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古代政府官僚行政管理制度里有許多有趣掌故,比如《魏書卷十四元丕傳》里就記錄了一則有趣的故事。簡單來說,北魏馮太后與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眾卿開會,因為這一年北魏遭遇了一次執政危機:京師大旱,糧食產量不夠,涌現出了許多饑民。在那個時代,政府雖然也負有救濟之責,但動員能力很弱,尤其是當各地公共積儲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唯一能做的,只有讓這些饑荒之民變成流民,離開災區,前往附近區域自己找活路。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這事很簡單——皇帝或者太后大手一揮,下份詔書,然后關卡城門打開,大批災民叩謝皇恩,然后蜂擁而出,完了。
真實情況,可沒那么簡單。
馮太后之所以要把群臣都召集到皇信堂商議,就是因為她在這件事上碰到了一個棘手的行政流程問題——你沒聽錯,行政流程問題,一個關于“過所”的流程問題。
那時候的人們出行,需要持有“過所”。“過所”這種東西,可以理解為一種民用的通行證或者護照。“過所”上會寫清楚持有者的姓名、籍貫、相貌、攜帶物資以及行動路線,每過一關一城,都要查驗蓋章,走偏了都不行。沒有這東西,一個普通人想出門是寸步難行。
歷代朝廷都希望老百姓老老實實在原籍呆著,不鼓勵他們到處亂跑,生怕出什么亂子。所以政府對“過所”的審核和發放都特別嚴格,必須是尚書省、都督府或州府一級的行政機構來頒發。拿現在的話說,你想出門申請護照,得去市政府或者軍區去提交申請。
申請人提交材料的時候,要寫明申請事由、隨行人數、物品數量,一層層審核,一層層批準,經常還被駁回。唐玄奘想去印度取經,申請了三年都沒申請下來“過所”,自己等不及,這才有了偷渡出國的舉動。《西游記》里提到過一個細節,唐僧總帶著一份通關文牒,每過一國都必須蓋印,那其實就是“過所”。吳承恩為了給唐僧一個官派出國的身份,只得在書里給他杜撰出一本公派護照。所以武俠小說里那些古代大俠動輒行走江湖,現實中那是不可能的,早被打死了。
了解“過所”的意義和它在行政上的流程,我們大概就能明白馮太后到底在為難什么了。
按照法律規定,流民要去外地,必須要申請“過所”。但官方申請流程太長,恐怕沒等“過所”頒發下來,那些老百姓餓死的餓死,造反的造反。
可若是關卡打開,任由他們來回流動,又會造成治安隱患。變成流民的百姓,將不再被任何人包括朝廷所掌握,他們的行蹤和舉動都無法預測,更不知道會爆發出什么樣的事情來。對于統治者來說,這個風險太高了。
如果是亂世或者一個有個性的統治者,這根本不算事兒,趕緊讓人有地方吃飯是正經,啥過所不過所的,就免了吧。但對一個成熟的官僚體系來說,對流程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巧妙地運用規則,但不能把整個規則拋開。
拓跋丕給了一個列寧式的解決辦法,星期天義務勞動。他說諸曹以下、大夫以上的高級官員們,一個人帶兩個吏員,加班加點地給饑民們辦理“過所”,辦完拉倒。
他的建議得到了馮太后和孝文帝的贊同,于是政府部門一群養尊處優的官員得了命令,亂轟轟地跑到京師各處關卡,現場辦公,臨時增開幾十個加急窗口,一個個趴在桌子上揮汗如雨手不停筆地給熙熙攘攘的饑民辦“過所簽證”。一共持續了四天時間,總算是給流民們人手一本“過所”,高高興興離開京師,而那些腰酸背疼的官員,也如釋重負。
于是,這一次危機,就以這樣一種略帶黑色幽默的方式得到了解決。
摘編自2014年第16期《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