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當地時間3月18日,加拿大最后一批駐阿富汗部隊全部撤離回國,結束歷時12年,也是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作戰任務。加拿大總理、總督等人親自到渥太華機場迎接最后84名回國軍人。
盡管總理和總督對加拿大軍人完成使命提出表揚,卻沒有人能高興得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參戰帶給他們個人和這個國家更多的是痛苦和負擔。
據統計,自2002年加拿大響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號召出兵阿富汗以來,先后向前方派出4萬多軍人。結果,有158名軍人陣亡,一名記者、一位加拿大外交官和兩名平民承包商被打死,另有2000人受傷,軍事行動支出超過140億加元。
痛定思痛,加拿大人在反思: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次出兵行動?
加拿大每次為赴阿富汗軍隊招兵,都使出各種招數。筆者記得,2011年的農歷春節,在北美華裔比例最高的城市——卑詩省列治文市著名的華人商場時代坊,出現了加拿大軍隊招兵的宣傳攤位,為吸引華裔兵源,招兵海報上出現了關羽、岳飛等華人英雄的形象,并使用了“精忠報國”等宣傳詞,電子大屏幕上則滾動播放軍隊在阿富汗的“英勇事跡”。即使這樣,人們也反應冷淡,因為他們不理解:參戰阿富汗和“精忠報國”有什么關系?這場戰爭對加拿大有何利益可言?
近年來,加拿大人對參戰阿富汗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厭倦情緒。質疑者指出,加拿大政府多年來努力用“幫助阿富汗人重建家園”、“保護民主價值觀”、“支持國際反恐”等說辭讓公眾相信,參戰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但12年過去了,阿富汗依然處在戰火不斷、經濟困難、民不聊生的困境里。加拿大人越來越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兵”,誰又是“賊”?
加拿大自正式形成國家以來,本土一直兵革不興,但作為英聯邦成員和北約成員,加拿大卻積極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等諸多國際戰事,雖付出了沉重代價,卻也打出了加軍“勇猛善戰”的威名。在加拿大,軍人的名譽、地位向來很崇高,許多加拿大人都相信,正是加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勇表現,才讓僻處美洲大陸北部的這個人口稀少的國家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尊重和重視。
然而,阿富汗戰爭卻讓加拿大人感到迷茫了:他們既沒有看出阿富汗人對加軍參戰的歡迎,也未看出政府所強調的參戰“深遠意義”,相反,他們看到的是徒勞無功和無謂的犧牲——并非僅僅戰死者才是受害者,從阿富汗戰場回來的官兵,很多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
為支援阿富汗戰事,加拿大不得不抽出寶貴軍費,購置諸如C—17遠程運輸機之類軍備。而加拿大自己的防務裝備卻越來越捉襟見肘。加拿大最重要的戰略利益在北極,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挪威、俄羅斯、丹麥以及美國。軍費緊張導致加拿大在北極的重要裝備——破冰巡邏船幾十年得不到更新,哈珀政府上臺后曾承諾添造12艘破冰巡邏船,但好幾年過去了,列入建造計劃的只有4艘,下水的更只有1艘。許多批評家認為,如果不是在阿富汗白白浪費財力,就不會有如此的窘境。
如今,加拿大人普遍將阿富汗戰爭說成“美國人的戰爭”。而圍繞北極航道和北極海域主權,加拿大和美國是有利益紛爭的,兩國經常撕破臉皮爭吵。不少加拿大人和戰略學家認為,勞師糜餉參加美國主導的阿富汗戰爭,妨礙了加拿大在北極利益上的話語權,相比兩國在北極圈內的行動力,加拿大的差距越來越大。
哈珀政府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些,自2010年以來,多次申明將提前結束加軍在阿富汗的使命,盡管北約指揮官和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等軟硬兼施,但加拿大撤軍的意愿還是越來越堅定。另一方面,作為英聯邦的成員,加拿大一向唯英國馬首是瞻,看到英軍也在計劃撤軍,加拿大軍隊更加快了“回家”的速度——甚至,一向最好面子的加拿大人,都來不及去理會塔利班“我們打敗了加拿大軍隊”的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