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秀華
(淮南衛生學校,安徽 淮南 232007)
護理專業“理實一體化”考試與評價模式改革研究
符秀華
(淮南衛生學校,安徽 淮南 232007)
依照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需求,圍繞“考什么”“怎么考”“綜合素質如何評價”等進行研究,構建切合學生實際的“理實一體化”考試與評價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護理專業;理實一體化;考試與評價模式
注:本文系安徽省職成學會2010年教學科研課題“護理專業考試與評價模式改革的研究”(21)部分研究成果;全國第四屆“人衛社杯”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
課程考試與評價模式改革是全面推動護理專業教學改革, 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而護理專業的考試與評價模式改革遠遠滯后于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存在“教、學、做”與學生“學、考、用”相脫節、學??荚囋u價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等問題。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畢業后都能順利就業。從教育學原理來說,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對教育內部質量特征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及用人單位對教育外顯質量特征的評價[1]。因此,護理專業考試評價模式必須建立在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需求的基礎上。傳統的護理教育基本上沿用應試模式,評價形式比較單一,以閉卷考試為主要形式,忽視對學生知識運用、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未能體現對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和護理技能的全面考核。部分學校雖實施了實踐考核,但采取單一操作技能考核形式,忽略對學生溝通能力、人文素質、專業素質等綜合能力的考查,導致學生學做分離,缺乏溝通能力,不能聯系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護理,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嚴重影響衛生職業教育辦學宗旨的實現和職業教育的發展。
考試與評價模式的建立既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緊緊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又要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促進畢業生順利通過考試;還要確保畢業生的知識、技能、素質能夠適應社會需求。通過對護理人才培養目標、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學生來源及認知特點、職業教育相關政策、醫療行業崗位需求等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積極探索以護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護理教育考試與評價體系改革新模式,以此來規范教學,改革考試評價標準,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以及學生的就業和崗位適應能力。
以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和大綱為依據,以實現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達到國家護士執業資格標準為目的,圍繞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考試評價這一主題,探討符合護理人才培養特點的考試與評價體系(見圖1)。
圖1 考試與評價體系模型的結構框架和運行程序
按照布魯姆的觀點,教學評價大致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3種[2]。診斷性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之前進行,目的是確保學生在學習一開始就具備必要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特性;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習單元結束時進行,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彌補不足,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終結性評價在一門課程結束或者某個學習階段結束時進行,主要目的是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確定總體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況。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考試模式應根據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大綱確定的教學目標、考試內容和課程性質等進行設計。由于教育目標具有知識、能力、技能、素質的全面性或多面性,而常用的護理專業各課程理論閉卷考試、口試、操作考核等考試方法各有其特點和適用的局限性。因此,欲通過考試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和提高,考核就需以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為核心,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鑒定性考試并重的,由多種考核方式構成的課程考試模式。具體實施時,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目標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提出具體考核內容的主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方法和成績比例、命題要求等,做到:(1)以理論與知識傳授為主的普通文化課程(A類)(如數學、物理、醫學倫理學、護理心理學、解剖學等)應突出理論知識運用的考核;(2)理論知識和實驗及實訓技能并重的課程(B類)(如生物、生化、生理、病理、藥物應用護理等),既要考核理論知識的運用,又要考核操作技能;(3)以實訓技能、操作能力為主的課程(C類)(如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等),應突出技能考核。護理專業各課程評價體系見圖2。
圖2 護理專業各課程評價體系
理論考試應以能力為本位,著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包括:(1)考試題型應兼顧多選題與傳統題,衛生職業教育在校生考試與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目的不同。應將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有效對接,既要測試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要能體現能力和終身學習理念[3]。因此,試題中既要有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的題型(如A1、A2、A3、A4、B型題),讓學生熟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型,掌握解題技巧,還應有名詞解釋、填空、判斷、問答、案例分析等傳統題型,測試學生書面表達、分析解決問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2)試題應能體現對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測評,力求做到“4個有利于”: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鞏固,體現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能力,既能把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也能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②有利于體現“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逐漸將此理念內化為素質;③有利于臨床護理課與基礎課的聯系,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做到“學考用一體化”;④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職業意識、職業態度的培養。另外,理論考試試卷應由學校統一考試模版,建立試題庫,實現教考分離,依教學大綱中各章節的重要性和權重抽取題目,注意試題的覆蓋面、主客觀試題的比例、題型、題量及各章節的教學要求,使考試科學化和標準化??荚嚱Y束后對試卷的難易度、區分度、信度及試卷內容效度的定量、定性分析,對試卷質量及教與學各個環節重新審視。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盡管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對臨床護理質量提供了保障,但現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僅為理論知識考查,應加大技能考核力度,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使考核方法多樣化、學科成績多元化[4]。因此,在臨床護理課中采用護理技能考核多站考試法。具體考核內容包括護理操作技能,收集資料技能,職業態度、行為規范,人際溝通和應急能力。突出護理操作技能考核,結合口試考查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臨床思維能力。可采用模擬人操作或角色扮演法進行考核。技能考核注重對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知識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等的考核,能比較全面地了解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素質,體現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等。學生在技能考核的整個過程中,如未能體現對病人的尊重和關愛,會被扣分。教師在學生護理技能操作考核時,當場點評,指出缺點,考試結束后集體討論考試的總體情況,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借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并對考核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和客觀性進行再評價,使考試成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
護理技能考試和評價體系改革需要學校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投資和建設力度,要有貼近崗位的護理摸似病房、護理工作站及配套的實訓設備。護理專業的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課程大部分在示教室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隨時演示或播放電視錄像等,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做到“理實一體化”,與此教學模式相對應,專業課程考核采用“學考用一體化”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操作能力以及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即時點評,糾正錯誤及不規范操作。
以崗位需求為指導,以整體化護理工作過程要求為標準,構建考試與評價體系,圍繞培養目標,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真正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將理論教學與操作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講授與操作一體化,教室、實驗室和實習場所一體化,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與職業技能考核一體化。具體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突出了操作技能訓練,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程序設計見圖3。
圖3 按工作過程構建的護理專業知識能力要求及考試評價體系
護理專業“理實一體化”考試與評價模式改革依照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需求,圍繞“考什么”“怎么考”“綜合素質如何評價”,通過對傳統護理教育考試與評價模式、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模式及用人單位對中職護理人才素質、知識和技能需求的調查研究,促進學校課程考試評價體系改革切合學生實際并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適應衛生護理事業發展需求,比較全面地檢查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實踐,我校的課程考試及評價體系逐步完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1%的學生認為“理實一體化”的綜合性考試方法非常好,77.9%的學生認為能客觀反映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75.5%的學生認為考試能真實反映自己對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應變能力及綜合能力,對教學改革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劉紅寧,左錚云,吳曉明,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在觀念,貴在踐行[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21-123.
[2]劉志成,王詠梅.對接行業標準的專業教學質量標準構建與實施[J].職業教育研究,2012,14(12):160-161.
[3]吳國平,徐國華,胡敏,等.護理教育模式與護士執業考試模式的研究[J].江西醫藥,2006,41(6):416-419.
[4]趙杰榮.中醫護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1):77-78.■
G424.75
A
1671-1246(2014)07-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