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晴
一、崇尚,尋求心靈的振動我曾讀過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融合了詩人對歷史對現實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思索的觸角向非文本的意境伸展。葉文福的《將軍你不能這樣》,流沙河的《歸來》,都以詩人滾燙的情思,提出對歷史的質疑。崇尚生活、人性、良知,崇尚社會的感動,詩人的責任和擔當,自然的審美就會與眾不同,就會形成更為深層次的審美,表現出當代詩人的感情世界的波瀾。詩人勇于正視生活的矛盾,就是不斷賦予審美內涵,開闊了思維空間,與自我的意識里揚棄思維的狹隘性,發現新鮮的美和多樣的美。敢于敏銳地思索,并長與思索,敢于與時代掛鉤并謳歌光明,敢于確立新的命題,并與生命掛鉤,這樣的創作狀態才是自由的,奔放的,才符合詩美的發展。首先,成熟的時代更富有思辨精神和理性色彩。如徐敬亞的《既然》。既然/前,不見岸/后,也遠離了岸/既然/腳下踏著波瀾/又注定終身戀著波瀾/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與彼岸尚遠/隔一海蒼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給海吧/交給前方沒有標出的航線!在詩的意象和情緒里發現哲理。其次,物質生活的多樣化,為詩的繁雜豐富了自我。每個不確定的生活經歷和場景必然造成詩歌風格的迥然性。人生的經驗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許多的東西,詩人同樣會借助詩而展現出來,審美的主觀包蘊在密度疏散的意象群里了。因此,崇尚生活,便可以給予豪邁的氣勢,激越的情感,銳利的思維。第三,物質生活的改觀,在藝術表現和審美上必然產生迥然有異的風格和表達方式。從感覺,從物質,從思維的普遍性上的推移,造成涵義的朦朧,以及實驗性詩歌的產生,我們都應該理解、借鑒和發展自我。允許百家齊放,但更應該尊重自我的體驗和感受。二、悲喜浸潤著人生一個詩人的情感世界必定是豐富的,而非淺薄和清淺的。對愛,對恨,對悲,對喜都有自己獨到的感受,并且是包容著自身的人生經驗。當你拿起筆,就會孕育胸懷的山河,風土人情,絢麗色彩,并調動出全部的情感世界,所以我們要感謝生活的歷練,感謝對事物的敏感,感謝我們身為詩人的情思。惟有經歷人間冷暖,熟知人生冷暖,方可能成為詩人。卞之琳的《斷章》里這樣寫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人用這兩組意象相關聯,相補充,揭示了一種客觀的真實。但丁說:如果我不走遍所有的地獄,我就寫不出《神曲》和《新生》。真正的詩人應該學會珍惜生活給予你的,而不是追求遐想的。正視生活的嚴峻而感謝人生的真實。保持敏感的心性,飽含人生經驗中去理解生活,只有這樣,詩才會在風風雨雨中走向成熟。那么不管是悲傷、喜悅、憤懣和憂患,都是我們的財富,懂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地懂得詩歌,懂得寫作。三、婉約是輕柔之風婉約似乎是一種風雅、時尚,似乎是典雅、清麗。其實婉約輕柔之風只是一個詩人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而詩的意象也可以是悲壯情腸,可以是記憶的離別和帶痛的隱傷。婉約的輕柔更像是一位結著丁香幽怨的姑娘。婉約更有音樂上美感和視覺上的感動。在詩歌中,如果否定了音樂成分,那么情感的宣泄和感情剝離就會被忽視,詩美不是詩的唯一性和標準性,但失去美感的詩,必將與讀者失去共鳴。現代詩人徐志摩可稱典范,如《再別康橋》、《沙揚娜拉》。形象美,心態美,心愿美,情致美的相互統一,畢竟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造境上的美。詩是賦予個人色彩和情緒的,但刻意地追求悲涼、幽怨、哀傷,就會蒼白無力,失去了美的真實和欣賞。四、詩,就是自己詩人的創作無不是在完成自我的鑒定和自我的審美的抒發。他的境遇、基調、格式、語氣,他的審美態度,審美角度無不是從自己出發,感受和閱讀人生。用天真和浪漫,用真摯和哲理感知事物的也無不是從個人的情感去看世界。了解一個人的生活,必定為詩人詩的基調豐富了內涵,豐富了詩的表現內容,但是表現風格是自己的,表現的氣質也是自己的。對于初學者,在找到自己風格的時候,是可以借鑒他人的寫作風范的,但是只有寫出自我的詩,只有有著自己的獨特體香的詩,才可能成為好詩。詩,是詩人自己,包容著自己的情操,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審美,自己的思想個性。忠于自己,發現和創造出自己的詩風,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