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姍姍
摘 要:語文是國語的前言、是打開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鑰匙,語文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質水平的體現。語文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因此,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就成為我們現在研究問題的所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69-01
小學語文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基礎性學科,它的課程和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功能與意義。學生通過對優美而規范的語言材料的誦讀與感悟,逐漸提高他們的文化底蘊、情感意趣、價值追求、人文精神,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那么在教學中怎么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呢?本文作者從以下幾個教學方面對小學語文教習方法進行探究:
一、教學要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
在小學教學中語文學科都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任務的基礎工具學科。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人們憑借它思維,運用它交際,依靠它傳播文化,利用它建設精神文明與民族文化。特點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以事物區別另一事物的根本點。語文學科之所以與眾不同,在于它間接地將品德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以優美的語言、美好的形象、真摯的感情、引人入勝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起到潛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為體現語文學科的這以性質和特點,教學時要適當地采用朗讀法、講讀法、情境法等。
二、重視教學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小學語文教學要使學生長知識,又長智慧,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葉圣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是為了不教。在傳統觀念的禁錮下,老師還有意無意地強化著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指導,積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近幾年來,我在課堂上所用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認真看書、用心思考,養成講講議議、動手動筆、仔細觀察、用心體會的好習慣,真正學會學習語文的學習方法。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
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才會在此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
四、注重整理和復習的教學
整理和復習的教學過程,是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是促進學生不斷認識自我,不斷鞏固和發展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過程;是落實素質教育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關鍵環節。在教學中要努力做到:
注重激發整理與復習的興趣,加強整理方法指導。整理和復習重在整理方法的指導,教學中要通過指導學生尋找知識、方法、應用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這些聯系的轉化條件、方法等使學生在頭腦中對所學知識逐步形成一個條理清楚的知識網絡――認識結構。并讓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看到知識本身的魅力,感悟到方法、應用間的有趣聯系,不斷地激發起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總結的熱情。如基礎積累篇以朗朗上口的韻文形式呈現,利于理解和記憶,更利于提高效率,從而使大家學得明白,學得輕松,也學得有效。
五、語文教學要生活化
在教學中我們要“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會有很多種教學方法,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走哪條路,都必須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在教學中只有遵循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創造各種條件,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其以積極的學習狀態、較強的好奇心和飽滿的學習熱情,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江平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