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津大盛源集團 許彥斌

回首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順利實現了十連增,突破了6億噸大關,然而在連年豐收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卻如此強調糧食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凸顯了中央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戰略思維,同時也給人們提出了對于中國糧食安全的一次思考——為什么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十年增,糧食安全問題仍不可掉以輕心?
習總書記曾講到,“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只要糧食不出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糧食十連增成績很大,但由此而帶來的生態和環境付出的代價也非常的大。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我國化肥的使用量卻是世界上最高的,化肥施用總量占世界35%左右,畝均化肥施用量達21.2公斤,遠高于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國和印度的總和,化肥的過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在造成農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的同時也造成了土地的嚴重污染和地力下降。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和生命線,是農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是農村穩定的安全閥,但由于多年來受傳統種植習慣的影響,農民長期采取掠奪式經營,重利用、輕建設;重產出、輕投入;重耕種、輕養護。過度開發利用土地,特別是劣質化肥肆虐市場,過量施用低效化肥已成為普遍現象,過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不僅造成土壤板結、變黃、退化、肥力下降、次生鹽危害和土傳病害等嚴重問題,而且還會造成煤炭、磷礦等資源的浪費,同時,農業大量使用化肥還會導致土壤酸化,重金屬超標,農業微生物環境隨之惡化,造成食品安全問題。據環保部披露,如果按照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來衡量污染源比重的話,農業以超過工業成為最大污染源。農田生態條件破壞,農民報酬率遞減,農產品品質下降,已形成一個耕地惡化的惡性循環圈,已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產品50%的產量來源于化肥的作用,所以解決農田和水體污染的問題不可能光靠化肥的消失來解決,恰恰相反,依靠化肥品質提升解決問題才是正解,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數量安全問題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要像保護耕地數量一樣來保護耕地質量。
如何處理好土地與化肥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中國農業的問題,更是中國農資企業的“必答題”,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現實問題倒逼著我們必須對化肥的合理使用、對土壤的良性保護產生新的認識,中國的國情并不適合休耕或者專門修復土壤,所以,必須通過合理使用肥料、科學的耕作方式來改良土壤狀況,在堅守耕地數量紅線的同時還要堅守耕地質量紅線,確保耕地數量不少,質量不減。
農資行業作為中國農業永續發展的根基產業,在推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將肩負著重要使命,“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這不僅是國家與社會的期望,也是農資產業立足農資跨越發展的宏大機遇。為了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和農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在共同的責任和使命的驅使下,遼寧津大盛源集團作為全國起步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家測土配方旗艦企業和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始終把企業目標與使命融入國家戰略之中,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的和諧發展要求,確立了“肥沃土壤,造福農民,綠色生態,造福人類”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以及“改變農業傳統施肥模式,帶動拉動農民科學合理施肥,發展現代農業,給作物合理膳食”的企業宏偉發展愿景。為此,遼寧津大盛源集團與中國農業大學進行強強聯合,組建了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建立了“高新技術開發推廣基地”,打造了國家級新型肥料研發平臺,建立了百萬噸綠色生態肥料工業園區,研究肥料產業發展方向,研究和開發貼近農業需求的新型肥料產品——“生態測土配方肥螯合肥”和“綠色環保型生物有機肥”,通過“精準”的肥料配方和完善的農化服務體系,徹底改變了農業傳統的施肥習慣,解決了因過量施用化肥、配方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學而造成的作物早衰、易倒伏、易感病、品質差、土壤酸化等現象,為創建天藍、地綠、水清、自然、和諧的現代農業景象,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為實現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