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

統計局最新的數據表示,4月CPI同比上漲1.8%,創18個月新低。其中食品價格上升2.3%,消費品價格上升1.4%,而服務價格則上升2.7%,PPI則同比下跌2.0%。顯然,消費品價格升幅小于CPI,表示消費品供應增加或者消費力開始減弱。而服務價格高于CPI顯示服務業需求仍強大或者供應不足。所謂服務業,是指利用設備、工具、場所、信息或技能等為社會提供勞務、服務的業務。包括飲食、住宿、旅游、倉儲、寄存、租賃、廣告、代理服務及各類技術服務、咨詢服務等,行業種類繁多。10年前筆者已經在本刊呼吁中國由于人口眾多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可惜中國變成世界工廠。中國人口眾多,是發展服務業的最佳本錢。特別是一部分人富裕起來,需要的服務更多。但可惜政府只顧投資再投資,固定資產投資速度一直居高不下(現在增長速度下降,但基數暴升,實際投資額更大)。2013年中國GDP為56.88萬億元人民幣,但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高達43.65萬億,而且新增固定資產投資亦達27.24萬億元,1元固定資產才能產生1.30元GDP;而10年前2003年中國GDP13.58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56萬億,1元固定資產產生2.44元GDP。說明通過投資拉動GDP增長的效率愈來愈低。按照過去四年平均18.3%的增長速度,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便達61萬億,超越GDP。
反觀服務業筆者認為則是救市良藥,各位可以深刻體會到保姆薪金之高漲,正是由于供不應求,因此才會有如此高的薪金。在香港,菲傭月薪只得數千港元,但大陸保姆月薪折算成港元分分鐘過萬。我所請的清潔工每月工作52小時,折算時薪高達18港元,是香港最低工資的60%。她為三個家庭服務每月薪金便已經比本地大學生還高。比起工廠工人薪金高,且工作較為自由,比如雇主不在家可以快速完成工作回家,實際時薪更高。但家政服務工人素質良莠不齊,因為家政公司規模普遍較小,合格的家務助理供應有限。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報道國務院作出這個規劃、發改委作出那個規劃,卻不見政府推動服務行業規劃。上述家政服務業僅僅是其中一個分支,其余包括金融服務業、物流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等,容納人數之多,半數中國人不在話下。
當前刺激經濟仍然是老套路,只不過舊瓶裝新酒。推動高鐵建設,竟然想到在白令海峽挖隧道起高鐵直通美國,全程一萬二千公里。估計工程造價超過一萬億美元。不敢說是異想天開,但至少是高不可攀。下一次經濟不景氣之時為刺激經濟是否要挖時空隧道直通月球甚至是火星?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一個論壇上表示,“20年前美國人均GDP是中國的40倍,現在是中國的5倍,并且差距仍在縮小。高速增長是生產力大幅提高的結果,但這些增長并非自身的,而是借來的”。他認為中國經濟倚賴外來投資及“借來”的技術,將是未來發展的隱憂。湯臣路透社的調查顯示,全球100家最具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公司中,美國有45個,而中國為0。格林斯潘認為若一個社會對你能想些什么、討論什么都有限制的話,要在傳統框架之外思考問題以達到創新是非常困難。
其實早在2004年5月,筆者在本刊便曾經以《借來的美夢》為題撰寫過三篇文章分析中國經濟及股市。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歐美國家消費。文章中我寫道:“以英美為代表,國民負債消費的現象愈加嚴重,一則報道指平均每個英國人負債5000多鎊,寅吃卯糧的情況非常普遍。相比于過去,現在他們只能購買更便宜的消費品,這是中國貨更暢銷的主要原因。消費者對消費品的價格愈加看重,生產者只能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于是,我們見到越來越多的商品Made in china。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今后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投資者應該在股市中尋找這一投資主題的目標。”但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后,歐美國家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自然受到拖累,產能過剩情況更為嚴重。
經濟不景,經營者千方百計降低成本。比如當前三峽大壩船只需要排隊通過船閘。短則一兩日,長則七八日甚至長達10日。為何寧愿等待10日都不愿意選擇更快的運輸工具?答案是若要“翻壩(通過大壩)”每個集裝箱需要額外增加1500-2000元成本,但若直接走船閘,則成本基本為零。一艘裝有500個集裝箱的船需要數十輛卡車轉運,除去金錢成本,管理亦是個問題,在經濟不景之下,節省這50萬元成本非常必要。倘若經濟繁榮期如2007年,不用你教那些船主早已是使用卡車轉運矣,為求貨如輪轉;但在經濟衰退期則能省便省。
在港交所上市的安碩A50中國基金(HK02823)追蹤富時A50中國指數,自2009年8月份以來的走勢呈現一個中期下降通道。最近一年兩次觸及下降通道的下軌,2013年6月份的觸及下軌出現大幅反彈,但最近一次的觸及則僅僅出現一個小型的3浪反彈然后便回落。料短期振蕩之后會再向下試靠下降通道下軌,甚至不排除略為跌破,但RSI背馳顯示那將是中期底部的可能性甚大。隨后今年的反彈行情將展開。至于中長期走勢探討容后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