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西蒙
【摘要】作為一個特色教學項目,中泰實驗班(后文簡稱中泰班)自2011年10月成立以來一直是梧州學院經濟系的重點,而作為該班的班主任,本人認為在管理過程中,令人最頭疼的無非是日常的生活管理以及教學過程管理。如何妥善的處理好這類問題是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難題,同時,亦對今后在相類似的班級的問題中積累經驗,有助于更好,更快,更準確地解決問題。
【關鍵詞】中泰班;跨文化交際問題;教學管理與生活管理
一、中泰班成立的背景。
第一個中泰實驗班成立于2011年10月,由當時的經濟系所建立,行政班別為11國際經濟與貿易4班,又稱中泰班。當時建立實驗班的目的是為了讓一批素質較高的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進行交流,以提升雙方溝通能力與外語運用能力為基礎,進而提升雙方國際貿易能力。為此,從一開始構建之時,我系從新生里挑出一批語言能力以及交流能力都較優秀的學生作為中泰班的中方基礎,然后與泰國學生進行交流合并,成為一個新的班級。
在此前提下,中泰班成立已擁有了一定的學生基礎。并擁有一定比重的教學資源偏向。
二、中泰班組建之初所面臨的問題
中泰班成立之初,由于其本身成員的復雜,以及溝通交流存在障礙,特別在日常與學習中存在大量的溝通方面問題。而且,由于整個班級的組建是由多國學生構成的,包括泰國,老撾,以及中國學生。所以,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類問題。
1、溝通問題
由于班級成員組成的復雜,所用語言也相當混雜,特別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上,同學們都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這對中外雙方學生都是一個挑戰。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日常的活動中,中方學生意愿上偏向與自己本國同學進行溝通交流而外方學生愿意與自己本國的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出現一種自己本國之間扎堆的情況,導致了教學工作開展相當困難。而且,由于這種現象的出現,令學生自身對在中國學習產生懷疑,而且,泰國學生與中國學生在自身交流中存在盲點,而且該盲點嚴重影響其本身的對現存問題的思考能力,認為該問題并不存在。
2、學習問題
作為學生,學習是主要任務,而中泰班的構成,在學習上卻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泰國同學在中文的理解上存在問題。雖然每位泰國同學來華之前都進行過中文培訓,但是,由于中文學習的難度較大,而且每個人語言天分的高低都會使在學習中文時產生偏差,而且,當泰國學生上課時,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大,從而會產生巨大的困難。并造成學生開始自卑以及放爛不肯學習的心態。并開始不遵守紀律,考試途中作弊等現象開始出現。
3、日常管理問題
隨著泰國學生的加入,中方學生也因為語言不通,交流不夠等問題產生抵觸情緒,認為自己是白老鼠,從而和其他班的同學產生更親近的想法。并多次有學生遞交轉班申請書,要求退回原來班級。而且,留在本班的學生中存在很多疑慮,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被實驗對象,而不是一個學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的指令基本上是不能順利實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利用班會進行宣傳,并且多次出現班主任說過某問題,但后來還是觸犯某問題的局面。萬幸并無出現重大問題以及違反校規的問題。
三、中泰班問題解決方法
作為中泰班的班主任,解決上述三大問題是我工作的重點,并且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總結經驗方能為接下來的幾屆中泰班班主任帶來幫助。
1、溝通問題的解決
在解決溝通問題之前,我上網找到了一份關于中泰兩國人民在文化因素中的六項問題的對比圖(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這六項元素分別是權力距離(powerdistance),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男性主義(masculinity),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avoidance),實用主義(pragmatism)以及享受主義(indulgence)。圖中的數字越高,表示該國人民對這項元素越看重。所以,我們可以從上圖中看出,中泰雙方在個人主義的數據是一樣的,換言之,個人主義這塊,就是我可以入手融合兩國同學的主要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說,既然個人主義數值偏低,那么,對中泰兩國的同學來說,他們都是著重于團隊主義的。那么,在這個情況下,著重培養全班的整體意識,就是一個增加中泰雙方同學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組織了數次班級活動,例如結成“二帶一”幫扶小組,即兩位中方同學與一位泰方同學以自由自愿的方式結成幫扶小組。
這些活動,在傳統的班級看來,或許只是日常的一些基本動作,但是,在中泰班這個特殊的群體中,這些活動拉近了兩國同學本來不肯溝通所形成的鴻溝。在“二幫一”小組形成之后,中泰班的泰國同學取得了80%以上中文通過4級的成績,與此同時,中方學生則出現了超過40%的人能簡單進行泰語交流以及3人在泰國東方大學擔任助教的優異表現。
在此,溝通問題不再成為中泰班的問題,而“二幫一”小組亦為解決下一個學習問題帶來幫助。
2、學習問題的解決
在組成“二幫一”小組后,泰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兩位中國同學所帶起,在小組中,中方同學將所學到的東西再重新的,利用泰國同學能理解的語言進行講解,引領泰國同學學習。
原來認為只能提高溝通度的“二幫一”小組,結果,除了解決了溝通問題外,還帶來了解決學習問題的好處。
根據梧州學院經管學院2011年的記錄,中泰班2011年的平均績點是2.4,而到2014年的績點已經到達了3.5,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3、日常管理問題
當學生收到益處之后,日常管理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原因有三:
一,學生相信這個班級會有前途,而且當學生融為一個整體之后,學生的歸屬感以及整體感得到了提升,自然會遵從班主任的指令行事。
二,前文提及,中泰班的建立是將原經濟系的所有資源對其進行傾斜,那么,在班級學生擁有歸屬感的那一刻,資源配備又能跟上,那么,學生自身的感覺就與之前沒有凝聚力時相比增強很多。
三,學生也是人,當看到系領導和班主任對自身的重視后,自然就會轉入正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甚至出現泰國學生在中國學生家庭里過年等一系列喜聞樂見的事情發生。據統計,現中泰班有4名泰國學生能熟練掌握中文的日常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有一人可以拿毛筆寫春聯。
總結
作為一個沒有先例的實驗班班主任,中泰班使我我感覺我身上的壓力很大的同時,亦使我認識到這是一個跨文化教育改革的勇于嘗試的例子。該班級籌建之初,系領導明言是要一位有外國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中泰班的指導以避免跨文化教育時產生不必要的問題,所幸我并未辱命。本人相信,以上所提及的問題僅是跨文化教育班級這類新型教育的所遇到的冰山一隅。本人希望本文能為后來者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