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社會價值體系的多元化以及國際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為中國當代的道德教育改革帶來新的理論參考體系同時也使我們的道德教育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面臨學校道德教育課程遭遇的一些列困境,我國的道德教育需要尋求新的德育出口。以完成對學生人生觀、直接觀、價值觀的指引。道德教育走向生活正是我們當下國情和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道德教育;生活;走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63-01
一、道德教育走向生活符合我國現實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12年始,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我國道德教育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師資力量、課程創新等方面均有發展。改革過程中,我們既依賴本國道德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同時也注意借鑒其他一些先進國家的道德教育經驗,不難發現,富有生活化品質的道德教育是我國道德教育所不斷追求的核心價值。戚萬學教授認為,生活性是對道德和道德教育本質的最準確、最鮮明的概括和定位。道德教育走向生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但是,目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和生活剝離開來,學校道德教育的關注點更多的在于學生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的掌握,填鴨式和死記硬背的方式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教學手段,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兒童的道德教育幾乎都是在一種課堂教學的模式下進行。道德教育脫離生活使兒童在道德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理論和實際道德表現的不符。我們常??梢钥吹讲糠謨和谄返抡n程的考試過程中往往是優異成績的獲得者,但是在集體中卻和同伴格格不入,他們排斥做值日、打掃衛生或者是其他一些活動,更愿意和一些尖子生交往。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并不少見,這種封閉式的道德教育為我們的兒童道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道德教育走進生活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是,同樣,道德教育融入生活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困境。
二、道德教育走向生活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道德教育走向生活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涉及到對于教師培訓與發展的要求,也同樣涉及到對課程的改革,除此之外,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也對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德育的改革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首先,應試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遭受忽視,生活本位的道德教育在家長和學校的眼中變成了一種“浪費時間”的活動方式。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形勢嚴峻,學歷又是找到高薪工作的敲門磚這一形勢造就了我國升學壓力大,各學校均以“升學率”為評判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生活實踐課程往往變成了一種單純的走形式,去一次火車站做清掃,或者去敬老院做一次文藝表演,就算是對生活體驗課程的交代。正是在這種充滿學習壓力的、封閉的生活空間里,每天進行單一的食堂、宿舍、教室三點一線的重復狀態,大大的羈絆了生活德育的發展。
其次,教師對于生活德育的認識也同樣是羈絆道德教育走向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生活本位道德教育并不意味著道德教育一定要在專門的道德教育課堂上進行,而應該是將道德教育滲透在各學科教育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主要依賴專門的道德教育教師進行道德教育,各學科教師則各司其職,只負責做好本職工作。教師的這種對于各自學科的區分,致使道德教育走向生活的過程中遭遇了一系列問題。
三、道德教育的生活走向
首先,道德教育內容走向生活,是學校道德教育必然選擇。隨著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的深入,道德標準也面臨著多樣性。兒童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會影響其道德發展。青少年接觸網絡的年齡呈現逐漸減小的趨勢,在兒童尚未能擁有獨立的道德思考能力之前,網絡及生活中其他的道德問題往往會給兒童帶來不良影響。學校道德教育只有引導兒童接觸生活中實際的道德問題,以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困境為道德教育的了解完整的、系統的、具有實踐性的生活本位道德教育,才能幫助兒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根本上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務。
其次,校園環境和文化走向生活。我們所熟知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校園文化,校園里是安靜的,校門口的宣傳壁上貼的是月考的名次,或者是高考考上名校的學生照片,黑板一角寫有高考或者中考倒計時,教室里學生調侃的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總之,一切的校園文化都是為考試和升學服務,學生的座位居然要靠成績排列,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和冷漠。如此的校園文化恐怕不僅脫離生活,而且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校園文化和環境走向生活就意味著校園文化不僅僅是對學生成績的一種關懷,更應該是是其成長的樂園,有助于學生個性、自尊等身心方面的發展。和諧的,走向生活的道德教育的校園文化,應當是以人為本,充滿愛的環境,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道德的人性化的關懷,并且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校園內的生活因素,為學生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創造良好條件。
最后,道德教育教學方式的生活走向。過去的道德教育是以教師依照課本對學生進行講授,學生被動的接納知識。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則主張走出校園,引導學生接觸更為寬廣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對道德問題的解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運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生活指導,是學生切實的感受到道德教育理論在生活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杜時忠.論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
[2] 劉超良.試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7).
[3] 魯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