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云南 昭通 657000)
● 艾滋病防治 ●
云南省某地2013年六類人群梅毒、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分析
李 丹
(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云南 昭通 657000)
[目的]2013年對云南省某地的6類人群梅毒、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調查,旨在分析該縣2013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干預工作效果。[方法]采用統一制定的調查問卷整群抽取6類人群進行調查,分析軟件為SPSS 17.0。[結果]2013年該地6類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為93.6%,梅毒知識知曉率為86.0%,艾滋病、梅毒知識知曉率在6類人群中均不相同(P<0.001),城市居民、學生、娛樂場所業主知曉率較高,農村居民、農民工、校外青少年知曉率偏低。[結論]性病艾滋病防治資源應向農村、流動人群社區等薄弱點傾斜,構建多元的大眾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識獲取方式應該成為今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
艾滋病;梅毒;知曉率;健康教育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將使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AIDS)的身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傷害[1]。2009年,中國估計存活的74萬HIV/AIDS中,經性途徑傳播的感染者達59.0%,并持續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2],HIV流行已經進入普通大眾人群。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群HIV感染率往往高于總人群[3],我國一些地區HIV感染者中流動人口比例較大[4~5],而且該人群缺乏必要的艾滋病、性病相關知識[6~7],容易發生相關高危行為而導致 HIV的傳播[7]。研究提示獲取知識是態度、行為改變的第一步[8]。而多年來云南全省通過社區健康教育宣傳、綜合干預等方式對普通大眾人群進行了多元的健康教育工作,特此,2013年我們對云南省某縣的6類大眾人群進行了梅毒、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調查,旨在為探索評估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提供科學依據。
1.1 調查對象
資料來源于云南省某縣 2013年艾滋病綜合防治評估專項調查資料,涉及6類人群,即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在校學生、校外青少年、農民工、娛樂場所業主。主要內容:人口學特征、梅毒知識知曉、艾滋病知識知曉等。
1.2 質量控制
調查對象年齡均為15~49歲,各類人群均分男、女性別各半,統一培訓調查員。艾滋病、梅毒的基本知識均為8條,回答正確6條及以上即為知曉,反之為不知曉。
1.3 調查方法
根據該縣GDP進行分層,隨機抽取經濟條件為中等社區的城市居民,隨機抽取經濟條件中等的一個鄉鎮的農村居民;整群抽取校外青少年(以無業流動性較強的青少年為主)、校內青少年(初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學生各半)、娛樂場所業主進行問卷調查。
1.4 資料整理與分析
采用統一編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用Epidata 3.1進行資料的錄入,分析軟件為 SPSS 17.0,采用統計描述、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2013年底,該縣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50份,女性131份,男性119份,年齡均在15~49歲。
2.2 基本知識知曉率比較
在2013年調查的城市居民、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學生、農民工、娛樂場所業主6類人群中,艾滋病知識知曉率不相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63,P<0.05),但兩兩比較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學生、娛樂場所業主4類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均相同而且偏高(P>0.05),分別為100.0%、94.0%、100.0%、100.0%;而校外青少年、農民工2類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相同且偏低,分別為86.7%、88.0%。詳見表1。
梅毒知識知曉率結果顯示:6類人群的知曉程度不相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37,P<0.001),但兩兩比較后城市居民、學生、娛樂場所業主3類人群知識知曉率均相同而且偏高(P>0.05),分別為98.0%、94.0%、 100.0%;而校外青少年、農村居民、農民工3類人群梅毒知識知曉率相同且偏低,分別為76.0%、76.7%、76.0%。詳見表1。

表1 2013年云南省某縣6類人群梅毒、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調查結果
2.3 知識條目比較
艾滋病知識8個條目中的“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從外表上看出來嗎?”、“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2個條目在6類人群中不相同(P<0.001),其余6個條目均相同而且均達到90%以上(P>0.05);“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從外表上看出來嗎?”的知曉在農村居民、農民工中偏低,分別為73.2%、76.9%,在其余4類人群中均達到88.0%以上;“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同樣在農村居民、農民工中偏低,分別為74.5%、86.3%,在其余4類人群中均達到90.0%以上。見表2。
梅毒知識8個條目中的“梅毒可以治好嗎?”、“梅毒會增加艾滋病的傳播嗎?”、“孕婦感染梅毒會傳染給胎兒嗎?”3個條目在6類人群中不相同(P<0.001),其余5個條目均相同而且均達到90%以上(P>0.05);“梅毒可以治好嗎?”的知曉在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農民工中偏低,分別為 72.7%、68.9%、69.8%,在其余 3類人群中均達到94.0%以上;“梅毒會增加艾滋病的傳播嗎?”同樣在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農民工中偏低,分別為75.7%、71.2%、72.8%,在其余3類人群中均達到97.0%以上;“孕婦感染梅毒會傳染給胎兒嗎?”同樣在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農民工中偏低,分別為69.7%、68.9%、79.8%,在其余3類人群中均達到95.0%以上。見表2。

表2 2013年6類人群對2條艾滋病、3條梅毒知識條目知曉情況比較
注:條目1: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從外表上看出來嗎?條目2: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條目3:梅毒可以治好嗎?條目4:梅毒會增加艾滋病的傳播嗎?條目5:孕婦感染梅毒會傳染給胎兒嗎?
國務院2010年提出全國15~49歲人口中[9]多類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的知曉目標,并指出宣傳教育是控制艾滋病傳播和流行較好的方法,以便科學地制訂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內容與方法,有效地促進艾滋病預防知識的傳播和普及[9]。
從2013年對云南省某地6類人群的梅毒、艾滋病的調查中總體可見該地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達到93.6%,梅毒知識知曉率也達到 86.0%。但由于云南省為艾滋病的重點流行地區,而且有多種艾滋病流行危險因素并存,一直成為影響云南省各類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事件,而掌握艾滋病知識也成為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另外,梅毒感染往往會導致更容易感染 HIV,因此評估梅毒知識知曉程度也尤為重要。對云南某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城市居民、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學生、農民工、娛樂場所業主6類人群中,艾滋病知識知曉較高的為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學生、娛樂場所業主4類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分別為 100.0%、94.0%、100.0%、100.0%;而校外青少年、農民工2類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相同且偏低,分別為86.7%、88.0%。這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0]:①農村居民、農民工、校外青少年的文化程度低于城市居民;②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主動接受AIDS知識信息和渠道受局限;③農村居民、流動人群、校外青少年社區尚未建立完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被動接受艾滋病知識教育的機會較少。此結果提示,經過多年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廣大城鎮地區、農村地區、學生群體、娛樂場所業主人群中已經顯現出較好的效果,但是也同時提示校外青少年、農民工2類人群仍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薄弱點,應該多元化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特別是應該對流動性較強的校外青少年、農民工群體加強教育。
此外,調查結果還顯示,艾滋病、梅毒知識知曉的同條目認知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差異。艾滋病知識條目中“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從外表上看出來嗎?”、“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的知曉在農村居民、農民工中偏低。梅毒知識的3個條目中“梅毒可以治好嗎?”、“梅毒會增加艾滋病的傳播嗎?”、“孕婦感染梅毒會傳染給胎兒嗎?”的知曉在農村居民、校外青少年、農民工中均偏低,而其余條目中認知度均較高。
綜上所述,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1)加大對農民工、校外青少年人群社區性病艾滋病防治資源的傾斜,兩類群體也應該成為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點之一。(2)擴大、拓寬大眾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識的獲取途徑,如可通過大眾媒介(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宣傳畫、網絡等)、同伴朋友、骨干同學、父母兄弟姐妹、性伴、醫生的途徑來發布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達到健康信息在大眾人群中的深度傳遞。(3)加強對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建設,發現及縮小工作開展誤區,特別是社區工作的開展,如:對“性行為”范圍理解的誤區,性行為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手淫、口交、陰道交、肛交等[8],而且這些行為均會導致性病、艾滋病的傳播;(4)建立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評估機制,及時發現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空白區域、薄弱環節,探索改變“知識與行為脫節”[8]現象的方法。
[1] 張文康.防為主,防治結合,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傳播[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1996,2(6)∶248-253.
[2] 吳尊友.中國艾滋病疫情監測面臨的挑戰[J].疾病監測,2009, 24(11)∶819-821.
[3] VARDA SOSKOLNE,RONNY A.SHTARKSHALL.Migration and HIV prevention programmes∶linking structural factors.culture, and individual behaviour-an Israeli experience[J].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2,55∶1297-1307.
[4] 李 真,楊祖慶,王志彬,等.某區艾滋病流行情況調查及對策[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5)∶768-770.
[5] 周祖木,余向華,王 建,等.溫州市外來流動人口HIV感染的流行特征[J].疾病監測,2003,18(4)∶123-125.
[6] KERI FITZGERALD,JOANA CHAKRABORTY,TRUPTI SHAH,et a1. HIV/AIDS Knowledge Among Female No-local Farm Workers in the Midwest[J].Journal of Imno-local Health,2003,5∶29-36.
[7] 董 青,李承希,趙根明,等.上海浦東新區流動人口艾滋病/性傳播疾病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6)∶409-411.
[8] 邢建民,張孔來.中國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調查回顧[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13(5)∶500-501.
[9] 國務院.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報,2006,3.
[10] 王新倫,李雨波,武俊龍,等.城鄉居民艾滋病相關知識和態度的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4)∶260-262.
(本文編輯:閆云麗)
R759.1;R512.91
B
1003-2800(2014)04-0246-03
2014-02-13
李 丹(1974-),女,云南昭通人,本科,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微生物檢驗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