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美妍
摘 要:情緒對錯誤記憶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情緒效價(誘發情緒和DRM詞表)對錯誤記憶的影響、情緒喚醒度對錯誤記憶的影響以及錯誤記憶的心境一致性效應。情緒對錯誤記憶的影響可用情緒加工的負性偏向、激活監測理論、情緒信息等價理論來解釋。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未來應從情緒對錯誤記憶影響差異原因下手進行深層探討并注重情緒與錯誤記憶的交互作用。
關鍵詞:錯誤記憶;情緒;DRM范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10-01
一、引言
早期研究,始于1959年,Deese用詞表記憶研究錯誤記憶,開創了錯誤記憶實證研究的先河,為之后DRM經典范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礎。1995年,Roediger和McDermott在Deese的基礎上,首創了DRM范式,使錯誤記憶的研究在心理學領域上正式拉開了帷幕。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DRM范式下,通過控制不同變量來探討影響錯誤記憶的因素,而情緒就是頗受關注的研究對象。情緒對錯誤記憶的研究沒能得到統一結論,對情緒能增強還是減弱錯誤記憶還存在很大爭議。本文總結前人成果,探討情緒的不同維度對錯誤記憶的影響以及相應的理論解釋,并總結不足、進行展望。
二、情緒對錯誤記憶的影響
1、情緒效價(情緒來源)對錯誤記憶的影響
(1)心境誘發程序中的錯誤記憶
杜建政等(2008)通過音樂誘發情緒,并在學習開始時給予預警指導語,采用DRM范式考察了誘發情緒對錯誤記憶的影響。結果發現,積極情緒組比消極情緒組產生更多的錯誤記憶,并且消極情緒組被試對學習詞、無關詞和關鍵誘詞的辨別感受性均高于積極情緒組被試。
王曉明等(2010)的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不同效價的情緒啟動對錯誤記憶的影響。結果發現,當詞表中詞匯分組呈現時,中性情緒啟動下的錯誤再認率最低,而偷快情緒啟動下的錯誤再認率最高。
(2)DRM情緒詞表中的錯誤記憶
情緒效價對錯誤記憶的影響還表現在學習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情緒性對錯誤記憶的影響。堺和貴子用一種新的程序來研究情緒對錯誤記憶的影響,編制了一些新的包含情緒效價的DRM 詞表,選用與日常生活情景相關的詞,有利于理解生活中情緒事件是如何影響錯誤記憶的。結果表明,個體對負性詞表更容易產生錯誤記憶。
2、情緒喚醒度對錯誤記憶的影響
Corson和Verrier (2007)認為,錯誤記憶與情緒的效價無關,而與情緒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喚醒度有關。無論個體的情緒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中性的,高喚醒度比低喚醒度的情緒誘發更多的錯誤記憶。
陳順森等人(2009)發現,高考試焦慮水平的學生在高喚醒情境下,對關鍵誘詞的錯誤再認率顯著高于中、低喚醒情境下的個體。
3、錯誤記憶的心境一致性效應
錯誤記憶和被試心境有一定關聯性,產生心境一致性效應,也就是指人們處于某種情緒狀態時,往往會傾向于選擇和加工與當前情緒相一致的那些信息。如果關鍵誘詞和心境具有相同的效價的話,錯誤記憶的比率就會增加。如在積極心境下,正性關鍵誘詞的錯誤再認率較高;而消極心境下,負性關鍵誘詞的錯誤再認率較高。Minkyung 和Shigehiro(2009)研究了生活滿意度和記憶的關系, 發現生活滿意度高的人,對與“幸福”有關的正性關鍵誘詞有著較高的錯誤記憶。
三、情緒影響錯誤記憶的理論解釋
1、情緒加工的負性偏向理論
之前提到過,和中性和正性剌激相比,人們對負性刺激會產生更多的錯誤記憶。這種現象可以用情緒加工負性偏向理論來解釋。負性刺激在吸收注意資源的時候更快速更自動化,而且對負性情緒刺激的偏向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每個階段,包括早期的視覺加工和注意分配階段,以及晚期的高級認知加工和反應準備階段。也可以說情緒加工具有負性偏向。
2、激活監測理論
錯誤記憶的激活監測理論認為,編碼階段中關鍵誘詞的激活是產生錯誤記憶的關鍵,但有意識的監控過程也可有效的減少錯誤記憶。已有研究發現,在記憶任務開始之前加入預警提示可以有效的降低錯誤記憶。
3、情緒信息等價理論
情緒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影響個體加工策略。消極情緒體驗到環境中問題信號,被試會進行系統精細加工,采用分析性加工策略。積極情緒會體驗到安全信號,避免認知的努力,被試會進行整體加工,采用簡單啟發式加工策略。
四、研究不足與展望
1、關于情緒影響錯誤記憶的理論解釋比較混亂,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影響機制進行本質的揭示。
2、對情緒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時間沒有進行明確限定。心境誘發情緒中情緒的持續時間可能比較短,不確定影響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只影響了編碼還是影響了編碼和提取兩者。DRM 情緒詞表中情緒的作用從始至終,但較微弱,是否真正能對編碼和提取起作用。
由于情緒本身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對錯誤記憶的影響效果測量也是比較復雜的。
參考文獻:
[1] 杜建政.情緒對錯誤記憶的影響.心理群學,2008.
[2] Corson,Y.Emotions and False Memories:Valence or Arous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