堂和左右廂房,成為錢興事跡展覽室和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宣傳陣地,過去潮濕的地面現在都鋪上了防潮的瓷磚。廳堂正中央擺放著錢興的銅像,墻壁上掛著錢興及其夫人鄒冰的遺像,另有兩副詩詞尤其引人注目。一副是他的同學、戰友曾生的詩詞:“南國多豪杰,錢興是英雄。救亡擎旗手,解放作先鋒。綏江埋忠骨,千古令人崇。”另一副是他夫人鄒冰在錢興烈士故居揭幕時的感賦:“故居幕揭,九五重陽節。報國忍教生死別,何懼龍潭虎穴!青山有幸埋忠,覓來未識西東。憑此數椽屋瓦,起愚立懦垂風。”看到這些懷念錢興的詩句,讓我們對烈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這些廳堂和廂房,過去是錢興侄子和侄孫居住的地方,現在他們都已遷居到相鄰故居的一幢新建鋼筋水泥樓居住了。錢興侄兒錢培佳告訴我們,為了騰出這些房屋作錢興生平事跡展覽室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方便人們瞻仰參觀,政府支持了一部分資金讓他們建起了水泥樓居住。
記得2008年尋訪錢興故居,從詩洞墟鎮進來的道路坎坷不平,汽車開不進去,搭乘摩托車還得用尼龍薄膜袋包裹著雙腳在泥漿里跋涉,僅僅幾公里的村道竟花去近一個鐘頭的時間。現在水泥路一直修到錢興故居門口,汽車可以開到故居門前的地坪了。
錢興是著名的革命者,生前曾任中共廈門市工委書記、廣西省工委書記、中共粵桂湘邊區工委副書記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副政委等職務,是中共在西江地區犧牲職務最高的領導干部之一。至今他已經犧牲66年了,村里男女老少大多都沒見過他,年長的即使見過也記憶不深了,但他們從父輩那里聽說錢興的革命故事。
談到錢興的生平,80多歲的錢培佳感慨地說:“錢興做事很謹慎,每次回來都不住家里,而是跑到窮人家里睡。抽的煙頭也不丟地上,而是扔到火盆里燒了,不給敵人留下蛛絲馬跡。”
他還說:“1947年,錢興還回來過一次。他召集族老開會,說將來解放了,大家都有田耕,都有屋住,還勸家里人拿出部分田分給那些沒有田的人耕種。”
聽著錢興親屬不停地講述和回憶錢興的生平故事,我們腦海中不時浮現出這個革命者的高大形象。讀中學的時候,我們曾聽老師講過錢興的故事,知道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革命者。而真正了解錢興的生平歷史,是近些年多次尋訪錢興故居和學習黨史時才知道的。
錢興出生于1909年6月23日。父親叫錢恒華,是個做小買賣的生意人。母親姓謝,詩洞堡人氏,生有四子,錢興排行第二。錢恒華和謝氏一生勤儉持家,收入雖不算高,但在當時還算得上是個大戶人家,生活殷實。在錢興最小的弟弟出世后不久,父親因病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此后,兄弟四人相依為命,由母親一手撫養成人。
錢興的乳名叫阿樹。7歲那年,他在堂伯、叔父們的幫助下,幸運地走進了村中的私塾讀書。他聰明伶俐,記憶力好,對《四書》、《五經》、《三字經》過目不忘。13歲那年,他進入設在詩洞墟的新式學校讀小學,老師為他取了個學名——錢發年。1927年,年滿18歲的錢發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縣立懷集中學。他的班主任兼國語課教師名叫梁一柱,思想進步,向往革命。梁一柱發現錢發年勤奮好學、為人正直,便向他講解中國積貧積弱、飽受外國列強欺凌的歷史,解釋“革命”二字之含義。在梁一柱的啟發和教導下,錢發年漸漸受到革命熏陶,腦海里萌生追求進步的思想。為了表示“畢生為復興中華而奮斗”的抱負,他毅然將學名“發年”改為單字“興”。
1929年春,梁一柱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錢興發誓繼承恩師的革命遺志,早日參加革命,完成老師的未竟事業!
1930年初中畢業后,錢興到廣州中山大學附中讀書。1933年,錢興入讀中山大學法學院政治系。1936年秋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他即擔任中共中大支部書記。1937年4月,他到福建廈門任中共廈門市工委書記。1937年冬,他任廣西省工委書記。后來,他任中共粵桂湘邊區工委副書記兼邊縱隊副政委。1938年5月,廈門淪陷。錢興夫婦隨工委領導機關秘密轉移至福建南部的漳州。這時,黨中央把閩粵邊區特委改為漳州中心縣委,錢興被任命為縣委宣傳部部長。在閩南開展革命斗爭期間,錢興把自己打扮成農民,將頭發剪得短短的,有時還特地將600多度的近視眼鏡摘下,穿寨過戶,挨家挨戶發動群眾參加革命。他還負責漳州中心縣委機關報——《前哨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向群眾宣傳共產黨的抗戰政策,報道八路軍、新四軍對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戰的消息,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破壞全民抗戰的言行,使群眾深受教育和鼓舞。1942年12月,錢興接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方方簽署的調令,到廣西去重建中共廣西省工委。廣西省工委在秘密中恢復重建后,錢興任書記。從此,他領導廣西黨組織和革命群眾開展武裝斗爭。endprint
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委組織部部長郭潛叛變革命,供出“南委”所屬的各地黨組織的部分情況。7月9日,廣西工委交通員梁耀寶被捕,供出了他所知道的黨組織和共產黨員的有關情況,錢興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萬分危急情形之下,錢興不顧個人安危,從容不迫地堅守領導崗位,沉著指揮幸免于難的同志撤退,為廣西保存了大批革命“火種”。后來,錢興夫婦在桂林師范學校進步學生的護送下,化裝成商人,離開白色恐怖的桂林去了靈川縣。此后,錢興轉輾桂林、平樂、梧州、玉林和桂東及桂東北地區開展革命斗爭工作。
在國民黨特務大肆搜捕中共黨員的時候,錢興堅決執行黨中央“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白區工作方針,隱蔽在平樂、八步較為偏僻的白沙井和燕塘鄉牛垌,扮成從廣東新會逃避“小日本”而來的難民,在山坡上開墾荒地種菜,與當地群眾上山割草,燒石灰賣,把掙到的錢開粥店辦聯絡站,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斗爭。1945年夏天,錢興將廣西省工委由鐘山縣英家轉移到昭平縣黃姚中學,把29名黨員轉移到該校,以教師職業作掩護,暗中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的組織。解放后,昭平縣黃瑤古鎮景區里矗立起一座錢興銅像,還設有幾間錢興革命斗爭史的展覽館,供人們瞻仰。錢興在廣西領導和堅持革命斗爭的事跡,一直被廣西人民廣為傳頌。
期間,錢興對家鄉懷集的革命斗爭也給予極大的關注。1942年春,他派遣曾任中共南寧市委書記的林鶴逸(福建人)到懷集組建中共懷集縣委會。1944年春,他派盧蒙堅去懷集,成立中共懷集縣特別支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8月,錢興在陳岱楓(又名陳楓,懷集橋頭鎮人,黨員)的陪同下回到懷集,指示懷集特委書記黃江密切注意廣西游擊斗爭的走向,暗中掌握地方土豪動向和民間武裝等有關情況,作好武裝斗爭準備,伺機組織和領導懷集的武裝起義。
1947年7月底,中共粵桂湘邊區工委在廣寧縣四雍(今赤坑、坑口兩鎮)寮炭崗村召開第一次干部擴大會議,成立中共粵桂湘邊區工委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梁嘉任邊區工委書記兼邊縱隊政委(代理司令),錢興任邊區工委副書記兼邊縱隊副政委,具體負責邊區黨組織及兼管桂東、桂北的工作。1947年8月15日晚,懷南起義爆發,革命武裝不費一槍一彈、不傷一人就順利攻下詩洞、永固兩個區(鄉)公所。12月,在詩洞鎮六龍坑成立了懷集縣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廣德懷邊六龍坑鄉人民政府。至次年初春,懷南革命武裝斗爭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以六龍坑游擊根據地為主,以南仁坑、永固、橋頭等地為配合的懷南游擊區。
1948年7月20日,錢興親臨現場指揮了扶羅口伏擊戰,共斃傷敵人24人,俘敵5人,繳獲輕機槍兩挺,各類長短槍130多支,子彈1萬多發,還有物資和重要文件一批,使邊區縱隊的武器裝備及時得到補充,既提高了士氣、振奮了軍心,又打亂了敵人的“清剿”部署,為我軍的反“圍剿”斗爭贏得了時間和物質的準備。
9月中旬,“粵西桂東聯剿指揮部”出動作戰武裝2500余人,在當地反動政府的配合下,分東、南、北三個方向朝廣寧四雍革命根據地涌來。粵桂湘邊區工委和邊縱隊指揮部接到情報后,馬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研究對策。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工委決定由梁嘉率領主力部隊主動撤出,留下部分兵力與敵周旋。錢興自告奮勇申請留下,肩負起掩護大部隊轉移及堅持四雍斗爭之重任,率領三個小分隊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全力掩護主力部隊沖出敵人的包圍圈。
11月中旬的一天,錢興和懷東隊小隊長吳凡(解放后曾擔任懷集縣副縣長)往懷集方向突圍。倆人抄山路急行軍到達坳仔鄉仕儒村旁的山頭時,夜幕降臨,天又下起毛毛細雨。這時,又累又餓的他們摸進了一間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成的土法造紙廠,對屋里的一個中年男人佯說是放竹筏的工人,想借個地方做飯和烘衣服。吃過晚飯后,中年男人說要回家喂豬走了。晚上十時左右,正當錢興、吳凡靠在火堆旁烘衣服的時候,造紙廠被坳仔鄉的自衛隊包圍了。兩人見事不妙便沖了出去,朝不同方向突圍。年僅39歲的錢興在這次突圍戰斗中不幸犧牲了,至今還沒找到他的忠骸。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
錢興的光輝業績一直在嶺南大地傳頌。他敢于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一直鼓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輩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