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



最近一兩年,伴隨著普選愿望的日趨強烈,香港的反大陸情緒也日趨高漲。值此關鍵時刻,6月11日,大陸中央政府發布了第一個關于香港問題的《白皮書》,只是這一舉動非但沒有緩和港人的反對情緒,反而將這種反對巨浪推向新的高峰。
香港民間先是在網絡上發起“政改投票”,參與人數超過80萬,繼而在7月1日舉行大游行,雖然后者被大陸一些媒體解讀為“游行嘉年華”,但行動本身的訴求和規模足以震撼陸港兩地的政治保守勢力。回歸17年,香港和大陸卻愈來愈貌合神離,兩地民眾更是在同胞情誼之外漸生敵對情緒。這種局面,沒有人愿意看到,但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曾經一度被視作解決國家統一創舉的“一國兩制”當真走不下去了?
殖民統治讓現代政治理念深入港人內心
眾所周知,回歸之前,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長達150余年,雖不能說今天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同殖民時代有直接關系,但要真正理解香港問題和港人訴求,歷史是繞不過去的。除去上世紀40年代日本侵略的那幾年,港英政府統治下的香港一直處在平穩發展之中,而即便二戰后全球范圍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掀起反殖民浪潮,港人同英國殖民政府依然是相安無事。
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意識形態對立和冷戰格局的影響,香港并沒有同實現主權獨立的祖國變得親近。反倒是,大陸特別是沿海地區很多民眾忍受不了政治運動和生活貧困,紛紛逃往香港避難,據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50年代的反右運動開始,再到后來的三年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大陸逃往香港的人數總共約達56萬人次。按學者丁學良的說法,這些逃往香港的大陸難民,為戰后香港經濟騰飛貢獻卓著。
正是因為有了相對于大陸階級斗爭不斷的比較優勢,港英政府成為次壞選擇,在香港,雖然也有過反殖民主義的言論和社會運動,但終究沒能形成反對浪潮。加之,作為統治者的英國畢竟是老牌的民主國家,雖然在統治香港這樣的殖民地時,他們并沒有多少給予港人真正民主的愿望,但在香港,他們基本上實行的還是現代治理方式,并且傳播和強化了自由民主等普世理念。故此,才有后來“港英治下,香港有自由有法治無民主”的說法。
也就是說,漫長的英式殖民統治,早已讓很多現代政治理念深入港人內心深處,甚至逐步演化成一種內生的價值觀。而對那些避難香港的歷代大陸移民而言,他們更是感受到香港自由的寶貴,同樣不愿這塊自由之港被大陸的黨化政治同化。可以說,從歸屬感角度,大部分港人對回歸祖國懷抱還是歡迎的,但是,一旦這種回歸以犧牲他們珍視的自由民主為代價時,他們就不再樂意了,而近年來大陸的治港政策和治港方式已經讓他們感受到了這種威脅。
不回溯歷史,就無法理解香港人的價值焦慮,無法理解他們今天因何變得這般政治化。如果說過去無法實現普選,阻力在殖民統治者,那既已回歸祖國,早已具備民主素養的香港人當然想早日實現民主。而在當初中英簽訂協議時,中方也是做過這方面的保證和承諾,要不香港高度自治就只能是一句高調的政治口號了。
不能以內政邏輯處理香港問題
遺憾的是,改革開放后的內地,經濟增長飛快,國力日趨強大,一種內政上的成就感和驕妄感也延伸到了對港治理上。作為執政者的中共政治精英,愈來愈堅信中國政治模式的優越性,而對具有競爭壓力的西式民主多持拒斥態度。在香港問題上,無法有效控制的普選民主自然也是不受歡迎的。
另一方面,執政黨這些年雖然在經濟建設上成就突出,但就治理方式和治理風格而言,還難免延續了不少革命時期的特征,近年日趨強化的維穩政治是為明證。于是,我們會看到,在治理香港的問題上,執政當局的管控邏輯同香港已然形成的法治邏輯多少會顯得格格不入,在香港民眾中更是遭到強有力的反對。
如果說在處理內政問題上,革命思維的延續多少還有點經驗主義的意思在里邊,那么到了香港問題上,仍舊照搬這一套的話,那最后的結局只能是失敗,而且這種失敗的后果遠比處理內政上的地區性失誤嚴重。而且,這種后果已經在香港顯現,“港獨”勢力的出現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
可惜,處理香港問題的政治精英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不僅忽視香港的獨特性,而且在缺乏處理香港“非典型”問題經驗的基礎上,變得愈來愈不耐煩甚至有點得寸進尺。如果說在香港回歸早期,大陸治理香港還多致力于以磨合心態維持現狀,那么到了近些年,隨著港人民主訴求的日益強烈,大陸政府開始采取“進攻”態勢了。
他們先是在2012年弄了一套《香港國民教育讀本》,被很多港人視作“洗腦教科書”,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應當說,“一國兩制”本來旨在去意識形態爭論,但教育讀本的強推顯然加劇了意識形態的對立。此事一出,不少港人,甚至是一些粉絲眾多的香港明星紛紛站出來“反洗腦”,價值觀的裂縫自此打開。
逮今年,如前所述,國新辦發布《白皮書》,以單一大陸立場解釋“普選”等敏感議題,香港人終于再也忍受不了了。因為他們同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一樣,對現代民主政制充滿渴盼,并且自認早已做好準備,《白皮書》卻宣告“公民提名”特首候選人違法,期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普選,眼看著要化為泡沫,焉能不令港人傷心?!
回應民意 讓港人真正自治
面對香港人的焦慮和日趨增加的反對,大陸執政者是時候反思自身的治港邏輯和方式了。不要忘了,在今年《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之后,香港的年輕人打出了“THEY CANT KILL US ALL”(他們不能把我們都殺光)的橫幅,這一代香港年輕人的民主訴求和反抗強權的血性,遠遠強過他們的父母一輩。
再有,是時候告別“冷戰思維”了,一些人宣稱香港的民主游行不過是“敵對勢力策劃和操縱的”的說辭還是少在公共場合表達了,因為這么說,除了讓香港人覺得可笑和刺耳之外,沒有任何正面意義。而動不動就把駐港解放軍搬出來企圖震懾香港的異見者就更不可取了,武力是阻止不了港人內心對自由民主的向往的。
盡管從程序上來講,《基本法》由全國人大制定,中央政府有決定香港民主進程的權力,但如若從香港人內心里真正擁護祖國和中央政府這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話,香港的自治和普選終究是香港人自己的事情,回應民意訴求,因勢利導,才是智者之選。
香港畢竟同內陸地區不同,在解決了主體性認同問題后,走上民主的自治之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有人說,香港曾經是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學習范本,那么,作為執政者而言,又何妨不讓這個有著諸多優勢的地區做更多政治方面的嘗試呢?這樣做才是真正兌現“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