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語言是人類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的世界時與生活在此語言社會中的人們的觀念體系有著剪不斷的復雜關系。外語教學都應該以中國文化為基礎,透過它捕捉世界,探求人類心靈世界構造并聯系傳統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構建新的以中國文化為根基的世界認知文化,并在研究語言的同時,通過語言實現21世紀人類新的心靈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本文將主要探討提升高校日語教學效果的策略。
【關鍵詞】日語教學;效果;文化
隨著現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一體化的日趨加強,市場對法學生,特別是外語專業的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他們有著比其他非外語專業學生更強的外語聽說讀寫譯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在禮儀、文化等方面具有國際水平[1]。基于這樣的要求,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也有了新的改變。不難看出,通過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外語教學上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1高校日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從新時代對高素質外語人才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看,高校的日語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學具有很濃的應試性和短視性,沒有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到相應的高度去實施。結果,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被動盲從;教師疲于應付,教學缺乏創造性,很少注重實際運用能力。可以說相當數量的學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而出現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現象,同時也培養了眾多的日語交際“聾啞”學生,學生很難適應新時代國內外交流與交際的需要[2]。我們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談教育,就教學論教學的思維模式,把日語教學改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審視以往教學中的得與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徑,應時而動,才能對改革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改革也將具有持久的動力,日語教學也才能夠真正實現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2大學日語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定位和方法存在偏差
日語教學的口的在于學生能在真實的日語環境中,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處理。然而,眼下不少教師對日語教學的定位比較狹隘,過分強調對教材知識的講解,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盲目地把考試作為教學的最終口標。采取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片而地要求學生對單詞、課文進行死記硬背等,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致使不少學生抱著提高日語等級和應付考試的口的來學習日語,缺乏主動學習日語的動力[3]。
2.2教學內容陳舊,教學體系不夠健全
現在的大學日語教學基本上是承前教學,教材單一,更新速度慢,主次不夠明確,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日語學習之前就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日語知識,而大學課本又覆蓋了這部分內容,而重要的知識點卻沒有被凸顯出來,重復教育的現象較為嚴重。另外,少數高校為了擴大招生,盲目地細分專業,使得原本完整的日語教學系統被打破,不同的日語專業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復內容,致使一些重要專業課程的課時安排不足,學生的專業基礎變得薄弱,而語言能力又沒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嚴重地阻礙了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實際應變能力的發展。
2.3教師對學生的日語實踐不夠重視
語言源自于實踐,因此,對日語的學習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日語教學的理論必須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才能知道是否正確。當前的日語教學恰恰忽略了語言實踐的重要性,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往往采用一對多的填鴨式教學,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較少,而學生又缺乏主動實踐的意識,導致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和實際應變能力不足,到了實際崗位后,根本不能適應和滿足市場與企業的需要。
3提升高校日語教學效果的途徑
3.1轉變教學觀念,建構新型的教學方法
多年來,日語教學一直遵循“以語言知識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語言知識教學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在課堂教學中語言知識的講解幾乎占去了所有的時間,“填鴨式”、“注入式”的語言知識教學成為其主要特征;而學生接觸中日文化知識的機會則很少,學生缺乏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與提高。以培養學生中日文化素養為核心,是指將中日文化知識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實際的文化需求,營造和諧的文化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文化交際活動,使其課堂語言訓練和文化交流最大化,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日語學習自信心和日語交際應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4]。
3.2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實用性和時代性
更新教學內容應以下列幾點為取向:(1)中日文化知識的教學內容能夠滿足時代變化的要求和學生自身的要求;(2)不僅要注意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播,而且要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日本文化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3)教學內容要多元化,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4)能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相適應,便于現代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5)教學內容必須具備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中日文化知識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3采取與企業聯合辦學的辦法
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學校有必要與企業加強合作,定期邀請日企中一些經驗豐富的專家來校講學,把他們先進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覺得日語學習具有實踐性,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另外,學校還可以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并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派送成績優異的學生前往日企學習。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學習日語,還能進一步了解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日企文化。學校可以將培養創新人才和日企的最新技術優勢結合起來,使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從事工作的職業素養,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更好地適應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結論
總之,高校日語教學,應配合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授,徹底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消極學習語言知識的局面,豐富教學內容,利用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日語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倡導體驗與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和使用日語,切實掌握語言技能。這便是高校日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姜洋.試論高校日語教學模式的創新[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02:177-179.
[2]伏泉.論我國高校日語專業教育的特點和職能[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01:67-74.
[3]岳琳.關于提高高校日語教學方法的有益探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183-184.
[4]許曉旭.試析高校日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途徑[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