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慶斌 葉瑋
摘要對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中國古代人口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一般情況下,氣候溫暖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緯度較高的邊疆地區適合耕種,大批漢民遷至邊疆地區開展農業生產;氣候寒冷時期,人口數量減少,少數民族南遷,掠奪糧食和土地;為躲避戰亂,中原人口也大量南遷。氣候變化可直接對人口產生影響,如人口被凍死或被迫遷移;也可以通過導致農業減產、誘發戰爭、促進瘟疫的傳播等途徑間接地對人口產生影響。
關鍵詞 氣候變化;人口;影響
中圖分類號S-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833-04
作者簡介范慶斌(1985-),男,河北邢臺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變遷。*通訊作者,葉瑋,碩士生導師,從事環境變化研究。
歷史時期的氣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經歷冷暖干濕的交替變化。已有研究表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如農業豐欠、人口增減、民族遷徙、戰爭爆發、文明興衰等的發生和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1-5]。王會昌研究指出,氣候溫暖時期,北方游牧民族與內地封建王朝和平共處;氣候寒冷時期,游牧民族向南遷徙,掠奪糧食和土地,甚至爆發戰爭[3]。王錚研究指出,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人口的增減、經濟重心的移動、政治疆域的變化均會產生重大影響[20]。王俊荊對氣候變化與我國古代戰爭史之間的關系分析指出,絕大多數的戰爭都發生在冷期內,寒冷的氣候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給封建社會的中國帶來了饑荒、動亂和戰爭,導致人口的縮減和遷移流動[6]。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歷史時期的中國人口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該文將對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中國古代人口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為現今人們深刻地認識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歷史借鑒。
1秦漢以來人口變化特征
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發表,極大地推動了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研究。近年來,在對過去2 000年氣候信息重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7-10]。葛全勝等根據文獻資料重建的我國東部冬半年平均溫度變化狀況表明[9],我國自秦漢以來共經歷了4個暖期和3個冷期:即秦漢暖期(暖期I, 0s~200s);魏晉南北朝冷期(冷期I, 210s~560s);隋唐暖期(暖期II, 570s~770s);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冷期II, 780s~920s);宋元暖期(暖期III, 930s~1310s);明清冷期(冷期III, 1320s~1910s); 20世紀暖期(暖期IV, 1920s以后);此外,在每個冷、暖期中也存在著次一級的冷暖波動。
1.1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氣候比較溫暖,冬半年平均氣溫較今約高0.3 ℃,其中,西漢初年(前210~前180年),冬半年平均氣溫較今約高1.2 ℃。據史料記載,秦、西漢時,竹子在黃河流域廣泛分布,比現在分布要偏北2-3個緯度[11],可見當時氣候的溫暖。秦漢時期,氣候溫暖,國家統一、強盛,社會相對安定,這些都為人口的增長創造了條件,秦朝人口達到2 000萬。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西漢總人口達到5 900多萬,史稱漢之極盛。東漢人口最多時,在6 500萬以上[12]。氣候溫暖,有利于緯度較高的北方邊疆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秦漢時期,政府多次移民到邊疆地區,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徙三萬戶去北河(今河套地區)、榆中(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地區),從事農業生產,開發邊疆。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遷移70余萬人至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墾種[1]。
1.2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暖期之后,中國進入了魏晉南北朝冷期,這一寒冷時期持續了將近400年。當時我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比現代要低0.4 ℃以上。這一時期氣候的寒冷在史書里面也有記載,如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的農書《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華北地區物候現象和農作物生長時間均比現在晚15~28 d。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游牧、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寒冷的氣候對于游牧民族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打擊,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紛紛大規模南下掠奪糧食和土地,導致戰爭的爆發。在三國鼎立的幾十年時間里,就發生了71次戰爭。氣候寒冷,農業歉收、戰爭頻發,國家分裂,社會動亂,這些條件均不利于人口的增長。據史料記載,三國末年,三國統治區內的漢族人口有1 700多萬,惠帝永康元年(300),西晉統治區人口數量達到高峰,約3 004萬,南北朝末期,南北方人口合計約4 130萬,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處在中國人口發展歷史的低谷之中[12]。這一時期,大量少數民族人口南遷,其中匈奴遷到內地約70萬[13]。西晉時期,關中地區的人口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此外,為了躲避戰亂,大量漢族人口南遷,西晉末年以來,先后遷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就有70多萬人。在四、五世紀之交,全國七分之一的人口由黃河中下游遷往江南[14]。
1.3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氣候比較溫暖,我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比今天要高0.2 ℃以上,尤其是在691~720年,氣溫比今天高0.5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突厥、回紇等游牧民族遁居塞外,北方邊疆地區相對安寧。此外,這一時期,氣候溫暖,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農業大發展,中原王朝出現了如“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繁盛局面,這些因素均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隋大業五年(609),人口達到高峰,隋朝統治區內人口約5 032萬。玄宗天寶末年,唐朝人口達到極盛,約7 695萬[12]。溫暖的氣候環境使得高緯度的北方邊疆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生產,隋唐時期,大批漢民遷至邊疆地區開墾農耕,河西走廊地區的綠洲農業得到大規模開發;寧夏北部引黃灌區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甘肅的某些地區,如寧縣、慶陽一帶甚至出現小麥豐收,“無處可賣”的現象[15]。
1.4唐后期至五代時期 唐朝中期以后,氣候開始變冷,并持續至五代時期,當時我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比今天要低0.5 ℃左右。寒冷的氣候又一次引發了人口的大遷移,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下。公元9世紀初,隴東至陜北一帶被吐蕃和黨項族所占據[1],寧夏固原至天水一線以西也被內遷吐蕃人占領,而在今山西應縣、河北陽原、蔚縣一帶成為內遷的吐谷渾、黨項、沙陀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地[16]。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人口為了躲避戰亂,大量南遷到閩粵湖川[17]。五代末年,北方人口約1 160萬,南方為1 728萬,南北合計約2 828萬[12]。這是繼魏晉南北朝冷期之后,中國再次進入人口發展歷史的低谷之中[12]。同時不難看出,中國人口發展的格局,發生了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就是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這是因為在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后期至五代時期,戰亂主要發生在北方,人口損失最嚴重的也是北方,大量人口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到南方,南遷的人口不僅為南方的開發提供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開發,此外,南方戰亂少,社會比較穩定,這些都為南方人口的增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1.5宋元時期 北宋至元中葉,氣候溫暖,這一時期我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比今天要高0.2 ℃左右,其中,1201~1290年,氣候更為溫暖,較今約高0.6 ℃。宋元時期,盡管宋金、宋元的多次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口耗損,但溫暖的氣候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北宋人口達到9 346萬,南宋人口最多時期為11 017萬,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南方人口均多于北方[12]。宋元時期,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大批農業人口向北遷移,發展農業生產。據何凡能等人研究,宋元暖期中,我國北方農業種植區可延伸至今寧夏同心以北、內蒙口溫腦兒一帶[18]。
1.6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氣候寒冷,當時我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比今天要低0.4 ℃上下,其中1861~1890年,氣候更為寒冷,冬半年平均氣溫較今約低0.7 ℃。明清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大的改進,此外,耐寒、耐旱農作物品種(如玉米、馬鈴薯等)的引進與推廣,提高了糧食總產量,這使得明清雖然處于寒冷時期,但農業生產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此外,明清時期,國家統一、強盛,社會相對安定,封建經濟的發展達到高峰,這些均有利于人口的增長。嘉靖末年,人口達到16 630萬。清朝人口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據《咸豐東華錄》記載,咸豐元年(1851年),我國人口約43 216萬[12]。明清時期,寒冷的氣候引發了人口的遷移,長城以北的農耕經濟難以為繼,在今內蒙古東南部設置的開平衛、全寧衛等衛所被迫遷到長城以內[19]。明朝末年,氣候的寒冷再加上連續的干旱,造成災荒不斷,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清軍南下入關,建立了清朝,大量滿族人口遷入內地[6]。明末和清初,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人口大批南遷,部分人口甚至遷往臺灣、云、貴地區[17]。
2氣候變化對人口的直接影響
我國歷史上不乏氣候寒冷導致人口凍死或引發人口遷移的事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蕭梁武帝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正在修筑淮水堰的軍民“死者十七八”[20]。1453年冬天,山東、河南、浙江、直隸淮、徐大雪數尺,淮東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凍死萬計”[21]。氣候變化有時也會引發人口的大規模遷移,如《資治通鑒》記述魏都南遷時說:“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洛陽”,南遷時,大批人口跟著遷往洛陽。
3氣候變化對人口的間接影響
3.1對農業的影響
3.1.1氣候變化對農業區邊界變化的影響。 農業嚴重依賴于氣候條件,根據各地氣候條件的差異,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農業區域。如我國南方地區,水分和熱量充足,雨熱同期,適合種植水稻,而我國北方地區水分和熱量條件都比較缺乏,適合種植小麥。已有研究表明,我國今天的各主要農業區域,大約形成于18世紀,在此之前則有多次變動[22]。一地的農業區域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根據倪根金的研究,對于中國而言,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地年平均溫度降低1度,就相當于把這個地區向高緯度推移了200~300 km[23]。張家誠指出,在年雨量增加100 mm時,我國東部農業區將會向西北方向擴展100 km左右;如果年雨量減少100 mm,則農業區又會向東南方向退縮100 km以上,在山西和河北西部則為500 km[24]。在我國華北地區,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尤為突出,這個地區大致處于北緯35°~40°之間,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也特別敏感。而在歷史時期,華北一直是我國的人口稠密地區,氣候的變化往往會對人口數量的增減和人口流動產生顯著的影響。氣候變冷變干,會導致部分原有農業區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使得大量耕地被迫放棄或棄農就牧,農業區范圍縮小,糧食總產量下降,大批人口的生存受到威脅;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氣候寒冷,北方農業大幅度向南退縮,牧業甚至擴張到華北平原。《晉書·束皙傳》中記載,“州司十郡,土狹人繁,三魏尤甚,而豬、牛、馬,牧布其境內[25]。氣候變暖變濕則會使農業區范圍擴大。如秦漢是一個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農業種植北界向北推進至河套以北地區,農業區范圍擴大,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有利于人口的增長。
3.1.2氣候變化對作物興廢與耕作制度的影響。 在我國,水稻在種植規模與耕作制度方面受氣候影響較大。北方地區,水源條件較為缺乏,歷史時期水稻的種植規模出現盈縮的變化;南方地區,隨著溫度條件變化,耕作制度也會隨著氣候的冷暖波動發生相應的變化。
(1)北方水稻種植的興廢。 秦漢時期,氣候溫暖,水稻在種植規模上比先秦時期有了較大的突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漢武帝在長安周圍狩獵時,《漢書 東方朔傳》中載有:“馳鶩禾稼稻粳之地。”可見,在北方地區,當時水稻種植已相當普遍[26]。魏晉南北朝時期,氣候寒冷,水稻種植區域縮小,日趨衰落。
(2)南方稻作制度的變遷。 雙季稻是指一年中種植和收獲兩季水稻的一種稻作制度。歷史時期,隨著氣候的冷暖波動,我國單季稻和雙季稻的種植地區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據張養才研究,歷史時期氣候冷暖的波動,可引起單季稻、雙季稻種植區域南北變動約兩個緯距[27]。隋唐暖期,南方地區出現了輪作復種的一年二熟制。《太平御覽》引《新唐書》曰:揚州有“櫓生稻二百五十頃,再熟稻一千八百頃,其粒與常稻無異。”說明揚州地區當時已種植雙季稻。
唐后期至五代時期,氣候轉冷,生長期縮短,除個別地方偶有“稻再熟”的記載外,南方大部分地區已無雙季稻種植。南宋時期,我國氣候再度轉暖,南方地區不僅廣泛普及了一年二熟制,而且還出現了輪作復種的一年三熟制[28]。
3.1.3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年平均溫度升高(降低) 1 ℃或降水量增加(減少) 100 mm,我國糧食單位產量將分別有10%的增產(減產)[24]。可見,氣候環境與農作物產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據何凡能等人對北方小麥單位產量的研究,除明清外,氣候寒冷時期,我國北方糧食單位產量呈下降趨勢,如魏晉冷期的單位產量比秦漢暖期下降了1.5%,南北朝冷期的單位產量在魏晉的基礎上又下降了13.3%;而氣候溫暖時期,糧食單位產量則呈上升趨勢,如兩漢暖期的單位產量比前一朝代提高了9.7%,隋唐暖期時的單位產量比北朝上升了10.3%,元朝單位產量比宋時則提高了近40% 。隨著氣候的冷暖波動,我國北方糧食單位產量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反映了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我國古代北方糧食產量的重要影響。明清冷期時我國北方糧食單位產量繼續繼續上升,這可能與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糧食新品種的引進有關。
根據鄭斯中[29]和王錚[30]等人的研究,在歷史時期,就中國而言,一般情況下,寒冷期與干旱期是一致的,而氣候溫暖期往往同時也是氣候濕潤期。這就導致氣候惡化期和適宜期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對人口產生更加顯著的影響。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般情況下在氣候溫暖時期,農業種植區域向北擴展,農作物生長期增長,熟制增加,糧食單位產量提高;氣候寒冷時期則恰恰相反,農業種植區域縮小,農作物生長期縮短,熟制減少,糧食單位產量下降。可以看出,暖期利于農業發展,可以生產更多的糧食,有利于人口的增長;冷期則相反。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社會,一年中糧食總產量哪怕只有10%以上的減少,就會引起大量人口的死亡[5]。
3.2氣候變化對戰爭的影響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中緯度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和生活資料來源,那里生態環境脆弱,氣溫和降水的變化會嚴重地影響到牧草的產量和質量,從而造成畜牧業比農業對氣候具有更大的依賴性。氣候變冷或變干對于北方少數民族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他們大肆南下掠奪糧食和土地,導致戰爭的爆發,同時,中原王朝也會受到寒冷氣候的沖擊,農業歉收,經濟凋敝,國力衰退,難以與北方游牧民族相抗衡。此時,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不堪重負,紛紛起義,中原封建王朝內憂外患,往往導致國家分裂,社會動亂,大量人口在戰爭中喪生。
魏晉南北朝冷期中,戰爭頻發,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傷亡。已有研究表明,公元156年全國人口約5 007萬,經過多年戰爭,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后,中國人口下降到140萬,公元221年人口只剩下90萬[30]。五代十國冷期中,公元907-959年間,軍閥混戰,政權更迭頻繁,年均戰爭次數達到了1404次。王俊荊等對氣候變化與我國古代戰爭史之間的關系研究后發現,絕大多數的戰爭都發生在冷期內;張典等人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歷史時期的戰爭與氣候變化之間聯系密切。戰爭會造成巨大的人口傷亡,同時為了躲避戰亂,多次出現人口的大規模南遷現象,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少數民族人口南遷,西晉時的關中地區戶口百萬,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13]。同時為了躲避戰亂,大量漢族人口也南遷,西晉末年以來,先后遷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就有70多萬人[14]。
3.3氣候變化對瘟疫流行的影響 歷史時期,霍亂、天花、鼠疫、 黑死病等是比較常見的瘟疫,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據《續漢書·五行志)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大疫,死人很多。大詩人曹植稱“家家有死人,室室聞哭聲,或一門略盡,或舉族皆亡”。此詞描述的便是遭大疫危害后的情形。仇立慧等人對我國古代黃河中游瘟疫的發生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研究發現,氣候溫暖時期,疫情共發生了39次,占27.9%;氣候寒冷時期,共發生了101次,占72.1%;明清時期,瘟疫發生了93次,占到了66.4%。她進一步指出,瘟疫的發生與氣候變化的關系非常明顯,氣候寒冷時期和旱澇災害多發時期瘟疫發生頻率較高[31]。
布羅代爾研究指出,在古代社會,人們居住相對隔絕,交往聯系不多,各地居民對不同的病原體各有其適應性和抵抗力。一旦相互接觸和感染,便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32]。歷史時期游牧民族的多次大規模南下帶來的瘟疫對內地人口的驟減產生了重大影響。據麥克內爾、費克光、曹樹基等人的研究,在元初、元明之際和明清之際3個時期,隨著游牧民族的南下,多種傳染病傳到內地,對中國人口的銳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典型的事例如1232年,蒙古軍隊攻下了金朝首都開封城,在之后的兩個多月中,蒙古人帶來的鼠疫在開封城內肆虐,開封居民死亡多達100萬以上。而游牧民族的南遷大多發生在氣候寒冷期,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國古代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瘟疫的產生,往往也是氣候變化的間接結果。
4結論
通過對秦漢以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古代人口的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歷史時期氣候冷暖波動給我國古代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遷移流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氣候溫暖時期往往是人口大發展時期,緯度較高的邊疆地區適合耕種,大批漢民遷至邊疆地區開展農業生產;氣候寒冷時期則一般是人口減少,少數民族南下,掠奪糧食和土地,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人口也大量南遷。氣候變化可直接對人口產生影響,如大量人口被凍死或被迫遷移,也可以通過導致農業減產、誘發戰爭、促進瘟疫的傳播等途徑間接地對人口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 ZHANG D D,BRECKE P,LEE H F,et al.Global climate change,war,and population decline in recent human history[J].PNAS,2007,104(49):19214-19219.
[2] 許靖華.太陽、氣候、饑荒與民族大遷移[J].中國科學(D輯),1998,28(4):366-384.
[3] 王會昌.2000年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遷與氣候變化[J].地理科學,1996,16(3):274-279.
[4] 葛全勝,王維強.人口壓力、氣候變化與太平天國[J].地理研究,1995,14(4):32-41.
[5] 李伯重.氣候變化與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幾次大起大落[J].人口研究,1999,23(1): 15-19.
[6] 王俊荊,葉瑋,朱麗東,等.氣候變遷與中國戰爭史之間的關系綜述[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8,31(1):91-96.
[7] YANG B, BRAEUNING A,JOHNSON K R,et al.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2,29(9):381-384.
[8] TAN M,LIU T S.Cyclic rapid warming on centennialcale revealed by a 2650year stalagmite record of warm season temperature[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3,30(20):16-17.
[9] 葛全勝,鄭景云,方修琦,等.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冬半年溫度變化[J].第四紀研究, 2002, 22(2):166-173.
[10] 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11]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關中竹林[J].農業考古,1983(2):40-42.
[12] 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13] 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14] 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15] 方修琦,葛全勝,鄭景云.環境演變對中華文明影響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古地理學報,2004,6(1): 85-94.
[16] 許靖華.太陽、氣候、饑荒與民族大遷移[J].中國科學(D輯), 1998,28(4):366-384.
[17] 方金琪.氣候變化對我國歷史時期人口遷移的影響[J].地理環境研究,1989,1(4):39-46.
[18] 何凡能,李柯,劉浩龍.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中國古代農業影響研究的若干進展[J].地理研究,2010,29(12):2289-2297.
[19] 滿志敏,葛全勝,張丕遠.氣候變化對歷史上農牧過渡帶影響的個例研究[J].地理研究, 2000,19(2):141-147.
[20]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1] 張丕遠.中國歷史氣候變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0] 王錚,黎華群,孔祥德,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影響的歷史借鑒[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6):706-713.
[21]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2] 王業鍵,黃翔琦,謝美娥.十八世紀中國推食作物的分布[C]//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23] 倪根金.試論氣侯變遷對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J].農業考古,1988(1):302-309.
[24] 張家誠.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初探[J].地理研究,1995,1(2):8-15.
[25]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26] 鄒逸麟.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水稻生產的地域分布和環境制約[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3):222-231.
[27] 張養才.歷史時期氣候變遷與我國稻作區演變關系的研究[J].科學通訊,1982(4):237-241.
[28] 郭文韜.中國古代的農作制和耕作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1-27.
[29] 鄭斯中,張福春,龔高法.我國東南地區近兩千年氣候濕潤狀況的變化[C]//中央氣象局研究所.氣候變遷和超長期預報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30] 于希賢.近四千年來中國地理環境幾次突發變異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5(2):51-55.
[31] 仇立慧,黃春長.黃河中游古代瘟疫與環境變化的關系及其對城市發展影響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4):37-41.
[32] 費爾南.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1卷(中譯本)[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