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佳 趙龍龍
摘 要:伴隨著學習課程多,內容復雜等給學生造成了一種焦慮的心理。據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的焦慮心理是最常見的,占的比重很大,約為50%-60%。部分學生會出現這種情況,走進教室就頭痛,作業拿起就緊張,更畏懼考試。對他們來說學習比干任何事情都痛苦。文章主要探討了中學生焦慮心理的成因以及如何自我緩解這種心理。
關鍵詞:中學生;焦慮心理;調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85-01
對于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做出明確的表態,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并且把這種態度轉化為新課程標準被列入中共中央和有關文件,運用各種方式,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指導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獨立的人格,增強承受力,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教育部門制定了一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的措施,把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列入首要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對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一、傳統的教育方式加大了中學生焦慮心理的形成
(一)作業量大、考試多等引發的學習負擔過重
教師為追求分數、升學率,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甚高,布置的作業多,經常進行考試測驗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本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很有熱情,在教師學校的施壓下慢慢就對學習產生厭倦性,形成焦慮心理,甚至對學習的恐懼心理。每天早上學生一想到學校的那堆書本,就恐懼上學;每當一到考試之前學生就心情緊張,心理壓大過大,有的甚至身體出現條件反射,一到考試就疼痛等不適癥狀,長此以往學生對于上課,就好像去刑場一樣,極端的恐懼。
(二)應試教育下的評估觀念不正確
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和影響,學校對老師能力的考核,停留在其學生的升學率上,教師評價學生的好壞還停留在分數的高低上。這樣導致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長處,只是以分數的高低論學生的好壞,分數高的就被認為是好的學生,對社會發展就一定有利,相反成績差的就會被排斥,其實這種觀念是片面的,導致了學生不注重其他方面的發展,只是注重統考學科的學習。學生和學生之間因為分數的高低,形成一種緊張對立的心理。
(三)受升學考試以分數定勝負的影響
對于西方國家的升學考核標準中,上大學和上什么樣的大學的關鍵取決于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而中國的升學考核標準則不一樣,每個層次的大學都以分數作為入學門檻,分數高的學生才能進好的大學,而分數低的甚至沒有資格上大學,這就導致了家長和老師狠抓學生的分數,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而學生自身受大環境的影響,也看重學習的分數,對于學習分數的過分追求,這種情況下學生產生焦慮心理是一種必然結果。
二、學生學習焦慮心理的自我調節的有效辦法
(一)心態的調節以及有效的方法
學生的心態對學生的心理有直接的影響,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壓力大、精神緊張、身心疲勞、過度緊張等導致人心情難過、壓抑,對于這種心情學生將不能專心學習。而相反快樂、輕松的心情能夠使學生學習效果得到提高,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所以學生能夠很好的進行自我心態調節,是排除學習心理焦慮,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辦法。下面簡要介紹三種自我調節的方面:
1、聆聽音樂調節法。當精神壓力緊張的時候,學習注意力不能夠集中的情況下,可以暫時放下手里的書本,播放些輕松愉悅的歌曲,緩解下精神緊張的心態,陶冶下自己的情操。
2、做運動調整方法。當我們學習感到疲勞,學習中遇到難題解不開的情況下,不要勉強自己去求解,和自己較勁,這時我們可以放下書本去室外做些運動。例如打籃球、踢毽子、跳繩、體操等體育活動,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適當的睡眠,短暫的休息可緩解焦慮心情。當學習任務多,身體感到疲憊時,可在床上小憩一會兒,使大腦得到放松。
(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注重學習方法,強化心理訓練
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家長對分數的注重,學生分數低是造成學習焦慮心理的直接因素。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數,讓學生從分數的提高中得到學習的喜悅感,杜絕學生學習焦慮心理。而對于學生分數的提高,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是關鍵,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例如在英語的學習上,可以多聽聽英文的歌曲,看看國外的電影,讀讀英文的報刊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數,減少學習焦慮心理的產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生心理的訓練,杜絕急躁焦慮的心情,能夠利用多種方式自我調節這種情緒,注重學生學習效果,杜絕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要牢記不是學習時間多,分數就會提高,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得知識。
(三)讓學生正確評估自己,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一般中學生都會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總覺的自己會有哪方面的缺點,讓周圍的同學笑話或者成為別人的話柄。由此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一進入校園就緊張,更別談什么學習了,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績不好,使學生自身的自卑感增強,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自己怎么就這么笨等不自信的想法,產生一種學習焦慮心理,由此使學生陷入了惡性循環中。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評估自己,樹立學習信心,告訴同學們考試只不過是一種檢測手段,不要過分的緊張。
在中學校園中普遍存在互相瞧不起,背后總議論別人,使被議論的學生產生心理負擔,缺乏自信心,對學習效果產生消極的影響。老師應該教育學生正確看待流言蜚語,別人怎么說不重要,主要看自己怎么想,善于發現自身的優點,坦然面對別人的評價。
總體來說,學習任務量大,課程緊張是造成學習焦慮心理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教學新改革的標準中,重點提出了對學生“減負”,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極盛.心商MQ--學生最新成功法寶[M].工商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2] 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的家庭環境及其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年第1期.
[3] 雷靂.學習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