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戰略》一書中,波特從產業結構、組織的觀點和市場結構論的觀點出發,以產業結構和競爭優勢為基礎,闡述了如何使企業獲得長遠的、全局的、綱領性的謀劃和競爭力量的優勢地位。
波特的產業結構論實現了產業組織理論和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創新性融合,并把戰略制定過程和戰略實施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強調通過對產業演進的說明和各種基本產業環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戰略決策。
邁克爾·波特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和競爭戰略方面公認的權威,在此書中提出了行業結構分析模型,即“五種競爭力模型”。他認為這五種競爭力(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他還指出,企業戰略的核心必須在于選擇正確的行業,以及行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
邁克爾·波特還提出與產業結構相對應的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標新立異以及目標集聚,并說明由于企業資源的限制,企業往往難于同時追求一個以上的戰略目標。中國企業家已經非常善于以低價成本的方式進行競爭。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業必須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成本,從而為企業在市場上贏得主導地位創造條件。被人稱為“價格屠夫”的格蘭仕,其2000年生產的微波爐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0%。其主要風險來自于后來者的模仿,中國企業必須有新的競爭方式,如以產品、技術或者經營模式的創新來提高盈利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