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勇
摘 要 以“DNA的粗提取和鑒定實驗”為教學案例,就如何現新課改理念,將“做與導”有機結合,徹底轉變“照方抓藥”式做實驗的傳統教學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 生物技術實踐 做與導 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1 提出實驗背景,激發學生實驗熱情
“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一部分內容,基本都需要實驗操作,且每個實驗的操作都有難度,此外還關聯著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因此這部分內容教學難度大,學生的學習難度也很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為了更好地組織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筆者結合書本的“課題背景”,恰當地引入對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筆者在“DNA的粗提取和鑒定”實驗中,采用如下方式引入: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克里克創造性地構建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科學發展到今天,DNA作為絕大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已經是眾所周知,科學家從各種生物體內成功地提取到了DNA。那么同學們有沒有興趣知道DNA到底是怎樣的物質呢?通過這節課的實驗,我們將走近DNA,揭開DNA神秘的面紗,真切地感受DNA的存在。
學生只有產生了強烈需要和濃厚興趣的學習活動,才能有效地增進發展,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高效的、智慧的、靈動的。
2 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1 “做中學”
《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是一門實踐課程,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進行科學的探究活動,但并不意味著動手的同時不動腦,強調“做中學”,期望通過學生自己積極思考,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所有其他生物課程的區別在于,每個課題都要求制作產品,且產品基本均為物質實體(如葡萄酒、果醋、DNA、提純的血紅蛋白等),每個課題應圍繞怎樣做、怎樣做得更好進行。即使是科學原理和實驗技術的學習(如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也應圍繞著“做”進行,即“學”圍繞著“做”。教師在教學中要擺脫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將“做”擺在核心位置,讓學生在“做”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魅力。
2.2 “做與導”
教師的“導”在教學過程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將“做”與“導”有機結合,這其中很重要的是設計相關的教學問題。設計問題非常重要,問題設計得好,有利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設計得不好,就有可能會使學習活動流于形式。
對于學生而言,選修1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方式是全新而陌生的,而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肯定比較多而且棘手,因此本節課適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學。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而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從而進行互助性學習。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 前期準備。
① 分組準備:前期的準備工作主要是進行分組。常見的分組方式是按照座位地點劃分,這樣的分組方式有利于學生相互交流,且操作簡便。弊端是各個組的學習情況、學生討論水平、能力不同,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首先,有可能出現有的小組討論很激烈,而另一組很沉悶,致使合作學習不均衡現象;其次,不利于對學習小組進行考核。因此,筆者即按照學生學習情況、討論水平、能力不同進行平衡劃分組。為了便于學生討論交流,在生物課堂上按照新組就座,形成學習小組。一般以4~6組為宜(每組的人數不宜太少,否則不容易分工,也不宜太多,否則討論比較困難)。
② 教學準備:教學準備主要是指教師在上課前所需要完成的準備工作,尤其是課堂上教師準備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教學設計,實驗材料、器具的準備,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考慮周全。
(2) 學習過程。
① 實驗原理是一個實驗的指揮棒,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書本,在組內加以匯總、歸納分析,為后面的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打下基礎。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小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設計基本思路是:利用DNA與RNA、蛋白質和脂質等在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的差異(如不同物質在溶解性,對酶、溫度、洗滌劑等的耐受性等方面的差異),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
② 實驗過程的引導是重頭戲。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主體完成的,各項教學活動主要都是在教學小組內完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顯然不能是旁觀者,而要融入其中,否則就無法對課堂進行指導。教師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探索、閱讀、討論,并且負責答疑和引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不僅掌握某項具體生物技術,而且通過實踐領悟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將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引導有機地融合,同時滲透科學方法的訓練,體現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全面培養。
具體引導過程如下:
① 實驗材料的選擇。
提供幾組實驗材料:菜花、豬肝、雞血、精子、豌豆、香蕉、菠菜、洋蔥、獼猴桃、魚卵、豬血。
什么樣的實驗材料適合提取DNA?你打算選用什么實驗材料,理由是什么?你也可以同時用2~3種實驗材料,最后比較哪種材料中DNA的含量更高。
學生討論:凡是有DNA的生物都可以作為本實驗提取DNA的材料,即(菜花、豬肝、雞血、精子、卵子)都可以。精子、卵子等中雖然有DNA,但精子、卵子的DNA含量和體細胞相比減半,提取到DNA含量相對減少,因此,可以選擇菜花、豬肝、雞血。雞血是最佳選擇。理由是菜花是植物,要得到DNA需要經過研磨這道程序,豬肝組織塊也需要研磨。而雞血有以下優點:核DNA含量豐富;吸水易脹破。
② 血細胞液的制備。
提供從市場上買來的雞血,讓學生思考:
取血過程如何解決凝血問題?選用雞血好嗎,為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到血細胞液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