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長虹、海信、創維、TCL、康佳……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國產電視品牌。十幾個頻道,動輒沒信號,屏幕不大畫質也一般,想想卻總是親切的回憶。
但如今,看電視的年輕人少了,市場上的競爭者卻多了,國產電視不能靠著回憶過活,總要不斷嘗試新路。
銷量萎縮,競爭日盛
2014年,彩電市場呈現整體需求飽和、銷量下滑的趨勢。中國電子商會發布的《2014上半年中國平板電視消費需求狀況及下半年市場趨勢預測報告》顯示,2014上半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收緊,估算銷售規模只有2000多萬臺,比2013年同期下降15.3%。大部分彩電制造企業沒有完成銷量預期,出現虧損現象。
近日,創維集團CEO楊東文也表示,今年國內彩電市場總銷量可能低于去年。他的這一判斷主要來自家電咨詢機構奧維咨詢(AVC)。據奧維咨詢品牌總監蘇亮透露,從各廠商反饋的數據倒推,今年彩電銷量預計為4580萬臺,低于去年的4779萬臺,這是30年來該數據首次出現下滑。
“導致現階段彩電市場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包括市場產量趨于飽和,后政策時代的透支效應,外銷出貨提升,低成本的電商渠道以及電視智能化帶來的經營收入模式的改變等因素。未來一段時期內,這種下滑趨勢或將持續。”
不僅是盤子本身縮小,還有更多的競爭者想要分一杯羹。
去年,國產電視品牌占據了彩電總銷量的六成江山,海信、創維、TCL、長虹、康佳分列前五把交椅。然而緊隨其后的便是三星、夏普、索尼三家外資品牌。尤其是三星,其LCD電視、LED電視、PDP電視的市場份額均處于全球首位,在歐洲、北美、拉美市場中的占有率也是排名第一,豈有放過中國這片肥肉的道理?
除了占據硬件優勢的國際競爭者,也有不少擅長營銷的新人加入戰團。過去一年,互聯網跨界者的參與無疑讓傳統廠商的日子更不好過。“互聯網企業并沒有顛覆什么,只是把價值體系顛覆掉了。”優朋普樂董事長邵以丁表示,區區貨量,彩電企業看不上眼,但是他們把彩電企業的利潤空間摧毀掉了。
的確,數據顯示,自2013年年初樂視盒子C1開售以來,當年樂視超級電視銷量30萬臺左右,TCL&愛奇藝電視銷量10萬臺,小米電視銷量1.8萬臺。互聯網企業聲勢浩大,所占市場份額卻不足1%。但畢竟2013年只是它們的起步之年,或許真正的戰斗會在2014年開始。
雖然由于政策原因,互聯網電視的擴張勢頭或會暫緩,但這一商業模式在全球市場上的“錢景”依然鼓舞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有消息稱,蘇寧將聯合PPTV推智能電視,預計下半年會有家庭互聯網的相關產品發布。
延續傳統優勢?
在此背景下,國產電視品牌應該怎么走下去?
長虹多媒體中國營銷公司總經理白志強呼吁,彩電行業在國內市場必須走升級換代這條道路,并同時加大力度拓展國際市場。“否則,國內彩電廠家在國內的冬天不知道有多長時間。”傳統彩電企業正企圖依靠4K等高端產品以及智能電視生態的塑造,尋找新的利潤空間和商業模式。
2014年,彩電業迎來了4K電視的加速普及,在上半年整體市場呈現銷售量和銷售額雙雙下滑的情況下,4K電視增勢強勁。粗略估算,2014上半年4K超高清銷量達到300萬臺。特別是今年巴西世界杯實現4K傳輸方式直播,更令相關電視產品成為消費市場關注的焦點。
然而想達到真正意義上的4K效果,還需要相應片源拍攝及采編、信號傳輸的全產業鏈配合。陸刃波指出,現階段我國還沒有4K電視頻道,碟片的清晰度大部分也只能達到全高清水平,加上網絡帶寬的制約,使得產業鏈上游的技術突破成為4K電視深入普及的關鍵。
國產彩電巨頭與平臺聯合,整合海量免費內容及應用資源,滿足的是用戶對內容的核心需求。與此同時,基于專業彩電制造經驗和數十年的經營積累,在產品品質保障、渠道立體覆蓋、物流售后的及時專業等方面有著更明顯的優勢。在硬軟融合,快速補足內容板塊后,彩電巨頭們綜合服務力的優勢就越發凸顯出來。
“永遠不要忽略已經擁有的,彩電企業每年都可以和幾百萬個家庭直接接觸,一旦連上云端,就是‘電視臺。”邵以丁認為,彩電企業無須做太多本來不擅長的,只要堅守“高清”與“流暢”的優勢,然后拿出最好的商業模式。而寬帶資本投資合伙人、歡網科技CEO吳盛剛則認為,在向互聯網轉型過程中,彩電企業的普遍認知誤區在于,忽視運營才是關鍵,企業骨子里仍然是硬件導向,認知的誤區使得絕大多數廠商浪費了時間窗口。
從2013年4K電視一枝獨秀,到如今廠商都有布局的曲面電視,再到至今飽受爭議的OLED電視,以及近期不少廠商開始押寶的激光電視,彩電市場呈現出多種顯示技術并存、產品品類多元化發展的態勢。陸刃波表示,目前,各類新型顯示技術的發展都處于探索期,哪種顯示技術將引領彩電終端產品徹底更新換代還有待觀望。
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端屏顯技術領域永遠是重要的市場突破口,未來國內面板廠商還需在此領域搶占更多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