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輝 李樺
摘要:基于農民遷移意愿的研究表明:大多數農民支持或響應城鎮化建設。吸引農民遷移的主要因素為子女教育的改善及收入提高,影響農民遷移的因素是失去土地保障和進城風險。應重點加強對小城鎮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的建設;重視公共政策的配套和扶持,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從而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農民遷移 意愿 城鎮化
0 引言
城鎮化發展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由之路,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地區現代文明程度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真正的推動主體還是大量的城鄉農民,農民對進入城市的熱情和意愿對于未來的城鎮化進程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1 農民遷移行為分析
農民遷移主要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不同國家的不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而引起的農民遷移,一般來說多數農民從比較貧困的農村地區向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遷移。總體上,年齡結構偏小、受教育程度高、已有一定非農工作經歷的農民家庭更愿意遷移進城市[1]。
1.1 動因分析 ①城鄉收入差距。收入的差距直接影響人的勞動收益和生活消費水平,與農村相比,城市化的勞動收益和生活水平都較高,相應地,農民的遷移方向也必然遵循從經濟落后的農村向城市流動[2]。②城鄉發展差距。相比農村而言,城市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不論基礎設施還是物質生活、文化底蘊、教育衛生條件、休閑娛樂的發達,個人發展和成長空間是非常廣闊的,這些對于生活在農村特別落后的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向往的,為了給家人和孩子創造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也是促使農民遷往城鎮的條件之一。
1.2 成本分析 ①預期收益是遷移的出發點。農民遷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不僅包括對更好的物質生活的追求,也包括對改善生存環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個人在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以自己的預期目標最大化為行動目標,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農民遷移到城市就業的預期目標就是總收益或總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額,對于這一余額的預期追求,是推動農民遷移的基本動力。②非經濟性收益。一是人力資本增值。農民遷移到城市后,在各項工作中所獲得的工作技能及有關的各種知識,分享到的城市文化環境,無形之中增值了他們的人力資本。二是個人價值實現。在進城后就業機會增多,使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實現,獲得更大的自我滿足。三是其他收益。遷移后的農民,在城市文明的潛移默化下,使其自身的文化水平、衛生習慣、舉止言談、守法和民主意識等都有了提高,從而減少一些社會問題。
2 影響農民遷移決策的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T·W·舒爾茨把遷移行為作為個人的經濟投資過程來看待的,當收益大于成本后,追求利益的動機就會吸引人們向高收入地區遷移。假如,一個勞動力預期從i地區遷往j地區可能在那里工作T年,其遷移決策模型可表示為:PV=■■-C
如果遷移的凈現值大于零,則會發生實際的遷移行為;如果遷移的凈現值小于零,則不會發生實際的遷移行為。因此,理性遷移者在做出遷移決策時會比較其預期收益和遷移成本。
2.1 遷移的直接成本 第一,所產生的直接花銷,例如辦理務工證明、健康證、職業資格證等費用;若從事生產經營如開小賣部、販賣肉菜的還有工商管理費用及各種名目眾多的收費。其次,城市的生活指數高,在農村,居住不構成生存壓力,飲食等方面大多數都是自給自足性的,但在城市高額的購房費或租房費及日常的開支能占他們大多數的務工收入。但是,由于戶籍和保障制度等原因,使得遷移農民無法享有平等的社會保障,醫療、養老和子女教育費用等。
2.2 遷移的風險成本 第一,由于務工人員的就業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可直接導致失業風險增加,而遷移農民在城市中無任何保障,失業就構成了一種頗具威脅性的風險;第二,心理因素,面對新環境,需要經歷一個“融合”過程,處在遷移中的農民要面臨住房,子女入托、上學,老人照顧等難題,這些壓力會給遷移農民帶來一定的心理成本。
3 農民遷移意愿統計分析
3.1 樣本統計描述 本研究數據來自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其中,350份問卷對有務工經驗的農民,50份問卷對農村常住居民。本次調研問卷全部回收,經整理,有效問卷366份,有效率為91.5%。(表1)
3.2 樣本分析 在有效的問卷中,有188人表示愿意遷移,占51.4%。研究結果表明,遷移的需求各不相同。性別差異方面,女性遷移意愿(58.3%)略高于男性遷移意愿(43.8%),兩者差異不大。年齡差異方面,25歲以下遷移意愿(89%)最強,55歲以上的就不愿意遷移。文化程度則是受教育程度越高遷移意愿越強。家庭年收入一萬元以下(66.7%)遷移意愿強烈,而家庭年收入1-3萬元年收入的農民遷移意愿為26.4%。個人務工純收入(69.7%)越高的農民愿意遷移。
在愿意遷移的農民中,40.8%愿意遷往省級大城市,22.6%愿意遷向縣城,9.3%愿意遷向城鎮。愿意遷移的農民最主要是基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81.7%)考慮最多,其次是能獲得最大收入(40.3%)。
4 結論和對策
4.1 結論分析 根據樣本得知:①越靠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農民越不想進城,且對政府有抵觸心理[3];②普通中小城市的城市戶口所附加的利益不足以吸引農民進城生活;③受過較高教育的農民進城意愿較高;④農民進城對于住房以及工作仍然是其主要憂慮因素。
4.2 對策建議 在陜西366位農民的調查中,農民的遷移意愿考慮因素主要是為子女收到良好教育而愿意遷移,而不愿意遷移的農民最主要基于農村的失去土地保障和進城的風險,難以享受基本的保障。基于以上因素,提出以下建議:①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快不發達地區城鎮建設,農村的城鎮化重點不在遷移,而應重視自身城鎮化轉化,重視公共政策的配套,完善社會保障,例如:設置醫療機構、增加娛樂設施、方便子女入學等[4]。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吸引其他地區農村人口的流入,形成聚集效應[5]。②城鎮化的推進,必然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建立勞務市場,多渠道提供就業信息,組織勞動力輸出。吸引勞動力向發達城市推進,加大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就業問題。
5 結束語
總之,通過系列化的工作及各方面配合,解決農民遷移過程中擔憂,排除各種障礙,尊重農民意愿,從而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劉曉麗,戴文浪.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遷移意愿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廣東298位農民的實證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1):232-234.
[2]竺云.南京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意愿調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3.
[3]殷紅敏,班永飛.農民城鎮化意愿與響應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貴州1796名農民的調研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4-48.
[4]黃雁鴻,韓朝暉.關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移意愿的調研及思考——以連云港市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3(9).
[5]虞小強,陳宗興,霍學喜.西部地區農民進城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西北人口,2011(5):73-76.
作者簡介:段輝(1978-),男,陜西興平人,研究方向:經濟學;李樺,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