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練 馬玉心
摘要基于3T培養模式的食用菌栽培學的改革,主要從課程體系、授課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認為基于課內小項目的3T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建立是食用菌栽培學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深化。學生利用掌握的基礎知識,課外自主組隊,參與科技立項,是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相結合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實現知識遷移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學生3T能力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3T培養模式;食用菌栽培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823-02
作者簡介崔大練(1970-),女,遼寧丹東人,實驗師,碩士,從事水土保持與生物教育研究,*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植物生態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著重強調了高校的教學改革:要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 培養具有3T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學校實現此任務的主要途徑之一。
未來學家布肯(Buchen)教授認為,只有具備3T(Technology, Teaming, Transference),即掌握技術、團隊合作與知識遷移能力的學生,才能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崛起的時代。3T能力即創新性學習或擴展性學習能力,是知識時代勞動者所需的關鍵技能[2]。3T培養模式是培養適應創新型社會的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食用菌栽培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能夠迅速有效實施并完成3T能力培養目標。基于3T能力培養模式,課題組成員對食用菌栽培學教學進行了實踐改革。
1依托生物實驗技能實訓平臺建設,改革食用菌的課程體系
生物實驗技能實訓平臺的建設依托于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實踐創新教育平臺,歷經校級、省級兩級實訓平臺的建設。平臺宗旨是為培養和具備3T能力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與實踐成果集中展示的平臺。平臺建成后,針對3T能力培養模式中的培養目標,對課程內容重新研究,增強了課程的實驗實踐環節。將原來32學時的理論教學縮減至16學時,將原來16學時的實驗教學增加到32學時。通過食用菌栽培教與學,學生不僅了解食用菌栽培學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實驗操作和栽培技術能力。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了素質教育平臺[3]。在實驗教學中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實驗課的32學時只有2學時的驗證性實驗課項目,綜合性實驗項目8學時,設計性實驗項目28學時。將原來食用菌培養基滅菌與制作4 學時壓縮為2學時。綜合性實驗從原來菌種的組織分離和孢子分離,一級(母種)培養基、二級(原種)培養基、三級(栽培種)培養基的制作等實驗由原來分階段性實驗進行了整合。由實驗教師在上課前將母種菌種、原種菌種準備好,集中時間上課,同時間段完成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制作。原種和栽培種接種技術連續集中分組上課,分組進行發菌、出菇、采收等栽培管理。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系統掌握了食用菌栽培學的關鍵技術。之后增設了學生創新實驗設計與實施性實驗。創新實驗設計與實施性實驗主要由教師給出大范圍的題目由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方法,提交方案,由實驗老師準備實驗內容。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實驗操作。
2基于3T能力培養模式,改革食用菌授課形式
大多數的食用菌栽培學傳統授課模式仍為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講授,練習和表達)教學模式[4]。基于3T能力培養模式改革食用菌授課形式,將打破該模式。以課堂教學活動吸納學生來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強化培養和提高學生3T能力。
傳統的食用菌教材知識體系多數為基礎理論知識占30%,其余絕大多數篇章為各種食用菌的具體栽培技術學,各種食用菌的栽培技術雖各有不同,但其流程大致相同,可分為生物學形態特征、生活史、生長條件、品種介紹栽培技術等[5-6]。教師依據教材只能進行程序化的講解,枯燥乏味。課題組在改革中不以一本教材為主,而將多本教材作為參考書,對食用菌基礎理論部分內容進行篩選。對已了解的相關知識少講或者不講,著重從食用菌特有的知識點出發,強化食用菌的特點,以及現代知識技術在食用菌栽培技術運用中的關鍵點,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主講。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各部分只是第一節由教師講授,后來的部分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講授。將學生4~5人分成一學習小組,由學生根據前面的基礎理論知識,自選制作PPT,全組同學均到講臺上分段匯報。由教師總結及補充重要的知識點。經過幾屆的實踐與探索,到后面幾組學生,不論從組織PPT制作水平,講解,還是對一種食用菌知識挖掘的廣度、深度,前沿知識的更新速度,均可與老師相比,有些組甚至遠遠超過老師的預期值。
基于3T能力培養模式的食用菌授課形式的改變,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3T能力,同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的資料也擴展了老師的視野,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3基于3T能力培養模式,實施食用菌課內小項目申報模式
基于課內小項目驅動下的3T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建立是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深化。學生課外自主參與科技立項是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相結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實現知識遷移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技能等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
以小項目申報為驅動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系統掌握了食用菌栽培學主要實驗技術的基礎上,由學生自由組隊,以團隊的名義進行申報,必須根據課堂知識申請項目。栽培材料選擇、菌種優化方法、野生菌馴化、栽培方法變革等,要求以PPT的方式對本組的實驗方案進行匯報,經由討論,平常不愛講話的學生也口如懸河,對每個問題爭論不休,最終得出最佳方案。小項目立項后,由學生自行進行材料的選購、預算、準備、實驗過程的操作等。學生在團隊中發揮各自的長處,如外交、采購、技術掌握,產品的推銷、產量計算等。
教師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食用菌課內小項目,將課內小項目深化。參加各類各級學科立項及學科競賽等技能實踐實訓,是培養學生3T能力的重要環節。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課內小項目完成26項,僅以食用菌為知識背景的校級課題就達到了12項,浙江省大學生科技立項3項、浙江省大學生創新項目2項,參加校、省級知識競賽活動達到4項,學生發明專利2項。學生畢業后以食用菌為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目前達10人以上,其中生科10屆畢業生呂同學分別于2012、2014年獲得余姚地區“青年創業優秀個人”稱號。
4結語
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技能實踐實訓平臺的宗旨是為努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具備3T能力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與實踐成果集中展示的平臺。實踐實訓平臺增強了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興趣,提高了生物實踐操作技能,增加了學生掌握技術能力;學生以團隊形式進入實驗室,強化了大學生的科研意識,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高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其所掌握的知識遷移到實踐操作中,從而實現了知識遷移。基于3T培養模式下的食用菌栽培學教學改革,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鼓勵全院學生實踐專業知識,探索科學難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范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實驗興趣,并且起到很好的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JEREMY GALBREATH.為21世紀準備勞動者——在新技術和新技能之間架起橋梁[J].遠程教育雜志,2004(2):15-19.
[3] 劉明貴,向梅梅.基于實踐教學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09(2):81-82.
[4] 盛群力,馬蘭.現代教學原理策略與設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 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 王賀祥.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