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降,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塑造全球文化共同體的步伐。對于非西方國家來說,這既喻示著一個文化同質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的西方文化霸權時代的全面降臨,也意味著一個差異性文化得以互融共生的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時代的到來。因此,如何準確地認識歷史語境、合理地善加利用全球化這柄鋒利無比的雙刃劍,使本土文化思想、價值觀與美學追求,能夠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語境下常青,乃是來自非西方國家的文化與藝術學者們不成文的研究立場與各自的文化使命。
在上述大時代語境下,周安華懷著這種非西方電影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初衷,多年來,通過對90年代至今的亞洲電影的資料收集、學術研究與反復考證,在2014年推出了力作《當代電影新勢力——亞洲新電影大師研究》。該書通過極具歸納性的、精煉的、充滿詩意的語言,回溯并點評了90年代以來亞洲新電影的發展脈絡,敏感地捕捉亞際每一文化大區(cultural realm)所獨具的敘事策略與影像風格,嘗試從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其民族的、歷史的、美學的文化特征以饗讀者。
《當代電影新勢力——亞洲新電影大師研究》運用縝密的邏輯條理與跨學科的分析方法,清晰地梳理了亞洲新生代電影人的歷史與發展脈絡,其寫作策略與論述角度較為新穎:在開始論述每一章節之前,首先宏觀介紹了該亞洲國家或地區新電影產生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背景,然后集中對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大師們的作品,展開深度的文本分析,進而反觀、重構該國家或地區的新電影現狀與發展。在此意義上,周著進一步開拓了亞洲電影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和新角度,具有很高的學理價值,同時也為電影專業研究生和廣大電影愛好者,提供了一張進入當代亞洲電影脈絡的“知識地圖”。
全書一共分為八個章節,研究包括:異軍突起的韓國電影、在銀幕上進行詩意創作的越南電影、在暗處閃爍光芒的伊朗電影、集結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創作的當代影像傳奇、進入轉折與復興時期的印度電影、關注人類現代性命題的日本電影、“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泰國電影,以及馬來西亞電影的發展困境及其文化訴求。針對每一國家與地區,作者分別選擇了三位代表性的新電影大師進行深入剖析,并將這些國家與地區的30位亞洲新電影作者及其作品,置于亞洲文化地緣情勢之中加以考察,進而探討該文化大區的文化傳承與美學追求。
近年來,韓國電影不斷取得的高票房、高口碑、成功拯救本土電影市場的斐然成績,引起世界電影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全書的第一章“高麗之樺:東亞新電影的劍舞”,即圍繞著金基德、林權澤和樸贊郁這三位韓國電影大師,研究韓國電影如何從上個世紀中期的低谷迅速崛起、在世紀之交脫穎而出,同時隨著韓國社會現實與政治氣候的改變,這些作品所蘊含的民族性、歷史觀念與美學風格,又是如何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一舉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個本國電影能夠壓過好萊塢的國家”。
該書第二章“越南面孔:來自湄公河的銀幕詩人”,對越南電影展開了詳細論述。作者以“美式越南風情”的導演包東尼、“少壯派”阮青云,以及在國際頗受贊譽的陳英雄為代表,考察了自從1993年陳英雄指導的《青木瓜的滋味》引起國際影壇關注之后,越南新電影的現狀與發展。通過研究和對比作者發現,越南電影大師們擅長通過樸素的鏡頭調度,構建出民族歷史的正面敘事,以區別于西方強勢文化對越南景觀呈現中,所流露出來的殖民情結與他者化傾向。
伊朗電影大師們的影像與敘事風格,總受到本土文化習俗、民族歷史、宗教政治等諸多現實因素的制約,或許正是如此,伊朗新電影的政治底色總是引起西方人強烈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伊朗神情:月亮背后的太陽”,梳理了1987年以降伊朗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主要探討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伊朗的文化政策、宗教沖突和革命斗爭,與青年導演作品中的文化訴求之間的博弈關系。如今,戰爭、喜劇、倫理以及兒童電影,已共同成為政治高壓下反彈的伊朗主要電影類型。作者通過對馬吉德·馬吉迪、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和賈法·帕納西三位伊朗電影大師的作品分析,試圖解釋,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過程中,“法基赫的監護”如何影響著伊朗的政治斗爭,而社會現實的復雜性,又是如何影響著當代伊朗電影大師們的現實主義寫作。
作為亞際最為龐大而耀眼的文化共同體,華語文化的現狀與發展,一直是當代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關注焦點。《當代電影新勢力——亞洲新電影大師研究》以華語電影為研究對象,花費了濃重的筆墨,在第四章“‘華語功夫:今朝更風流”中,分別記述了大陸、香港、和臺灣電影的今日風采。首先在“(上)大陸新銳:光影中的世說新語”中,作者討論了“商業舵手”馮小剛和“鬼才”導演姜文這兩位“兩名逸出代際之外”的大陸電影人,以及擅長表現社會邊緣生存困境與社會問題的“底層記錄者”賈樟柯,挖掘大陸電影多元美學與政治的文化訴求。第二,在“(中)香港刀客:夢幻都市的江湖傳奇”這一部分,作者將習慣表現“都市孤獨癥”的王家衛、開創吳氏暴力美學風格的吳宇森、被喻為“新一代開山怪”的彭浩翔這三位獨樹一幟的香港電影大師們的作品,置于90年代香港“九七焦慮”與新世紀兩岸合拍新局面的時代語境下加以考察,研究香港都市電影在全球化時代語境下的發展與現狀。該章節最后部分,“(下)臺灣驕傲:‘大師產地的大師”,論述的是臺灣電影在90年代之后取得的傲人成績,其中包括已躋身于世界一流導演名列的李安、表達個體異化情感的蔡明亮,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楊德昌導演的作品。顯然,該書對于華語電影大師們的文本研究,始終放在歷史大時代的語境脈絡下展開論述,進而總結兩岸三地有關民族的、歷史的、美學的文化訴求,以呈現不同于其它當代亞洲新電影大師們的作者風格。
“印度之魂:恒河無尚光榮”部分,重點對90年代漸入佳境的印度電影進行了深入分析。作者以引領“印度新概念電影”的標志性女導演米拉·奈爾、“歷史大片之王”阿素托史·哥瓦利克和新世紀崛起的“戲劇之王”卡倫·喬哈爾三位印度電影大師們的作品為主軸,力圖描述進入轉折和復興時期的印度新電影的三重面相:再現印度文化沖突、階級對立與身份認同的現實意識;探索印度民族歷史與文化敘事之路;依靠對大量印度歌舞及其濃郁的民族景觀展現,成功地開拓印度電影海外市場的商業之道。
日本電影藝術的創作風格則別具一格,其大和民族的民族性、二戰之后的歷史觀念、“物哀”的審美追求,已深入其中。全書第六章“日本之脊:大和精神圖像”,作者集中論述了日本電影大師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文化表征與社會思潮。以“削落美學”著稱的導演北野武、擅長青春殘酷題材的巖井俊二,還有堅持描繪“人類童年的圖騰”的世界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是本章的主要研究對象。作者通過對這三種亦暴力亦溫暖、亦老成亦青春、亦殘酷亦童真的作者分析,結合日本電影產業復蘇與經濟泡沫破裂的現實語境,主要探討社會現實情境如何塑造了當代日本人共同的心理危機與不安全感,而該情感結構(structures of feeling)又如何因此促使日本新電影大師們對于人類現代性命題的關注與反思。
在全書第七章“泰國鷹凖:劃過亞細亞的藍天”,作者集中研究了泰國電影自90年代“新浪潮運動”以來,所日漸表露出的“騎士精神”、“懷舊情緒”與“身份認同”的影像與敘事特征。作者考察了展現東方神秘主義文化的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塑造“自我”與“他者”形象探討認同問題的大師朗斯·尼美畢達,和極具后現代氣質的電影先鋒韋西·沙贊那庭的作品,進一步探索泰國電影本土意識表達的路徑,以及全球化語境下泰國民族身份的認同渴望。
《當代電影新勢力——亞洲新電影大師研究》全書最后一章“大馬活力:南國的扶桑花開”依舊精彩,作者以另辟蹊徑的馬來西亞新電影為研究對象,對大馬影像中的文化雜糅、美學風格以及產業運作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通過對因表現馬來西亞種族鴻溝問題而屢受政府與極端分子影響的已故導演雅斯敏·阿末、大荒電影公司的開拓者陳翠梅和跨界導演李添興的研究,作者認為,馬來西亞影人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以華裔為創作主力的移民尋鄉之族裔情結、多元族群的文化雜糅與碰撞、獨具南國風情的東方美學,以及獨立電影人身份的國際化道路。
90年代以來,雖然亞洲新電影各有不同,而基于大量的材料分析、研究和對比,周安華發現,這些國家與地區的新電影在影像與敘事方面,擁有共性特征:它們既是“感官化大寫亞細亞文化”,同時又充滿著“高度的個性主義”,因此和內斂、隱諱的儒家文化表述大相徑庭,顯示了其“精神大突圍、影像大突破的強烈沖勁”,在此意義上,亞洲新電影呈現出集體“反奇觀化的哲思挖掘”。
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神話所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神話的年代。”正是在充斥著眾聲喧嘩的后現代、后殖民以及諸多帶有前綴“后”的時代語境下,周安華的新作《當代電影新勢力——亞洲新電影大師研究》,試圖呈現出“后殖民”圖景中的文化雜糅情境下,亞洲新電影所造就的“多極化”世界電影文化表征,以及其中所表露出的亞洲文化與民族的身份體認、影像與敘事的美學追求。
如今,世界地緣格局,已不再、不會再呈現出西方中心論的“西方及其剩余”之面相。經濟與文化全球化,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極力促成的局面,也是非西方國家以及內部的“第三世界”所必然面對和經歷的時代挑戰。因此,非西方的電影文化工作者更需要以辯證、發展的時代眼光,在全球化和“后殖民”的復雜語境下,去重新定位、審視與反思本土文化的塑造與認同問題。在此意義上,南京大學周安華的力作《當代電影新勢力》一書,亦在某種程度上試圖以新的時代眼光和歷史視野,對亞洲新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東方地緣文化景觀,進行有關民族的、歷史的、美學的文化書寫,進而再現與美國好萊塢、歐洲電影藝術決然不同的世界多元文化之面相。就當代電影研究領域而言,這應是值得電影與文化工作者所關注和討論的重要學術成果。
作者簡介:陳亦水,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