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菊芳
1 教材分析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七年級生物(蘇科版)第五章“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的最后一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營養物質的種類和作用基礎上的知識提升。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和肛門,其主要功能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以備運輸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钡谝徽n時的內容包括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教材以圖片(人體消化系統示意圖)及文字內容(消化系統的組成)直接呈現了相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直觀的閱讀、分析圖文信息,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總結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從而理解消化系統的重要性,產生愛護消化器官、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2 學情分析
由于消化系統與學生的健康聯系密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比較強烈。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部分消化系統的內容,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也比較熟悉,但是由于學生掌握得并不完整,加之消化系統的抽象性,學生對一些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存在錯誤的前概念,比如膽汁是由膽囊分泌的,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的學習,促進概念的轉換。
3 教學目標
3.1 知識目標
(1) 描述消化、吸收的含義;
(2) 概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3) 說出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3.2 能力目標
(1) 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合作能力;
(2) 通過觀察小腸活動,培養觀察和操作能力;
(3) 嘗試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通過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 通過消化系統的學習,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4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消化系統的組成;
(2) 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難點: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5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課件、小腸絨毛模型、小腸模型,師生共同制作的消化系統拼圖、驗證唾液消化作用的實驗材料、觀察豬小腸的實驗材料、學生預習本節內容。
6 教學過程
6.1 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課前準備的微實驗裝置(圖1):A試管中是2 mL淀粉糊和2 mL清水,B試管中是2 mL淀粉糊和2 mL唾液,放于裝有37℃水的燒杯中10 min。教師取出試管,向兩試管中滴加幾滴碘液并振蕩。學生觀察現象,并且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微實驗觀察到的現象,B試管滴加碘液不變藍,原因是因為唾液把淀粉消化了。蛋白質、脂肪像淀粉一樣需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由此引出本課學習主題: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設計意圖:通過微實驗的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獲得食物會被消化的感性認識,同時產生什么是消化的疑問,由此導入本課的學習。
6.2 新課學習
(1) 消化和吸收的含義。
對照書本圖5—4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吸收示意圖,教師歸納消化吸收的過程如下:
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可吸收的簡單小分子物質■血液。
設計意圖:通過圖示和歸納使學生對“消化”、“吸收”兩個概念和關系,使零星、片面的認識完整化、科學化。
(2) 消化系統的組成。
活動一:自主學習,閱讀書本83~84頁、92~93頁內容,思考問題:① 消化系統有哪兩部分組成?② 消化道有哪些器官連接而成?了解各器官的功能。③ 消化腺有哪些?分泌的消化液去向和作用分別是什么?
活動二:再識消化系統,PPT投影消化系統示意圖(圖2),請學生交流自主學習成果并完成填寫。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結合圖片介紹小腸結構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十二指腸上有導管連接到膽囊和胰腺;圖示肝臟和胰腺的消化液進入十二指腸。
活動三:貼一貼,4人一組將消化系統的拼圖貼在白紙上,一個小組在黑板上完成,分別請正確和錯誤的小組介紹貼的消化系統組成,找出錯誤的原因。
設計意圖:與文本對話是概念教學的起點,活動一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書本完成對消化系統組成和功能概念的初步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二通過對消化系統示意圖的填寫、交流、教師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消化系統的完整概念;教師補充小腸、肝臟等結構的介紹可以糾正學生存在的“膽汁是膽囊分泌的”錯誤前概念,為后面學生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這一難點做鋪墊。活動三通過拼貼消化系統的活動,讓學生完成做中學,同時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3) 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活動一:觀察豬小腸結構,實驗要求如下:① 摸一摸:縱向剪開小腸,洗凈放在生理鹽水中,用手摸一摸小腸內表面,是平整的還是凹凸不平的?② 看一看:將培養皿放在黑紙片上,用放大鏡觀察小腸內表面,特別是邊緣部分,是光滑的還是毛糙的?③ 比一比:取出小腸模型(圖3),縱向剪開,比較小腸內外表面積大小。④ 想一想:小腸皺襞和絨毛對小腸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
活動二:觀察小腸長度,展示豬小腸(部分)拉開前和拉開后的圖片,思考長度對小腸消化吸收有何作用?
活動三:觀察小腸絨毛模型(圖4),展示自制小腸絨毛模型,觀察小腸絨毛內結構,思考該結構對消化吸收有何作用?
活動四:師生共同總結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①內表面皺襞和絨毛多;②消化道最長的一部分;③有膽汁、腸液、胰液和多種消化酶;④絨毛內富含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⑤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只有單層細胞。
設計意圖:本環節安排了學生自主觀察豬小腸內表面結構、比較小腸內外表面面積、觀察小腸長度、觀察小腸絨毛模型等多個活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這些特點對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的理性思考,學生很容易理解小腸適合消化吸收的原因。學生通過總結,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6.3 應用提升
討論:生活中狼吞虎咽、暴飲暴食、不吃午飯等飲食習慣為什么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健康?
設計意圖:在學生探究了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后,能激發學生產生關注消化系統健康的意識。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知道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實現情感態度的提升和本節課的小結。
7 教學反思
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了多元的活動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對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這一重點,本課利用自主學習(初識消化系統)——填圖(再識消化系統)——貼一貼(構建消化系統)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螺旋形成有關消化系統組成的重要概念。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對學生來說是難點的主要原因有:① 小腸及內部結構的不可見性;② 適合小腸適合消化吸收的特點并不只有一個,需要學生從物理和化學多方面來分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了觀察實物、比較小腸模型內外表面積大小、觀察小腸絨毛模型等活動,重視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體驗,全面分析小腸結構特點,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效果很不錯,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參考文獻:
張蕾.小腸教具模型的制作嘗試〔J〕.中學生物學,2011,27(8):22-23.endprint
1 教材分析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七年級生物(蘇科版)第五章“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的最后一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營養物質的種類和作用基礎上的知識提升。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和肛門,其主要功能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以備運輸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第一課時的內容包括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教材以圖片(人體消化系統示意圖)及文字內容(消化系統的組成)直接呈現了相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直觀的閱讀、分析圖文信息,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總結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從而理解消化系統的重要性,產生愛護消化器官、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2 學情分析
由于消化系統與學生的健康聯系密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比較強烈。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部分消化系統的內容,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也比較熟悉,但是由于學生掌握得并不完整,加之消化系統的抽象性,學生對一些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存在錯誤的前概念,比如膽汁是由膽囊分泌的,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的學習,促進概念的轉換。
3 教學目標
3.1 知識目標
(1) 描述消化、吸收的含義;
(2) 概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3) 說出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3.2 能力目標
(1) 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合作能力;
(2) 通過觀察小腸活動,培養觀察和操作能力;
(3) 嘗試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通過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 通過消化系統的學習,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4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消化系統的組成;
(2) 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難點: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5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課件、小腸絨毛模型、小腸模型,師生共同制作的消化系統拼圖、驗證唾液消化作用的實驗材料、觀察豬小腸的實驗材料、學生預習本節內容。
6 教學過程
6.1 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課前準備的微實驗裝置(圖1):A試管中是2 mL淀粉糊和2 mL清水,B試管中是2 mL淀粉糊和2 mL唾液,放于裝有37℃水的燒杯中10 min。教師取出試管,向兩試管中滴加幾滴碘液并振蕩。學生觀察現象,并且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微實驗觀察到的現象,B試管滴加碘液不變藍,原因是因為唾液把淀粉消化了。蛋白質、脂肪像淀粉一樣需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由此引出本課學習主題: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設計意圖:通過微實驗的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獲得食物會被消化的感性認識,同時產生什么是消化的疑問,由此導入本課的學習。
6.2 新課學習
(1) 消化和吸收的含義。
對照書本圖5—4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吸收示意圖,教師歸納消化吸收的過程如下:
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可吸收的簡單小分子物質■血液。
設計意圖:通過圖示和歸納使學生對“消化”、“吸收”兩個概念和關系,使零星、片面的認識完整化、科學化。
(2) 消化系統的組成。
活動一:自主學習,閱讀書本83~84頁、92~93頁內容,思考問題:① 消化系統有哪兩部分組成?② 消化道有哪些器官連接而成?了解各器官的功能。③ 消化腺有哪些?分泌的消化液去向和作用分別是什么?
活動二:再識消化系統,PPT投影消化系統示意圖(圖2),請學生交流自主學習成果并完成填寫。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結合圖片介紹小腸結構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十二指腸上有導管連接到膽囊和胰腺;圖示肝臟和胰腺的消化液進入十二指腸。
活動三:貼一貼,4人一組將消化系統的拼圖貼在白紙上,一個小組在黑板上完成,分別請正確和錯誤的小組介紹貼的消化系統組成,找出錯誤的原因。
設計意圖:與文本對話是概念教學的起點,活動一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書本完成對消化系統組成和功能概念的初步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顒佣ㄟ^對消化系統示意圖的填寫、交流、教師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消化系統的完整概念;教師補充小腸、肝臟等結構的介紹可以糾正學生存在的“膽汁是膽囊分泌的”錯誤前概念,為后面學生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這一難點做鋪墊。活動三通過拼貼消化系統的活動,讓學生完成做中學,同時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3) 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活動一:觀察豬小腸結構,實驗要求如下:① 摸一摸:縱向剪開小腸,洗凈放在生理鹽水中,用手摸一摸小腸內表面,是平整的還是凹凸不平的?② 看一看:將培養皿放在黑紙片上,用放大鏡觀察小腸內表面,特別是邊緣部分,是光滑的還是毛糙的?③ 比一比:取出小腸模型(圖3),縱向剪開,比較小腸內外表面積大小。④ 想一想:小腸皺襞和絨毛對小腸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
活動二:觀察小腸長度,展示豬小腸(部分)拉開前和拉開后的圖片,思考長度對小腸消化吸收有何作用?
活動三:觀察小腸絨毛模型(圖4),展示自制小腸絨毛模型,觀察小腸絨毛內結構,思考該結構對消化吸收有何作用?
活動四:師生共同總結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①內表面皺襞和絨毛多;②消化道最長的一部分;③有膽汁、腸液、胰液和多種消化酶;④絨毛內富含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⑤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只有單層細胞。
設計意圖:本環節安排了學生自主觀察豬小腸內表面結構、比較小腸內外表面面積、觀察小腸長度、觀察小腸絨毛模型等多個活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這些特點對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的理性思考,學生很容易理解小腸適合消化吸收的原因。學生通過總結,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6.3 應用提升
討論:生活中狼吞虎咽、暴飲暴食、不吃午飯等飲食習慣為什么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健康?
設計意圖:在學生探究了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后,能激發學生產生關注消化系統健康的意識。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知道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實現情感態度的提升和本節課的小結。
7 教學反思
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了多元的活動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對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這一重點,本課利用自主學習(初識消化系統)——填圖(再識消化系統)——貼一貼(構建消化系統)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螺旋形成有關消化系統組成的重要概念。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對學生來說是難點的主要原因有:① 小腸及內部結構的不可見性;② 適合小腸適合消化吸收的特點并不只有一個,需要學生從物理和化學多方面來分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了觀察實物、比較小腸模型內外表面積大小、觀察小腸絨毛模型等活動,重視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體驗,全面分析小腸結構特點,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效果很不錯,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參考文獻:
張蕾.小腸教具模型的制作嘗試〔J〕.中學生物學,2011,27(8):22-23.endprint
1 教材分析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七年級生物(蘇科版)第五章“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的最后一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營養物質的種類和作用基礎上的知識提升。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和肛門,其主要功能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以備運輸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钡谝徽n時的內容包括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教材以圖片(人體消化系統示意圖)及文字內容(消化系統的組成)直接呈現了相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直觀的閱讀、分析圖文信息,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總結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從而理解消化系統的重要性,產生愛護消化器官、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2 學情分析
由于消化系統與學生的健康聯系密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比較強烈。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部分消化系統的內容,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也比較熟悉,但是由于學生掌握得并不完整,加之消化系統的抽象性,學生對一些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存在錯誤的前概念,比如膽汁是由膽囊分泌的,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的學習,促進概念的轉換。
3 教學目標
3.1 知識目標
(1) 描述消化、吸收的含義;
(2) 概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3) 說出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3.2 能力目標
(1) 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合作能力;
(2) 通過觀察小腸活動,培養觀察和操作能力;
(3) 嘗試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通過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 通過消化系統的學習,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4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消化系統的組成;
(2) 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難點: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5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課件、小腸絨毛模型、小腸模型,師生共同制作的消化系統拼圖、驗證唾液消化作用的實驗材料、觀察豬小腸的實驗材料、學生預習本節內容。
6 教學過程
6.1 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課前準備的微實驗裝置(圖1):A試管中是2 mL淀粉糊和2 mL清水,B試管中是2 mL淀粉糊和2 mL唾液,放于裝有37℃水的燒杯中10 min。教師取出試管,向兩試管中滴加幾滴碘液并振蕩。學生觀察現象,并且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微實驗觀察到的現象,B試管滴加碘液不變藍,原因是因為唾液把淀粉消化了。蛋白質、脂肪像淀粉一樣需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由此引出本課學習主題: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設計意圖:通過微實驗的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獲得食物會被消化的感性認識,同時產生什么是消化的疑問,由此導入本課的學習。
6.2 新課學習
(1) 消化和吸收的含義。
對照書本圖5—4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吸收示意圖,教師歸納消化吸收的過程如下:
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可吸收的簡單小分子物質■血液。
設計意圖:通過圖示和歸納使學生對“消化”、“吸收”兩個概念和關系,使零星、片面的認識完整化、科學化。
(2) 消化系統的組成。
活動一:自主學習,閱讀書本83~84頁、92~93頁內容,思考問題:① 消化系統有哪兩部分組成?② 消化道有哪些器官連接而成?了解各器官的功能。③ 消化腺有哪些?分泌的消化液去向和作用分別是什么?
活動二:再識消化系統,PPT投影消化系統示意圖(圖2),請學生交流自主學習成果并完成填寫。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結合圖片介紹小腸結構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十二指腸上有導管連接到膽囊和胰腺;圖示肝臟和胰腺的消化液進入十二指腸。
活動三:貼一貼,4人一組將消化系統的拼圖貼在白紙上,一個小組在黑板上完成,分別請正確和錯誤的小組介紹貼的消化系統組成,找出錯誤的原因。
設計意圖:與文本對話是概念教學的起點,活動一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書本完成對消化系統組成和功能概念的初步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顒佣ㄟ^對消化系統示意圖的填寫、交流、教師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消化系統的完整概念;教師補充小腸、肝臟等結構的介紹可以糾正學生存在的“膽汁是膽囊分泌的”錯誤前概念,為后面學生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這一難點做鋪墊?;顒尤ㄟ^拼貼消化系統的活動,讓學生完成做中學,同時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3) 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活動一:觀察豬小腸結構,實驗要求如下:① 摸一摸:縱向剪開小腸,洗凈放在生理鹽水中,用手摸一摸小腸內表面,是平整的還是凹凸不平的?② 看一看:將培養皿放在黑紙片上,用放大鏡觀察小腸內表面,特別是邊緣部分,是光滑的還是毛糙的?③ 比一比:取出小腸模型(圖3),縱向剪開,比較小腸內外表面積大小。④ 想一想:小腸皺襞和絨毛對小腸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
活動二:觀察小腸長度,展示豬小腸(部分)拉開前和拉開后的圖片,思考長度對小腸消化吸收有何作用?
活動三:觀察小腸絨毛模型(圖4),展示自制小腸絨毛模型,觀察小腸絨毛內結構,思考該結構對消化吸收有何作用?
活動四:師生共同總結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①內表面皺襞和絨毛多;②消化道最長的一部分;③有膽汁、腸液、胰液和多種消化酶;④絨毛內富含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⑤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只有單層細胞。
設計意圖:本環節安排了學生自主觀察豬小腸內表面結構、比較小腸內外表面面積、觀察小腸長度、觀察小腸絨毛模型等多個活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這些特點對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的理性思考,學生很容易理解小腸適合消化吸收的原因。學生通過總結,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6.3 應用提升
討論:生活中狼吞虎咽、暴飲暴食、不吃午飯等飲食習慣為什么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健康?
設計意圖:在學生探究了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后,能激發學生產生關注消化系統健康的意識。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知道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實現情感態度的提升和本節課的小結。
7 教學反思
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了多元的活動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對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這一重點,本課利用自主學習(初識消化系統)——填圖(再識消化系統)——貼一貼(構建消化系統)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螺旋形成有關消化系統組成的重要概念。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對學生來說是難點的主要原因有:① 小腸及內部結構的不可見性;② 適合小腸適合消化吸收的特點并不只有一個,需要學生從物理和化學多方面來分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了觀察實物、比較小腸模型內外表面積大小、觀察小腸絨毛模型等活動,重視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體驗,全面分析小腸結構特點,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效果很不錯,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參考文獻:
張蕾.小腸教具模型的制作嘗試〔J〕.中學生物學,2011,27(8):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