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鋒
在河北撫寧籍歷史人物中,最值得邑人驕傲的有二人:一是明朝嘉靖年間宣大總督、兵部尚書翟鵬;一是清朝咸豐十年武狀元、甘肅鎮海協副將馬鴻圖。然翟鵬史料較多,舊縣志中馬狀元記載比較簡略,故搜集整理如下。
馬鴻圖(1838—1902),直隸永平府撫寧縣榆關街里人。其先于明朝萬歷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撫寧縣榆關,仍然沿襲祖居地練武之習。
清嘉慶年間,曾祖馬從云,因馬鴻圖貴封武顯將軍;祖父馬冠英,封武功將軍;父親馬殿柱,封武顯將軍;伯父馬殿梁,封武功將軍;叔父馬殿楨,以侄鴻圖封昭武都尉。
馬殿梁有二子:長子馬雄圖,次子馬壯圖。馬殿柱有三子:長子馬鴻圖,次子馬鵬圖,三子馬負圖。在五個叔伯兄弟排行中,馬雄圖居長,馬壯圖行二,馬鴻圖行三,馬鵬圖行四,馬負圖行五。
明清時期,武科考試與文科一樣,先后順序為縣府童試,考中者稱武秀才。在省城舉行鄉試,中式者為武舉人。在京城禮部舉行會試,入圍者稱貢士。殿試在皇宮舉行,也稱廷試,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合格者為武進士。
考試分三場進行。第一、二場考弓馬技勇,稱為外場。第三場考策論武經,稱內場。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第三場考試。乾隆年間,第一場又增加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第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后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準。第三項是拿石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礩。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礩提至胸腹之間,再借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第三場考試資格。第三場考文,叫“程文”,相當于文化課考試。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于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嘉慶年間,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前三名為一甲進士,頭名進士稱武狀元;第二名為武榜眼,第三名為武探花,均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十余名,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賜同進士出身。考試成績揭曉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并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后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賜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賜給眾進士銀兩。武狀元登第后第三天,上街披紅掛彩,上街夸官,出盡風頭。清朝規定,殿試以后,授給進士官職。順治三年規定,武狀元授參將(正三品);榜眼授游擊(從三品);探花授都司(正四品)。二甲授守備(正五品),三甲署守備(從五品)。雍正五年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
馬鴻圖,咸豐五年順天鄉試武舉。在咸豐十年庚申科武殿試中,力挫群雄,高中狀元,授乾清門頭等侍衛。《清穆宗實錄》記載:“咸豐十一年辛酉十一月乙酉朔。己丑,賜一甲馬鴻圖、劉英杰、德綬武進士及第,二甲周克恭等三人武進士出身,三甲周杏林等十九人同武進士出身。”清朱彭壽《舊典備征·武鼎甲考》記載:“咸豐庚申狀元馬鴻圖(直隸撫寧)、榜眼劉英杰(直隸束鹿)、探花德綬(滿洲正藍)。”
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翁同龢日記》記載:“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五日(12月6日),大風,日光淡淡。蔣子良來,回橫街,夜飯后歸。武英殿試一甲一名馬鴻圖,二名劉英杰、三名德綬。”
2002年解放軍出版社《中國歷代武狀元》記載:“在十月開武舉恩科,殿賜馬鴻圖為此科一甲第一名武狀元。”
咸豐十年八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咸豐皇帝逃往熱河,馬鴻圖侍衛保駕隨行。同治三年調任甘肅鎮河戍邊,任副將總兵官之職,鎮守邊防。
同治三年夏,吉林買賣街(今梨樹縣梨樹鎮)人馬傻子,本名馬振隆、馬國良,率眾起義,打敗當地團練和榆樹臺(今梨樹境內)千總馬瑞圖。同治四年(1865年)夏,攻占梨樹赫爾蘇街,11月4日又攻占買賣街,臘月二十三日(1866年2月8日)攻入伊通街(今伊通縣城),火燒巡檢衙門和佐領衙門,攻占營城子街,名聲大振,昌圖、伊通一帶新老柳條邊墻交界處各路義軍紛紛投奔,隊伍擴大到2萬余人。之后連續攻克開原、鐵嶺、興京、鳳凰城、興京永陵,一度攻入奉天省城,朝野震驚,盛京將軍玉順和吉林將軍景綸被革職。清廷命管理神機營事務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文祥統帶3000人神機營部隊及500人訓練有素的洋槍隊,速奔吉林助剿,又領直隸記名總兵劉景芳、副將馬鴻圖率馬勇數百人出關增援,勒令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軍官派重兵合力追剿。馬振隆率四、五千人攻克朝陽、昌圖、伯都訥,俘獲副都統、左翼協領常奎和同知安榮等。連克雙城堡、阿勒楚喀、拉林、五常諸城。攻打吉林,被守城清軍擊退,向農安轉移,南下進取長春,被清軍大兵圍困,拼死抵抗,向河西突圍,損傷極大。同治五年五十六日,馬振隆在昌圖被俘遇害。義軍四處逃散,數百人被擒。
據1985年遼寧省圖書館編《東北鄉土志叢編》記載:“當同治四年,有匪馬傻子、王洛七等率羽黨數千人,自朝陽界竄入擾害,境內幾無完土。經直隸派副將馬鴻圖并吉林將軍德莊毅公派兵協剿,滅之。”德英(?--1874),字潤堂,姓何圖哩氏,隸蒙古正藍旗,世居吉林城北沙河。同治四年署吉林將軍,剿滅馬賊馬傻子、徐占一、滾地雷、王五、姜老道等人。同治六年調任黑龍江將軍,十三年春卒,謚“莊毅”。
《清史稿·文祥傳》記載:“同治四年秋,馬賊入喜峰口,命文祥率神機營兵防護東陵,督諸軍進剿,賊遁灤陽。疏陳:‘地方官豢賊釀患,清除積弊,清盜源。馬賊巢穴多在奉天昌圖廳八面城、熱河八溝哈達等處。請購線偵察,調兵掩捕,庶絕根株。事定,回京。……奉天馬賊方熾,命率神機營兵往剿,增調直隸洋槍隊出關,約東三盟蒙古王公由北路夾擊,破賊於錦州東井子。諜知賊將劫奉天獄,約期攻城,兼程馳援,賊退踞城東南,圍撫順;令總兵劉景芳夜擊破之,賊遁出邊。遣軍趨吉林,五年春,解長春廳圍,追賊至昌圖朝陽坡,分三路進擊,十數戰皆捷,擒斬三千馀。賊首馬傻子窮蹙乞降,磔之。”endprint
《清史稿·穆宗本紀》記載:“同治四年五月乙未朔。戊申,嚴諭盛京、吉林剿辦馬賊。冬十月壬辰朔。甲寅,馬賊偪奉天,官軍失利。十一月壬寅,奉軍剿馬賊失利。十二月壬辰朔。辛丑,馬賊回竄昌圖。癸卯,命伯彥訥謨祜回旗會各盟長檄蒙兵協剿馬賊。丙午,金州匪偽降,竄鐵嶺,命文祥等辦奉天防守事宜。同治五年丙寅春正月辛酉朔。乙亥,馬賊入踞伯都訥,旋及雙城堡,吉林危急。文祥、寶善檄黑龍江兵暨馬隊援之。丙戌,馬賊竄陷阿勒楚喀及拉林城,富明阿往吉林剿之。命特普欽回黑龍江布防守。戊子,奉軍復八面城。二月辛卯朔。戊申,伯彥訥謨祜剿馬賊于鄭家屯,大捷。辛亥,定安軍剿馬賊于長春,勝之,詔復副都統。三月乙丑,復阿勒楚喀、伯都訥、雙城堡三城。己巳,奉軍剿南北路馬賊,大敗之。乙酉,馬賊陷牛莊。夏四月己丑朔,奉天北路匪首馬傻子伏誅,降其馀眾。官軍復牛莊。”
同治十三年六月,馬鴻圖任甘肅西寧鎮海協副將。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軍機處檔折件記載,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陜甘總督左宗棠上“奏請以馬鴻圖補甘肅鎮海協副將”,六月十二日,朱批:兵部知道。
《左宗棠全集·奏稿》記載:“竊照甘肅西寧鎮海協副將、陜西漢鳳營游擊、馬營監營游擊、靖邊營都司各員缺,原請以總兵銜奉旨發往甘肅盡先補用副將馬鴻圖,副將銜盡先參將、寧夏鎮屬靈州營守備董福,盡先游擊……。查有總兵銜奉旨發往甘肅以副將盡先補用之現署蘭州城守營參將馬鴻圖,現年三十九歲,系直隸永平府撫寧縣人,由武進士授為頭等侍衛行走,三年期滿,奉旨以參將用。(同治)五年于吉林朝陽坡等處剿賊出力案內,奉旨以副將盡先補用,先換項城。八年于五城團防出力案內。……合無仰懇天恩,依準以總兵銜甘肅盡先補用副將馬鴻圖補授甘肅西寧鎮海協副將,以實營伍。”
光緒四年五月,因部屬中軍都司阮道元克扣軍餉,馬鴻圖左遷都司。《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四年戊寅五月庚戌朔。又諭左宗棠奏:營員貪庸不職,請分別革職降補等語。甘肅洮岷協中軍都司阮道元,克扣兵餉,勒索陋規,著即行革職,嚴行查辦。該管官署洮岷協副將補用總兵馬鴻圖,失于覺察,亦有應得之咎,著以都司降補。”
光緒十年三月,中法在北寧開戰,五月,張之洞署理兩廣總督,八月法國海軍在馬尾挑起戰端,張之洞以槍械、餉銀援助福建水師。二十三日張之洞補授兩廣總督,二十八日清政府對法宣戰。光緒十一年正月,經張之洞奏請,馬鴻圖以都司開赴廣東。三月,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中法簽訂停戰條約。《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十一年乙酉正月庚申,(兩廣總督張之洞)又奏,請將丁憂候選知府蔡錫勇、都司馬鴻圖留粵差遣。允之。”
張之洞《張文襄公選集二》記載:“致汕頭陳牧、馬鴻圖(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子刻):有旨停運渡臺軍火,暫勿運,稍俟之。和約成,則運;款局敗,亦運。”
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軍機處檔折件記載,庫倫辦事大臣、鑲白旗蒙古副都統桂斌奏為閻學沂(庫倫金礦委員)、馬鴻圖二員請獎原案合例,仍請飭部核覆等由。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批:該部知道。
清光緒三年《撫寧縣志》記載:“國朝武進士:馬鴻圖,咸豐庚申(十年,1860)狀元,干清門頭等侍衛,見任甘肅鎮海協副將,榆關人。馬遇春,同治乙丑(四年,1865),賞加二等花翎侍衛。”“封贈:馬從云,以曾孫鴻圖封武顯將軍。馬冠英,以孫鴻圖封武功將軍。馬殿柱,以三子鴻圖封武顯將軍。馬殿梁,以侄鴻圖封武功將軍。馬鵬圖,以侄遇春封武功將軍。馬負圖,以子遇春封武功將軍。馬雄圖,以侄遇春封武功將軍。馬河圖,以弟鴻圖封昭武都尉。”
民國二十一年《撫寧縣志》記載:“以科甲稱者一人:馬鴻圖,庚申(咸豐十年,1860)狀元。乾清門頭等侍衛,前任甘肅鎮海協副將、總兵官。戰功卓著,軍民倚若長城。以疾歸,卒于家。”
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王鴻鵬等編著《中國歷代武狀元·清代武狀元名錄》記載:“馬鴻圖(?~?),字號不詳,直隸撫寧(今河北撫寧)人。清咸豐十年(1860)庚申科武進士第一人。在咸豐九年正月初二日,咸豐帝傳諭內閣:‘咸豐十年屆朕三旬萬壽,允宜特開慶榜,嘉惠士,著于本年八月,舉行恩科鄉試,明年三月舉行恩科會試,以朕簡拔人才至意。這一年,山東臨清等四十六州縣并德州等水、旱成災。六月初六日,太平天國陳玉成軍由浙江長興縣進占安吉縣,戰事未停。這一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大肆搶掠,火燒圓明園。而后,在十月十一、十二日清政府又屈辱地與英、法簽訂畫押《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馬鴻圖等試圖報國,但其力氣只能使在考場上。在十月,開武舉恩科,殿賜馬鴻圖等25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最后,馬鴻圖終于力克群雄,奪取了武狀元,授一等侍衛。后來,累遷,在光緒元年(1875),馬鴻圖署甘肅蘭州城守營參將。光緒二年,署陜甘督標左營參將。光緒三年,署洮岷協副將。官至副將三品之職。余事不詳。”
卒于光緒二十八年,終年60歲。
馬壯圖,道光二十九年武舉,任山西太原營中軍守備。《清穆宗實錄》記載:“同治十年辛未七月庚戌,以甘肅攻克洪岡賊寨出力,賞參將汝得林正二品封典,副將楊萬年、游擊于飛龍、張林、邱明禮、李鳳顯巴圖魯名號。都司馬壯圖等花翎,縣丞費登第等藍翎,副將劉鳳清等升敘開復有差。”光緒三年《撫寧縣志》記載:“馬壯圖,字克臣,渝關人。道光己酉科(二十九年,1849)武舉,由兵部差官分發山西,以營守備用。同治二年到省,三年派委石樓縣辛關防堵,尋補澤州攔軍營中軍守備。六年改補太原營中軍守備、護理澤州營參將。七年因防務出力記功二次,委署翔州營都司。八年護理太原營參將,十月蒙毅軍湖南提督宋札調隨營差委,十月攻克洪崗等處回寨有功,賞戴花翎并加游擊銜,鎮守綏遠城等處。光緒二年蒙一等恪靖伯左奏關隴肅清,以游擊盡先升用,題補寧武營都司。壯圖器宇寬宏,和平謙讓,內而孝友家庭,外而和睦鄉里。咸豐十年(八國聯軍進北京)之變,官民逃匿,提塘僅剩一人馳遞軍報,昕夕勤勞,復讓己之功,掩人之罪。及防堵辛關,軍律嚴明,民心感戴。同治七年發逆張總愚撲澤州,戰守七晝夜。賊退,所獲輜重,兵民均分,己秋毫無取。地界河南兩處,民送“威震山河”額,并立德政碑,萬民衣繖,嗣留京為提督宋營辦理軍務,積勞致疾,卒于京寓,年五十一。”
馬雄圖,咸豐十一年武舉,任兵部差官。
馬鵬圖,同治元年武舉,兵部差官,分發山西委署代州東路營中軍守備。
馬負圖子馬遇春,同治三年武鄉試解元。同治四年,賞加二等花翎侍衛。《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十四年戊子二月癸未朔。癸卯,兩廣總督張之洞奏:廣西賓州營參將馬遇春,挾嫌誣揭,顛倒是非。守備楊慶和,扣餉侵冒。千總謝志榮,營私蒙蔽。參將張忠祥,委補弁缺,有違定章,分別懲辦。得旨:馬遇春、楊慶和、謝志榮,均著即行革職。張忠祥著以都司降補。”“光緒十七年辛卯十二月己酉,以云南官軍剿辦北勝鎮康猛喇匪徒越南游匪出力,予參將李自新等以副將盡先補用。賞副將向逢春、游擊廖應昌、馬遇春巴圖魯名號。守備田中和等藍翎。余升敘加銜有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