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芳
摘 要:培養(yǎng)寫作能力歷來都是語文學科的重頭戲。立足課內(nèi),輻射課外,讓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以生活為寫作的軸,配以語感車輪和實踐車輪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大道上自由闖蕩,必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guān)鍵詞:初中作文教學;課內(nèi)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80-01
杜甫在他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運》中說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韓愈也在《昌黎先生集·上兵部李侍郎書》中說過“性本好文學,困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隨得究窮于經(jīng)傳史記百家之說,沈淺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yè),而奮發(fā)乎文章。”由此可知讀書與寫作是車上面的軸與輪,二者缺一不可。但是事實上,受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和影響,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而對課外知識卻并沒有過多的涉獵,而課本講解也僅僅是注重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對于文章的精髓和美感并沒有過多的關(guān)注。軸與輪的不和諧使得學生在寫作時無從下筆或是有著“假”、“大”、“空”等現(xiàn)象。那么,如何安置好車的軸與輪,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課本為主宰,以課外為延伸
葉圣陶認為:“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讀書與寫作的軸與輪要和諧前進的第一步無疑就是認識生活,生活就是寫作的軸,沒有軸只有輪的車子是走不遠也走不好。讓學生認識生活的最好的出發(fā)點之一就是以教材作為出發(fā)點去啟迪學生思維。因為教材所選取的內(nèi)容大多是具有著優(yōu)美的辭藻,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和典范性,或有深厚歷史的積淀或是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若能有意識的將作文教學內(nèi)容貫徹入課本知識的講解工作中,以課本為主宰,深入分析教材,萃取其中的精華,以課外為延伸,將薄薄的書本變厚,找好作文教學與課本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促使學生喚起所積聚在頭腦中的各種素材,并結(jié)合課文實際,適時對學生進行文思點撥,傳授給學生相關(guān)的寫作知識技巧和方法,注意通過引導學生,就可以讓學生延伸出更加廣闊的知識面,由“學”到“思”到“文”,去領(lǐng)悟生活的“源頭活水”,進而迅速地進入寫作狀態(tài),形成由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實踐的學習過程。
如寫人或記事的習作練習時,課內(nèi)可以結(jié)合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林莉的《小巷深處》、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等課文進行點撥,有意識去引導學生從故事背景、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jié)、語言和心理描寫等方面去閱讀和思考寫人的寫作步驟和寫作技巧,并在立足課內(nèi)時能著眼課外,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相關(guān)的寫人的文章,如魯迅筆下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胡適的《我的母親》,同齡人梁占杰的《又是秋風起》、劉海洋《父愛》等等,讓學生去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包含的情感以及他們訴說這些情感的方式。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內(nèi)容上的共同特點“以事寫人”、“以情寫感”后,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人物描寫或是事件描寫的時應(yīng)該從哪幾個方面去考慮,應(yīng)該怎樣去描寫等等,以期學生在進行寫作時能有更廣闊的思路和更多的想象。
實踐證明:以課本為主宰,以課外為延伸,結(jié)合課內(nèi)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打開看生活的另一只眼睛,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領(lǐng)悟生活的“源頭活水”的學生心中有了寫作的軸。既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既豐富了學生的讀寫知識,又降低了寫作難度,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二、注重對課內(nèi)外經(jīng)典的誦讀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文章對文章的寫作有著巨大的幫助。讀書與寫作的軸與輪和諧前進的第二步就是誦讀文章,誦讀出來的語感是寫作的車輪之一。因為實現(xiàn)情感的頓悟一個重要的條件便是誦讀。過去私塾先生便時常強調(diào)熟讀與背誦對文章寫作的重要性。的確,反復的誦讀可以讓學生在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不斷的品味與琢磨,其實就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訓練,可以形成對語言文字一種特殊的美感能力。而這種習慣、美感能力就是語感。因而,注重對課內(nèi)外經(jīng)典的誦讀,讓“講風興盛”、“讀風不起”變成“講讀結(jié)合”、“讀風興盛”, 使學生充分的感知作者的用詞技巧,感受文章的精髓,對文章的內(nèi)涵和其所包含的寫作技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體會。有了好的語感就等于寫作有了一個好的車輪,在寫作崎嶇的道路上可以一路飆行。正如巴金所說:“寫作技巧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是作者的語感與生活的共振共鳴。”
三、做到讀與寫的結(jié)合
韓愈認為“學以為耕,文以為獲。”沒有讀的“耕耘”便沒有“寫”的收獲。“多讀心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的確,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欲望。學生有許多美麗的幻想,包括荒誕無稽的,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要積極鼓勵他們寫出來,付諸于實踐。所以讀書與寫作的軸與輪和諧前進的第三步就是動手寫,實踐是寫作的另一個高級的車輪。因此,我們除了強調(diào)學生必須多讀、精讀、誦讀,還應(yīng)要求學生每天都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訓練學生養(yǎng)成隨時記筆記的好習慣,在進行課內(nèi)外閱讀時看到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或是成語能及時摘錄在本子上,看到深有感觸的話語或是觸動心靈的文章時也能及時將自己的心理體味寫出來。
實踐證明在多讀課內(nèi)外書籍的基礎(chǔ)上,經(jīng)常仿寫和寫讀后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學生看完《簡愛》,便以此為話題寫了一篇小文章,表達自己對簡愛的欣賞和贊美之情;有學生看完《西游記》后即興給它寫一個續(xù)集;有學生學完《憶秦娥.婁山關(guān)》后進行關(guān)于中考體育訓練話題的仿寫:“霜晨月,操場獨跑西風烈。……”
經(jīng)常若能對此車輪進行保鮮修養(yǎng),“溫故知新”,針對所寫的隨筆和所摘錄的隨記進行定期回顧總結(jié),甚至可以達到寫作時隨筆即來的效果。
總之,作文教學首先就是要堅持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堅持讀寫相結(jié)合,才能讓學生愛上寫作、樂于寫作,必能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黃海霞;作文教學:固本培源 強筋健骨[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
[2] 周堯;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一些做法[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