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
摘 要: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新課改目標的關鍵因素。但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在高考升學率的壓力下,應試教育仍是大行其道,生動的歷史變成了枯燥的說教,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成了一種裝飾門面的做秀。學生的學沒有了興趣,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硬著頭皮啃著枯燥的課本。要改變這種狀況,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就要有一個大的改變。但這是整個教育的一個系統工程,不只是依靠中學歷史教學的改動就可以做到的。
關鍵詞:有利于課程的導入;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024-01
而作為中學歷史教學,怎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 作用,不妨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多作一些摸索。加強詩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就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詩言志 ,詩傳情,詩詞是文學藝術寶庫中的明珠。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的國度,幾乎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是背誦著“床前明月光”這樣的唐詩和宋詞長大的。這些優美的詩詞已經深深的扎根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他們精神的一部分,每 當一提到某首熟悉的詩歌的時候,人們就會有一種親切感。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恰當的應用一些詩詞,就能夠增加歷史課的親和力。那么,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一、有利于課程的導入。每節課的導入,雖然在每節課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導入,可以把 學生的情趣很快的調動起來,可以為一節課定下一個良好的基調,也可以把前后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而學生們比較熟悉的詩詞正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在這個方面引用的比較多的有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①因為里面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有所評,故在講授秦漢唐宋元等朝 代都可引用。通過詩詞來導入一節課,一是引入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講紅軍長征,教師即可通過毛澤東的《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 云涯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導入課程,使學生對長征有著更直觀的印象。二是通過對熟悉的詩詞中的一些問題設問,引入要學習的內容,以引起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真相 的興趣。比如講唐朝盛世一課,可以引用杜甫的詩《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 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 實。”然后教師提出問題:“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為什么唐朝會出現杜甫描繪的這種豐碩的景象 ?”這樣學生會帶著問題去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二、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教學重點是教學內容結構層次中占相對重要地位的要害部分,教學難點則是學生在接受知識形成技能過程中,學習 上存在的阻力大或難度較高的關節點。重難點的解決,是評價教學目標任務完成的重要指標。在重點、難點知識處引用相關的詩詞,可以引起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的高度關注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對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比如講隋朝,大運河以及對它的評價,既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此可以引用多首對大運河評價的詩,有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有胡曾的《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有宋元鼎《煬帝冢》:“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有李敬方《汴河直進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 河。”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請學生就以上詩人的評價進行討論,從而得出 正確的結論,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
三、在教學目標的實現上,一是有利于強化知識,提升能力,二是有利于加強情感教育。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不僅在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有賴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恰當的運用詩詞,可以使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有更深刻的印象,這就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例如在講授南北朝時代佛教盛行的問題時,引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更能夠形象的說明當時佛教盛行的表現。在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卻常常被弱化了,有的情感教育干脆就成了枯燥的說教,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在情感教育中恰當的運用詩詞,就能夠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學生們能夠體會到“人生自古誰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的民族氣節;通過秋瑾的《對酒》和譚嗣同的《獄中題壁》, 體會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 侖”的革命英雄氣概。
四、在教學的總結上,能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引人入勝的開頭,對于激發學生,引起興趣,提高求知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設計好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對于幫助學生總結重點,理清脈絡,加深記憶,鞏固知識,更是余味無窮。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一節,最后引用譚嗣同的《有感一首》:“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既是對本節內容的高度總結,也為下一節譚嗣同等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的戊戌變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在《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節末尾,則可以引用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表現出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豪邁氣派,也表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
總之,教學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如何讓這門藝術變得有聲有色,吸引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需要在教學中采取各種教學手段。而詩詞因為其藝術性,正好能夠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所以在教學中恰當的應用詩詞,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