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曾貞 郭 濤 李 文
(1.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十堰供電公司,湖北 十堰 442011; 2.寧夏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變電檢修中心,銀川 750011)
風力發電作為經濟、環保的新興能源,在近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風能具有波動性、間歇性[1]:當風力發電在電網中所占比重較小時,波動性和間歇性對電網不會帶來明顯影響;當風力發電裝機容量迅猛發展、風電比例不斷增加時,波動性和間歇性將會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以及保證電能質量帶來嚴峻挑戰[2]。在電力市場中,可用輸電能力(ATC)不僅是電力系統的一個技術指標,反映電網輸電容量的市場信號、衡量交易是否可行;也是為調度提供參考,判斷系統的安全性,對電網的規劃建設起指導作用。因此,研究含風電場的電網可用輸電能力是一個符合實際的問題。其對電網安全、穩定、快速運行起指導作用。
1996年美國聯邦能源委員會(FERC)頒布了“要求輸電網的擁有者計算輸電網區域間可用輸電能力(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ATC)”的命令,給出了可用輸電能力的定義,并規范了可用輸電能力的計算。它給出的可用輸電能力的定義為:在現有的輸電合同基礎上,實際物理輸電網絡中剩余的、可用于商業使用的傳輸容量,用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TTC為最大輸電能力;TRM為輸電可靠性裕度;CBM:容量效益裕度;ETC為現存輸電協議。
目前,我國風力發電機組主要有兩種:異步風力發電機和雙饋風力發電機。其中異步風力發電機占大多數。本文研究當風電發電量占整個電網不同比重時,電網ATC 的變化與風力發電量、風電網并入節點電壓的關系。
由于異步風力發電機對系統來說,發出有功功率,吸收無功功率。因此,考慮風電場對電網ATC 的影響,必須要考慮風電場在電網中吸收的無功功率。本文對單臺異步風力發電機組采取穩態PQ 模型,根據風電場發出的有功功率計算風電場在電網中吸收的無功功率。如果忽略機械損耗、附加損耗和鐵耗,異步電動機的穩態等值電路如如圖1所示。

圖1 異步發電機穩態等值電路
由圖1可以看出,異步電動機輸出的有功功率為Pe,即為注入電網的功率表達式為:

令r=r1+r2、x=x1+x2,則

兩邊平方:

展開后得:

解方程得:

根據預測風功率,可以很快計算出風力機從風能中實際得到的有功功率Pm。根據圖1異步發電機穩態等值電路,我們可以得到PQ如下關系式:


若忽略定子、轉子電阻銅耗和漏抗無功損耗,則:

由式(4)至式(5)可以看出,異步風力發電機吸收的無功,不僅與風力發電機發出的有功功率有關,還與風電場并入電網節點的節點電壓U有很大關系。根據異步發電機參數和預測的風功率曲線,在風電場并網節點電壓U恒定為風力發電機額定電壓的情況下,我們初步描繪出風電場單臺風力發電機組24h 內PQ 變化曲線(圖2)。

圖2 PQ 變化曲線圖
區域間電網的可用輸電能力的定義為:在保證系統穩定的情況下,通過2 區域間的所有輸電回路,從一個區域/點向另一區域/點可能輸送的最大功率[3]。本文以ΙEEE-14 節點系統為例,研究含風電場的電網靜態ATC。
根據區域間可用輸電能力的定義,將系統分為兩區域:送電區域(G 區域)和受電區域(L區域)。節點12、13、14 在受電區域,其余在送電區域;發電機1、2、3、6、8 均在送電區域;各交流支路的傳輸極限為1500MW;風電場通過變壓器和母線接入系統的2 號節點。建立該系統G 區域往L 區域送電的可用輸電能力的目標函數,目標函數可表示為

其中,SL為選定區域的負荷集合;PLd為母線d上的負荷;PLd0為現存輸電協議;k為裕度系數,是保證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留出的CBM,這里取10%~15%。
設定ΙEEE14 節點系統節點1 為平衡節點,節點1、3、6、8 為PV 節點,其余為PQ 節點,系統的基準容量取100MW。G 區域、L 區域中各交流支路的傳輸極限均為1500MW;各發電機的有功出力和無功出力范圍分別為:0~2000MW,-500Mvar~1000Mvar。考慮網絡拓撲結構約束、線路熱穩定約束、暫態穩定約束、節點電壓約束、動態穩定約束、發電機有功無功出力約束等,可列出如下等式約束:

其中,SG為選定送端區域的所有發電機節點集合;SL為選定受端區域的所有負荷節點集合;SS為裝有無功補償裝置的節點集合;SN為系統所有節點集合;SNL為系統所有支路集合;*表示基態潮流中的值。
計算含電場的電網ATC 必須要考慮到風電場并入電網節點電壓的變化。在采用內點法求解電網的ATC 時,每次迭代風電場并入電網節點電壓都發生了改變,因此,每次迭代代入的PQ 值都將不同。具體步驟為
1)在給定風速的前提下,根據公式(1)確定異步電動機輸出的有功功率Pe。
2)確定風電場并入電網發出的有功、吸收的無功數值。根據式(4)和式(5),通過編程計算出風力發電機無功功率Qe。由于本文考慮大型風電場并網的情況,因此,該風電場輸出的有功功率為nPe,吸收的無功功率為nQe。n為該風電場含異步電動機的臺數。
3)將風電場并網節點視為PQ節點,將風電場輸出有功nPe、吸收無功nQe看作節點功率注入電網中,考慮網絡約束條件計算此時電網的實際可用輸電能力。
4)由于nPenQe的注入造成電網電壓波動,從而使得Qe發生改變。因此需要多次迭代,保證風電場并網節點電壓恒定。在節點電壓恒定的基礎上,求出的最大電網可用輸電能力才有研究意義。整個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計算流程圖
通過上述模型,已知風電場出力,我們可以求解出對應的電網可用輸電能力。已知風電場單臺風力發電機組24h 內PQ 變化曲線(圖2),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異步電動機的數量來改變風電場的出力,分析風電場出力的大小對電網可用輸電能力的影響。
當風電場含20 臺異步風力發電機組時,通過Matlab7.1 編程,求出不同時刻G 區域往L 區域送電的最大可用輸電能力(ATC)數值,并繪制出節點2 的電壓波動曲線和區域間電網最大可用輸電能力波動曲線,如圖5、圖6所示。同理可求出當風電場含150 臺異步風力發電機組時,不同時刻G 區域往L 區域送電的最大可用輸電能力(ATC)數值,并繪制出節點2 的電壓波動曲線和區域間電網最大可用輸電能力波動曲線,如圖7、圖8所示。其中,節點2 的電壓波動曲線是以并網前節點2 的電壓為基準繪制出來的。

圖5 節點2 的電壓變化曲線

圖6 G 區域往L 區域送電的ATC 變化曲線

圖7 節點2 的電壓變化曲線

圖8 G 區域往L 區域送電的ATC 變化曲線
對比當風電場所含異步風力發電機組臺數不同時,即風電場出力占電網比例不同時,區域間電網最大可用輸電能力波動曲線(圖5、圖7)的變化趨勢與節點2 的電壓波動曲線(圖6、圖8)的關系,得出:
1)當風電場占電網比重較小時,電壓波動不是影響電網可用輸電能力(ATC)變化的主要因素,可用輸電能力的變化主要與風電場發出的有功功率有關:電網的可用輸電能力隨著風電場發出的有功功率增加而降低,與風電場發出的有功功率呈反比趨勢。
2)當風電場占電網比重較大時,風電場并網節點電壓不穩定,電網需要從外部吸收大量的有功、無功維持系統狀態穩定,此時,電網的可用輸電能力與風電場發出的有功功率沒有明顯關系,與風電場并網節點電壓有關。
[1] Transmission transfer capability task force.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 definitions and determination[Z].North American Electric Reliability Council,Princeton,New Jersey,1996.
[2] 李庚銀,高亞靜,周明.可用輸電能力評估的序貫蒙特卡羅仿真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28(25): 74-79.
[3] 郭永基.可靠性工程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