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之下,核電企業正蠢蠢欲動。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日前發布招股說明書,計劃將25%的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融資約162.5億元,用于建設新核電廠。如果該交易完成,將成為2010年年中以來國內最大的一次IPO。
中國核電經營范圍涵蓋核電項目的開發、投資、建設、運營與管理,核電運行安全技術研究及相關技術服務與咨詢業務等領域,其母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運營著中國約一半的核電站。中國核電招股書顯示,中國核電總資產為189億元,凈利潤為51億元。
根據中國能源局的規劃,2014年國家將新增核電裝機864萬千瓦,較2013年增長近三倍。中國核電上市計劃得以推進。
不過,前期投資過高和投資周期過長都加大了中國核電融資的難度。
一個核電站建設動輒需要上百億甚至幾百億元的投資。建設周期長也是一個問題。一般來說,火電站建設周期在2年左右,而核電站的建設周期需要5年以上。建設周期過長存在著人力成本和物價上漲等不確定性因素,也使建造成本難以控制。
此外,監管漏洞也給核電企業IPO埋下隱患。
一直以來,公眾對核電相當陌生,缺乏監督能力。即便是核安全部門,對核電企業也存在監管盲區。
例如,負責安全監督的國家核安全局是環保部的下屬機構,而大型國有核電集團則屬于國務院直管,這種設置限制了核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另外,國家核安全局并沒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制定技術標準,對部分安全隱患無法做出評估判斷。核電企業通常比國家核安全局更了解核電站的運營情況。
國家審計署的審計結果顯示,中核集團2009年多計利潤11億元,占當年利潤總額的19.5%。
在2008年前后,中核集團原總經理康日新、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原總裁蔣新生、中國廣核集團原副總經理沈如剛相繼落馬。原因或是涉嫌泄露國家核電機密,或是涉嫌操縱核電工程招標。
在監管方面,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在美國,所有的電力公司經過核安全當局的審批都可以成為核電站運營商,屬于高度競爭性的體制。美國將核管會置于國會之下,獨立于美國政府管理部門,負責對核電項目的審批、監督、核發許可證。美國政府的能源部、環保署、美國聯邦電力監管委員會與核監管委員會相互獨立并行。這種機構的設置有利于履行監管職能。
對核電企業來說,安全問題仍是重中之重。中國核電籌建的項目多在內陸,而關于內陸核電風險的爭論不斷。內陸核電站選址城市人口較為稠密,一旦發生地震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核泄漏,造成的危害比沿海核電站更大。這導致內陸核電被排除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之外,內陸核電的風險也給中國核電的IPO前景增加了不確定性。
(來源:騰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