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久
摘 要:“讀”能培養學生語感。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讀”的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讀”的訓練;語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24-01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練習,最要緊的是練習語感。”[1]關于“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2]多讀是我國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傳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唐代大詩人李白之所以能“日賦萬言,倚馬可待”,是因為他“六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重視“讀”的訓練。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做好“讀”的訓練,培養語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一、多讀熟讀,初步感受語言
多讀熟讀,反復誦讀,不但可以練口才,還可以使學生形成語言直覺結構,幫助理解課文。例如我們反復誦讀老舍《草原》的這一段:“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教師指導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語速、重音、停頓等因素,學生讀起來瑯瑯上口,仿佛置身草原,易于理解文意,體會文章感情。
二、揣摩品讀,具體品味語言
葉圣陶先生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我們的講解是有限的,朗讀給學生帶來帶來的想象是無限的。
語文教學中,具體品味語言關鍵要依據語境,解讀語意。北宋詩人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原來是形容詞,指顏色,但詩中的“綠”讓我們品覺得用做了動詞,不但能將“吹、到、滿、過”等意義含在內,還能讓春風吹拂下,江南兩岸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現在讀者眼前。
在教學《月光曲》的過程中,我擔心的一個問題是:這節課情感的體驗太多,而語文味不足。語文學習要靜下心來揣摩文字,在文字中發現文化,在文字中發現情感。于是我引導學生,努力的讓學生在語文實踐和語言文字訓練中體會貝多芬內心的變化。在課上抓住兩個重點句子: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談話,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讀文之后,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三、整體感悟,感受語言魅力
放眼全篇,總體把握語言。例如五年級上冊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上片寫行程之勞,空間廣闊,又寓時間流逝,氣象闊大。“山一程,水一程”疊用兩個“一程”直寫路途曲折遙遠,側寫旅途艱辛勞苦。“身向榆關那畔行”,交代行程所向,反復吟誦眼前浮現:大隊人馬,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程又一程,直向山海關。下片側重游子思鄉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風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風狂雪驟的荒涼景象。“聒碎鄉心夢不成”呼應“夜深千帳燈”,點明深夜不眠的原因,愁腸百轉。結尾表達了征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語言,即挖掘了語境,更能透過語言把握這首詞的主旨。如果缺乏整體把握語言的觀念,就可能“一夜障目,不見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難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品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文章開頭猶如戲劇開幕,足以奠定基調,使人放下雜念,專心看下文發展。” 例如教學《懷念母親》,課一開始,我引導學生緊緊扣住開頭:“課文中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可見,把握了文章的開頭,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調。結尾有回顧開頭的作用,往往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結尾是:“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類結尾,將全文內容來一個總結概括, 使讀者得到一個總的印象,有利于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與教育意義,反復朗讀,人物形象銘刻心中細細品味文章的結尾,對提高語感大有裨益。
四、誦讀經典,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小學階段是古詩文等璀璨經典誦讀的黃金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不僅為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打好堅實的基礎,而且使得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經典誦讀中培養語感。
在經典誦讀中,學生大大的增加了自己的語言、詞匯量,逐漸地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在語文方面的語感,慢慢的將優秀作品中的好詞、佳句轉為已用,在語感的培養中積累了語言,提升語文能力。
總之,“讀”是語文教學的精華所在,“讀”能培養學生語感。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有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激情,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燈。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