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 K. Chang



2014年3月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引發的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風波之劇烈,連南中國海諸島導致的爭議也無法相比。機上乘客多數為中國人,加之馬來西亞政府對搜救工作的糟糕處理,引發了中國公眾的憤怒。許多人呼吁對馬來西亞商品和旅游業進行抵制。中國當局公開批評了吉隆坡,他們甚至允許受害者家屬在馬來西亞駐華使館外進行抗議。
在事發兩個月之后,當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訪問北京、紀念中馬建交四十周年時,兩國關系的緊張氣氛依然沒有消散。對于拉扎克不拜訪失聯客機乘客家屬的決定,中國的社交媒體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中國官員盡管在拉扎克訪華期間公開贊揚了中馬之間的“友誼”和“伙伴關系”,也認為仍有必要繼續在此事上向馬來西亞施加壓力。
考慮到兩國之間在過去數十年間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如今兩國的摩擦就更加引人注目了。總體上看,在東南亞諸國中,馬來西亞是對華態度較為友善的國家。馬來西亞之所以愿意保持較好的對華關系,原因部分在于,盡管自己與西方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馬來西亞仍希望與西方保持一定的距離。事實上,包括前總理馬哈蒂爾在內的部分馬來西亞領導人似乎都樂意談論“東方價值觀”與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價值觀之間的差異。在他們看來,所謂“東方價值觀”正是中國和馬來西亞所共享的;從更加實用的角度看,他們也希望從中國的經濟崛起中獲益,從而鞏固自身在國內的政治地位。
攘內必先安外
保持戰略選擇的開放性一直是馬來西亞對外政策的一大標志。歷史上,馬來西亞領導人對于一切外部勢力都心存忌憚。考慮到這個國家被殖民的過往,以及在冷戰沖突最為高峰時期遭到安全擔保者英國拋棄的歷史,這樣的態度并不會讓人感到吃驚。自此之后,馬來西亞一直主張將東南亞建設成“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區”,東盟的成立就是為了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為此,馬來西亞甚至在河內戰勝南越之后就建議東盟其他國家與越南進行接觸,因為只有東南亞國家互相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該地區才能實現穩定。
但在冷戰結束之后,馬來西亞開始倒向中國。他們有充足的理由這么做。首先是經濟因素,蓄勢待發的中國吸引了馬來西亞的注意。自此之后,中國就成為了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間的年度雙邊貿易額達到了6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馬來西亞亟需幫助之時,西方為財政援助附加了苛刻的條件,這種拋棄馬來西亞的行為也促使它更加靠近中國。最后,即使是在許多東南亞鄰國都警惕著中國在南中國海行為的當下,馬來西亞仍不愿意與中國發生齟齬。(人們倒也可以認為在這場爭端中馬來西亞扮演的是搭便車者的角色:從鄰國對中國的挑戰中獲益,并且不必為此承擔任何風險。)
然而,馬來西亞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對中國三緘其口的背后,還有著比外交戰略更為深刻的原因。馬來西亞是一個在種族上分化嚴重的國家,其中馬來人居于多數地位,華人則是最重要的少數族裔。這一種族分化成為了馬來西亞歷史上大量沖突的根源。1950年代的“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在中國大陸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感染下,相當大一部分馬來亞華人拿起了武器,反抗吉隆坡的統治。1969年爆發的暴力種族沖突令兩個族群間的敵對情緒再度達到了頂點。即使在今天,馬來西亞社會中的種族沖突依舊暗潮洶涌,普遍傾向于馬來人而非華人的各項政策使得這一狀況變本加厲。考慮到國內種族沖突的可能性,保持良好的對華關系就成為了馬來西亞政府的自然選擇。
友誼依舊
盡管MH370失聯事件令中馬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但馬來西亞依舊試圖維持與中國的友好關系。在拉扎克訪問北京后發表的聯合公報中,馬來西亞同意與中國一道“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并歡迎中國和東盟領導人提出建議,這其中就包括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對此,北京也投桃報李,贊同并尊重馬來西亞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并表示將“確保以共識為基礎的南中國海行為規范取得進展”。
歸根結底,對于中國而言馬來西亞在政治上一直是能派上用武之地的伙伴。作為東盟的創始國之一,馬來西亞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粘合作用,并在該組織內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馬來西亞自然地成為了中國最近在東南亞發動的魅力攻勢的主要目標。
在2013年的APEC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和東南亞迎來了雙邊關系新的“鉆石十年”,他列舉了許多中國可以與東南亞展開合作的領域,而在提及中國有興趣參與建造連通吉隆坡與新加坡的高速鐵路的計劃時,更是特別點出了馬來西亞的名字。
即使在搜尋MH370航班的混亂局面中,中國也控制了該事件對中馬關系的不利影響。盡管國內民眾對飛機失聯一事深感憤怒,北京的官方回應仍然是十分克制的,僅限于將兩只大熊貓轉交給馬來西亞動物園的時間延后。而當南中國海爭議水域的中國鉆井平臺引發中國和越南之間的爭執時,中國贊揚了馬來西亞默不作聲的態度,稱其為“非常穩定的政策”。
從平衡到再平衡
數十年以來,馬來西亞一直將卷入大國沖突視為對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脅。它一直敦促鄰邦團結起來,而不是依賴于外部勢力。從馬來西亞的立場來看,制衡各個外部強國在本地區的行動要比由各大國自己在本地區達成平衡有利得多。然而,隨著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侵略性與日俱增,馬來西亞也開始重新估算形勢,審視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不沖突政策。
直到目前,馬來西亞都未將捍衛自己的主權聲明列為當務之急。在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實力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穩步增長的同時,馬來西亞的武裝力量所關注的重點卻不在于此。吉隆坡將保衛本國位于南中國海的島嶼視為一項治安任務,而非軍事任務。不過隨著形勢的改變,它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一點。2007年,馬來西亞修建了新的海軍基地;2010年8月,馬來西亞海軍在南中國海進行了首次演習,并且不尋常地發射了一枚巡航導彈,以宣示自己的海軍實力。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里,馬來西亞越來越多地提議在東盟內部建立更加緊密的國防聯系,并加強軍事訓練方面的合作。
此后在2013年3月,四艘中國戰艦在馬來西亞聲稱擁有主權的水域進行了演習,對此,吉隆坡罕見地提出了正式抗議。數月之后,馬來西亞宣布將建立海軍陸戰隊,并在爭議水域附近建造一座海軍基地。但中國不為所動,于2014年2月再度派出三艘戰艦前往同一片水域演習,這引發了馬來西亞的激烈反應。馬來西亞政府的一位外交政策顧問表示:“這種行為是在喚醒我們。多年來我們都信賴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特殊關系,但這一事件反復向我們證明了,當涉及中國的主權和國家利益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隨后,馬來西亞開始與菲律賓和越南就南中國海爭議展開對話。雖然迄今為止這些對話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但這些對話的發生就足以引發觀察者的重視了。同樣值得重視的還有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4年4月訪問馬來西亞時獲得的熱烈歡迎。在這次訪問期間,奧巴馬和拉扎克簽署了協定,將美國與馬來西亞的關系提升到了“全面戰略伙伴級”,這與中馬外交關系處于同一級別。
變革年代
馬來西亞社會正在經歷著變革,舊的禁忌逐漸被打破,由此,出于國內穩定考慮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也不是那么必要了。實際上,馬來西亞政客對敏感問題的態度變得越來越開放。在2013年的馬來西亞大選中,拉扎克及其領導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在鄉村腹地制定了“負面的、分化種族”的競選策略,這激發了馬來語媒體的反華浪潮。但與此同時,為了回應反對黨施加的壓力,他也開始取消各種偏向于馬來人的政策,這些政策長期以來令馬來華人感到憤恨不已,并視之為該國腐敗和裙帶盛行的根源。
越來越經常在公眾話語中出現的除了種族關系之外,還有南沙群島問題。2013年9月,拉扎克曾用罕見的直白口吻表示,富于侵略性的中國向該地區傳達了有關自身意圖的含混信號。不過即使如此,在還有經濟利益有待收割的情況下,馬來西亞政治精英尚未準備徹底放棄傳統的對華政策。
然而,馬來西亞的經濟走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放緩,同時,日本經濟似乎終于將有所復蘇。此外,日本有在東南亞進行貿易和投資的強烈意愿。由于在中國面對的勞動成本和敵意都不斷上升,日本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東南亞。2013年日本在馬來西亞的直接投資增長了一倍,這一勢頭有望繼續下去。在中日關系日趨緊張之時,東京更加擔心東南亞與中國過于接近。因此,日本也加強了與該地區的外交聯系。
與傳統的親華政策不同,如今的馬來西亞可謂正在對中國和日本兩面下注。自《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已經過去了十二年。在這十二年間,解決爭議方面的進展甚微。許多國家開始相信中國只是將談判當作一種拖延策略。目前馬來西亞依然將與外部大國保持距離作為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并且愿意繼續深化與中國的經濟關系,但這些外交政策背后的動機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局勢變化的速度如何、中國是否愿意在南海問題上轉向更具包容性的立場,將最終決定馬來西亞是否會重新調整與外部大國的外交關系,并達成制約中國的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