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閱讀訓練有被削弱的傾向,這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結合新課標的精神,闡述了語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對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語言訓練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語文;閱讀;語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124-01
一、語言訓練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很難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詞寫字,也很難看到老師切出大塊時間進行默讀、復述、背誦等訓練。即使有這樣的訓練,也因為過分強調了自主而使得訓練不到位。過分強調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缺乏表達的規范性,說寫的交流只重視內容的反饋,卻忽略了語言的形式,并且經常得不到時間的保證,教學中逐漸淡化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有關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是工具,對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技能。語言技能的形成必須經過訓練,這種訓練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練習。既有明確的目的,又有科學的方法。其實傳統的語文教學進入誤區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訓練太呆板、太僵化、太機械,學生學習知識是完全意義上的被動接受者,并且主要為應試考試服務。在新的課改實踐中語言訓練不能取消,需要重新構建,語言訓練不僅是指語文智能的培養,而且浸透了語文情感。在內容和目標上,既包括外在語文行為的訓練,又包括內在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轉化和相互統一的。
三、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語言訓練
(一)樹立新的知識觀
傳統的語文教學僅以知識技能為價值取向,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導致了課程實施中的以灌輸為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略了學習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大膽地舍棄那些無助于孩子學習語文的“知識與能力”,而對學生形成語文素養的知識與能力則要堅持訓練。在新課程視野下,語言訓練應該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語言訓練要融合在新課程生機勃勃的教學中,不著痕跡,同時又要扎扎實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訓練的策略
1、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的培養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語言來描述各種動人場景。這些環節的設置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使他們聽與說能力同時得到訓練。如《荷花》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破裂似的。”教師提問:你覺得荷花美嗎?美在什么地方?你能讀出“她”的美麗嗎?通過上面的幾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感悟,然后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這些荷花的樣子,最后讓學生結合圖,自己組織語言來描述。教師設計組織學生活動,通過語言訓練實現對語言的感知、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
2、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在學習課文中,學生提的問題往往是偏向內容性的知識,教師把握不好,就會使教學陷入單一的內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啟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語言問題。如《青山不老》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習老人為了子孫后代堅持不懈的精神特點時,作者用了“奇跡”一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老人究竟創造了什么奇跡?這種奇跡是在什么環境下創造的?老人為什么認為這是自己的抉擇?這是自己唯一的歸宿?通過引導學生既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又對語言的意義和內容有完整的理解,這樣才能談得上正確的運用。
3、在課文的語言留白處訓練。好的作品往往是一個空框結構或召喚結構,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和補白天地,這種“留白”,正是我們可以細細咀嚼、細細品味的精妙之處。每遇這些地方,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在教《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突出抓好描寫“我”的內心及邱少云的外表這兩個重點片段的教學。在學習“我”的內心這一片段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敵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聞到什么?看見什么?我想了些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學生通過看圖,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議論、回答問題,深入到課文中,與作者想在一起,逐步體會到“我”當時的內心焦急、矛盾、難受、痛苦。從“我的這一系列內心活動中”了解到邱少云的處境危險。然后讓學生細讀課文后回答:在這生死關頭,21歲的邱少云的表現怎樣?為什么他能這樣呢?讓學生各抒己見,從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內心活動——他當時想的只是戰友,戰斗的全局,為了戰斗的勝利,他寧可犧牲自己。通過教學,邱少云的光輝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不權使學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
4、注重語言積累。課堂教學是語言積累的主渠道,課外實踐就是學生積累語言的輔助陣地。閱讀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要讓閱讀融入到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有人將閱讀圖書劃分為書房認真研讀的“桌上書”、車站機場隨時翻讀的“口袋書”、睡前床上休閑瀏覽的“枕邊書”,從而把閱讀行為滲透到人們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而我認為,當孩子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讀上幾頁他們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是最好的放松與休息。自由的閱讀,沒有任何功利,它是孩子興趣的延伸,不僅拓展了孩子的視野,還可以提高孩子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