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若干年前央視曾播出過一部影視紀錄片《幼童》,人們一定記得影片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容閎,他被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南屏鄉(今珠海市南屏鎮)人,由于貧困,家里無錢供他上學,在他七歲那年,他被父親送到了學費雜費全免的澳門洋學堂。校長是德籍傳教士郭士立的夫人溫斯娣,讓人感嘆的是,這所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和鴉片戰爭挑起者查頓募資修建的。1841年秋,容閎進入布朗教士負責的馬禮遜學校。1846年,布朗在回國前對中國學生說,他愿意帶幾名學生赴美國深造,容閎成為第一個站起來表示愿意去美國完成學業的學生。1847年1月,容閎到達美國,進了馬薩諸塞州的孟松城學校。三年后,容閎在美國慈善組織的資助下進入耶魯大學,四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耶魯大學第一個畢業的中國留學生。1855年容閎學成回國,開始了他的中國夢的不懈追求——努力推進中國的教育事業。正是他的這一追求,與曾國藩結下了不解之緣,曾也由此贏得了容閎的高度評價。
1860年,容閎帶著對太平天國的好奇心和想要實現的教育理想,于這年11月來到南京訪問了太平天國,直到次年初才離開,前后四十天,洪仁玕兩次邀請他參加太平天國,與他們同命運共創大業。容閎表示自己暫時還沒有與他們共命運的考慮,這次來只是想看望老朋友,想了解一下太平天國能否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提供幫助。倘若能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是會考慮留下的。于是,容閎有針對性地向洪仁玕提出了七條建設性意見:按照科學原則組建軍隊;創辦武備學堂(陸軍學校)以培養有才干的軍官;創辦水師學堂(海軍學校)以培養海軍;組織文官政府(平民政府),由有才智有經驗的人擔任各個行政部門的顧問;建立銀行體系(金融制度),厘定度量衡標準;為國民建立各級學校教育體系,把《圣經》作為教科書之一;建立一整套實業學校體系。
容閎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洪仁玕在香港也受到歐風美雨的浸潤,對于建議,洪仁玕很高興,因為七條建議與自己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資政新篇》大同小異,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此后幾天中,容閎與洪仁玕還就這七條建議作過探討,可惜的是太平天國經歷了1856年的“內訌”之后,洪秀全早已沒了向上的進取心了,不要說一個“海歸”的建議,即使是親如族弟的干王洪仁玕的《資政新篇》也都被束之高閣。對此,容閎只能不無遺憾地說:“干王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他比其他諸王或諸將甚至洪秀全本人更有見識。他了解英國和其他歐洲列強的強盛的奧秘所在,因此完全懂得這些建議的至關重要性和確切意義。但他只是一個人,沒有人支持他,以擁護這些建議的實施。”雖然,這些建議不能被太平天國所接受,可洪仁玕還是希望容閎能留在天京與他們共命運,同創大業,他派人送來官印,封他為天朝的“義”,這是地位僅次于“王”的爵位。容閎婉拒了。在失望之際,容閎于年底離開了天京。
對太平天國的失望,使得容閎將目光轉向國內其他勢力,繼續尋求實現自己抱負的力量。大約在1863年2月,也就是離開天京后兩年,容閎收到曾國藩的幕僚張斯桂的信,信中告訴他,曾國藩愛才,聽說他是從西洋留學回國的,就很盼望得到他的襄助,希望能到安慶。容閎接到信之后,開始心里不免犯嘀咕,是不是自己與太平軍的交往引起注意,要將我誆到安慶殺害。這樣一想,容閎決定在未弄清曾國藩的真實意圖之前,暫時按兵不動為上策。兩個月后,容閎又收到張斯桂的來信。本來,容閎還是猶豫不決,他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抱負能否在曾國藩那里得到實現,可張斯桂的這封信中附了李善蘭的一封信,他不能不相信,曾國藩是出于真心實意結納人才的。李善蘭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又是容閎回國后在上海結識的朋友。李善蘭信上說:“他已經在總督曾國藩面前介紹過我,說我接受過美國教育;說我曾在1857年為饑荒難民募集到一筆相當可觀的賑災款;說我渴望為國效力,使中國得以成為繁榮富強的國家……”李善蘭在信中還特地交代說,曾國藩有重要的事業想委托我做。還說徐壽、華衡芳也都在安慶,他倆也是受邀來到安慶的。徐壽,今江蘇無錫人,好專研自然科學,對數學、幾何、化學、礦學、醫學、光學、電學、汽機等,都下過苦功夫,是中國化學先驅,尤其是對機器制造更有深邃研究,在晚清就以博學多才著稱。曾國藩在安慶、江寧(今南京)創設機器局,徐壽均參與其事,并與華衡芳合作制造了中國第一艘木制輪船“黃鵠“號。華衡芳也是江蘇無錫人,十四歲就弄懂了應用算術書《算法統宗》,并結識了徐壽。在此后的日子里,華衡芳除研究中國古典數學外,對西方傳過來的代數、幾何、微積分、物理、博物等現代自然科學,加以鉆研,取得很大成績,成為中國近代著名數學家。他與徐壽一起探索光學奧秘,“驗得光分七色”。1860年華衡芳出版《拋物線說》一書,由徐壽插圖,該書比當時國外專門論述這一問題的《圓錐曲線學》中譯本早了六年,使得此書在中國具有開創性意義。此時,華衡芳與徐壽均在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工作。李善蘭的信徹底打消了容閎僅存的一點顧慮,他決定兩個月之內就前往安慶。可曾國藩思賢若渴,于1863年6月,第三次讓張斯桂去信,仍讓李善蘭附信于內,敦促成行。這封信很有效果,容閎這才不再怠慢。與曾國藩的見面,從此使得容閎的人生歷程更加豐富多彩,也有了施展身手之處,從而為中國歷史的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
1863年9月,容閎到達安慶。第二天,容閎名刺(當時的名片)剛一由侍衛遞進,曾國藩立即起身將他請進。對這次見面,容閎有一段詳細描述:“依照慣例,總督向我表示了歡迎,然后他便請我坐在他的正對面。他默默地坐著,一直對我微笑著,這樣長達幾分鐘,看樣子見到我使他非常愉快。但同時他又以銳利的目光從頭到腳地審視著我,似乎從我的外表能夠發現什么奇異之處。最后,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我的雙目,好像我的眼睛特別吸引他的注意。”之后,他們開始了對話。事后,容閎描繪了他見到的這位總督的形象:“他身高五英尺八九寸,體格魁偉健壯,肢體勻稱協調;他方肩寬胸,頭大而對稱,額寬且高;其眼瞼成三角形狀,雙目平如直線。不像蒙古人種那樣類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殊相貌”,曾國藩“濃密的連鬢長髯直垂下來,披覆在寬闊的胸前,使他威嚴的外貌更增添幾分尊貴。他的眼睛為淡褐色,雙眼雖然不大,但目光炯炯,銳利逼人。他口寬唇薄,顯示出他是一個意志堅強、果敢明決和有崇高目標的人”。endprint
在容閎的建議下,曾國藩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在中國創辦能夠生產機器的“機器廠”。容閎受曾國藩委派,全權負責創設“制造機器”的工廠,并于1863年10月前往美國采購機器設備,這些后來成為在上海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設備來源之一。但是,容閎更大的興趣是辦學從事教育,以教育救國,這是他回國立下的志向。容閎認為中國現時不論干什么,最缺乏的是人才。他曾想借太平天國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沒有能夠成功,現在他覺得有了時機。當1865年,他將從美國采購回來的機器設備運到上海后,他就向曾國藩提出,應在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內設立相應的機械訓練所(兵工職業技術學校),曾立即表示贊同,迅速將其付諸實施了。
這大大鼓舞了容閎,隱藏在他心中的一個更宏偉的教育計劃此時已到了呼之欲出的時候了。在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蘇巡撫丁日昌的支持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中國幼童出國留學計劃終于有了結果。
丁日昌是首任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總辦,非常欣賞容閎,所以他對容閎提出的留學計劃鼎力支持。此時的容閎由于曾國藩的保舉,清政府特授他五品實官,“以候補同知,詣省江蘇,盡先補用”。
容閎提出四條建議:
第一,組織輪船股份公司,不準許外國人做股東。
第二,政府選派一百二十名優秀幼童出洋留學,分為四批,每批三十人。
第三,政府開采礦產。
第四,禁止任何教會或派別的傳教士干涉中國司法。
在這四條建議中,一、三、四三條都是陪襯,容閎真正關心的是第二條,向國外派遣留學生,他說“它牽動著我整個的心,是我最渴望被采納的一條”。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截了當只寫第二條不就得了嗎?原來,這個主意是容閎的中文老師教他的。在中國官場,上級批復公事,下級的要求總要遭受折扣,許多建議會被駁回,四條建議中,一、三、四條實現難度較大,這幾條如被駁回,第二條留學建議或許就得以成功。這一年是1867年。然而,好事多磨,容閎的派遣幼童出洋留學建議直到1871才獲得正式批準。從1854年容閎由耶魯大學畢業,學成回來抱著教育救國的宗旨一心想報效祖國,到1871年整整十七年。期間,為了促成這一“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他不斷努力、等待,再努力、再等待,從二十六歲等到了四十三歲,甘苦自知。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容閎的幼童出洋留學計劃得以被朝廷批準,竟然是緣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正是由于“天津教案”,使得“外交”和“自強”兩件大事變得重要和突出起來。否則,只怕還得等待、再等待。1871年9月9日,這些計劃終于獲得批準辦理的圣旨。
之后,便是“中國幼童出洋肄業局”的成立,翰林出身的原刑部主事陳蘭彬受命任該局正委員,容閎為副委員,專門負責選派幼童留學與監督留學計劃的實施。從1872到1875年一共四批一百二十名幼童出洋留學,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世人所熟知的詹天佑、唐紹儀就是這一時期的幼童留學生。遺憾的是這一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將會產生重大積極影響的史無前例的壯舉,隨著曾國藩的去世,李鴻章獨立支持,孤掌難鳴,終不敵朝廷中的頑固勢力,1881年,中國幼童出洋留學事業在中國的守舊勢力反對下半途而廢,讓人扼腕嘆息。近百名即將在美國各著名大學畢業的留學生不得不揮手告別那些代表人類社會進步方向的大學,灑淚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獲得耶魯學位。
容閎對曾國藩評價很高,認為曾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無疑是他同齡中以及他那個時代最為卓越的人物之一,作為一名最高軍事將領,他是靠個人奮斗而成功的。他憑著不屈不撓的頑強毅力,從具有高級學術成就的翰林升為進攻太平軍的清軍最高統帥。”
在容閎眼中,曾國藩還是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員,這就顛覆了傳統觀念對曾的認知。容閎說:“七八個省的財政收入全由他自行處理,這些省份的行政大權和地方官員的晉升任免,也全由他控制。權力之大,幾若王權。所以不夸張地說,曾國藩是當時中國真正的最有權威最具實力的人。然而,合乎他內在的崇高品質,從未聽說過他濫用置于他手掌中的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也從未聽說過他乘機利用他支配的巨大財富使自己富裕起來,或肥其家庭、親戚和朋友。他不像其僚屬和后繼人李鴻章那樣給子孫后代留下四千萬銀兩的遺產。曾國藩身后蕭條,他在自己的政績簿上沒有留下污點,而留下了受人崇敬的品格和為世人頌揚的正直、愛國、廉潔的美名。”
在容閎筆下,曾國藩還是一位有著很大才干的人:“他非常有才干,但又很謙遜;他思想開明,又穩健節制。”
容閎表現了對曾國藩的由衷敬佩,說:“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一個高尚的人,是一個典范人物。”為自己能認識這樣一位正直君子感到幸運。
在容閎筆下,曾國藩還是一位善于用人和愛才的將帥之才、封疆大吏。在曾國藩的總督府中,大大小小的官員有二百來位,除了其中一百位是幕僚、還有少量的候補官員外,余下的七八十位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專家,這其中有法學家、數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機械師等,這些人都被曾國藩網羅到府中。“總之,中國出類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他那富有磁性般魅力的品德和聲望吸引到這里。對于那些學識高深和有才能的杰出人物,他總是極為敬佩,喜歡與他們交往和共事”。
容閎對曾國藩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曾國藩的偉大不是任何傳統意義上的高貴爵位能夠衡量的。他的偉大不在于戰勝太平軍,更不在于收復南京,他的偉大在于他偉大的德行——他純潔和無私的愛國心,他深刻和有遠見的治國之才,以及他政治生涯的清正廉潔。他被認為是‘正直的人而載入史冊。”
曾國藩去世,容閎認為這“給中國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他最后評價說:“作為一位政治家,一位愛國者,就他個人的品德而言,超過同時代的人,正如高聳于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其峰巔為無窮盡的皚皚白雪覆蓋著,在純凈潔白和寧靜無擾的環抱中,永遠那樣的泰然安謐。”
也許容閎有溢美之詞,但歷史上的曾國藩作為“同治中興”第一名臣,大節不虧,小節可敬,不取任何不義之財,“每日三省吾身”,善于用人,有容人之量,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甚至被左宗棠斥責、人后貶低“滌生(曾國藩字)才具略欠”,天京城破時上奏揭發曾氏兄弟讓數千太平軍包括幼天王洪天富貴突圍出去,為此,曾國藩后來花了老鼻子勁才將此事擺平。然而,他都能不計較而寬恕待之,甚至以德報怨,這是很難得的一種品質。毛澤東于1917年寫信給黎錦熙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死后清政府賜予的謚號)。”不僅如此,在同一封信中還寫道:“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換到今天,在曾國藩那個位置上,難道會像他那樣做到完美無缺嗎?毛澤東的發問是完全出自內心的真實感慨。
(容閎:《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石霓譯注,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