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剛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是一個永遠沒有竣工的日子,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去開拓創新的空間,使語文課堂成為獨具創新特色的亮麗風景線。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不懈的用創新教育理念精心組織教學,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大膽進行創新教育嘗試,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47-01
古往今來,我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如此 教學嚴重束縛了孩子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孩子在這樣長期的學習環境中也會失去創新意識,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成一個知識的存儲器,缺乏主動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是當今國際潮流的大趨勢,是中華崛起的需要,作為一切
科目的基礎——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呢?
一、樹立創新教育觀念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不竭動力,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為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亟待創新。創新教育不是增設一門相應的課程,也不是培養學生具備有某一項創新本領,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它是以培養獨到欲和創新技能的勞動者為目標,以發掘人的創造潛力,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為宗旨,是傳統教育的分水嶺,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行創新教育就必須拋棄傳統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傳統教育重教法輕學法,強調知識結構及系統性;強調知識傳授;強調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忽視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對教法的吸收程度,忽視主體一方的認識,面對的是“少數”尖子,忽視整體培養。作為教師就要更新觀念,突破傳統教育的圈子,敢破敢立,敢于創新,實現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重點轉移;實現教學內容的設計向教學過程設計的轉變;實現從教師講授、模擬、輔導轉變為學生自主的研究性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吸收為主體發現。激活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作為主要目標,以開發學生的智能和創新潛能。教學不只是授“魚”,而要授之以“漁”,采用啟發式、討論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鼓勵求異思維,不能以“分數”評價學習好壞,要以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學生,使孩子們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創新能力得到發揮。為此,更新教育觀念是創新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
二、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興趣
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不但可以增大課堂容量,而且可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維,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學生思維興趣,為更進一步創設課堂情景起著鋪墊作用。小學中年級的許多課文是記敘人物事跡,歌頌人物品質,激發學生愛憎情感,啟迪怎樣做人,怎樣生活的優秀篇章。我在教學《黃繼光》一文時,先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放映黃繼光在朝鮮戰場上攻取597.9高地的戰斗事跡,然后再用假設人物對象的方法調動學生激情,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文章中的黃繼光,為了什么?怎么做的?在中彈后,是怎樣接近敵人占據的597.9高地的?最后一次是什么力量使他能站起來?結果怎樣?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地調動起來,潛在能力被充分發揮,加之三言兩語點撥,課堂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進取的競爭狀態。又例如:我在教學《小珊迪》一文時,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叫學生在講臺上扮演課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課文中賣火柴的小珊迪,正遭受著難以忍受的饑餓和寒冷,有什么渴望?能否實現?被軋斷雙腳后是怎樣想的呢?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感悟、內化、體會當時社會現實和小珊迪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孩子們漸入佳境的思維狀態中,我這時加以誘導,當他們獲得問題解決結論時,都體會到一種“解放感”、“輕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滿足,好勝心得到鼓勵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的“幸福感”。
三、用射線發散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可以以教科書知識為基點,通過擴充和延伸學習范圍的射線發散延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這要教師多向思維正確誘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突破教科書知識的局限和常規思維的束縛,自立探索,獨立發現與獲得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本領,實現學習創新,達到開發培養創新思維。如教《狼和小羊》,講到課文結局時,可讓學生想象山羊會想到用什么方法來逃脫被狼吃掉的厄運呢?學生此時興趣盎然,思維閘門打開,很快地回答出結論。我選了幾個創意比較新穎、表達較好的典型例子進行點評,并在學習園地中進行展覽,這更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適當點評,及時的鼓勵會讓孩
子們大膽地開展想象,并且還在訓練中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此外,還可用延伸課堂作業的射線發散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關鍵是要培養孩子求異思維精神。傳統思維非得沿著走過的老路延伸不可,拐彎不行,換條件也不行;人掉到水缸非得撈,打破水缸就不行,稱象非得拿秤,像曹沖那樣用船稱就不行,這是不對的,是跛腳的,跛腳的人是不能遠行的。教學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殊途可同歸。教學要走出定式、結論式模式。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對任何事情不能盲目地聽從,對一些答案不受傳統思維的禁錮,要不斷產生新笞案。例如:教學看圖學文中,對時間、地點、人名的選擇,對幾幅圖的不同理解,答案就可以是百花齊放。又例如:我在教學《撈鐵牛》一課中,啟發孩子“撈鐵牛還可以怎樣做?”學生開始動腦筋,有的說,可以用一個大大的輪軸撈……學生就想了一系列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