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曦
【摘要】中國推出孔子學院這一文化品牌已經經歷了十個春秋,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孔子學院并非是世界上語言推廣傳播的先行者,比較而言,孔子學院的開辦宗旨與其他國家的語言推廣機構,如歌德學院等并無不同,然而不論是具體章程設定還是管理運營理念,孔子學院在實際創建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貫徹原有的開辦宗旨,自身定位有所偏差。如何調整偏差,做好定位,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孔子學院;文化推廣;定位
中國推出孔子學院這一文化品牌已經經歷了十個春秋,目前全球已建立440多所孔子學院和640多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迅猛的發展勢頭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其對漢語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帶動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孔子學院并非是世界上語言推廣傳播的先行者,法語聯盟、歌德學院、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機構都先于孔子學院走向世界,并已有很長的開辦歷史。比較而言,孔子學院的開辦宗旨與其他國家的語言推廣機構并無不同,即對本國語言進行推廣,對本國文化進行傳播。然而不論是具體章程設定還是管理運營理念,孔子學院在實際創建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貫徹原有的開辦宗旨,自身定位有所偏差。如何調整偏差,做好定位,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重要問題。
一、中德語言推廣機構的發展比較
以德國的歌德學院為例,其建立于1951年,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范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主要工作是促進國外的德語語言教學并從事國際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過介紹有關德國文化,社會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德國。歌德學院目前已遍布78個國家和地區,共有分支機構144個。50多年以來,歌德學院、歌德語言中心、歌德考試認證中心、歌德信息中心(圖書館)組成了交錯密布的德國文化傳播網絡,在全球從事著以對外文化及教育交流為中心的文化推廣工作。德國歌德學院與德意志聯邦政府的關系十分密切,早在1969年,學院與政府就簽署了一份關于歌德學院法律地位的協議,并于1976年補充了相關的框架協定。協議的核心約定就是:歌德學院在法律上保持自治,但在戰略上要與聯邦政府的文化外交政策保持一致。歌德學院在法律名義上是一家注冊協會,其協會主席團為最高權力部門,但主席團任命董事會必須得到外交部的批準。此外,除了德國境內分院采取自負盈虧的方式之外,歌德學院的所有境外分院的主要資金也完全來自德國外交部。雖然德國外交部為其提供文化傳播的政策框架,但具體的工作內容還是由各個分支機構自行主張,國外文化推廣方面的工作都是由歌德學院獨立開展的,而所在國的大使館只提供輔助性的行政支持。
首先,不難看出,歌德學院的開辦宗旨與孔子學院如出一轍,但在發展定位、分支機構設置及組織架構上有很大不同。首先,從歌德學院 “從事國際文化合作”、“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德國” 的工作目標可以看出,歌德學院明確將自己定位為“文化傳播機構”,而孔子學院在開辦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將力量放在了漢語的教學推廣上,將孔子學院定義為“語言教學機構”,在重語言培訓還是重文化交流的工作重心選擇上傾向了前者,意在通過語言培訓覆蓋的不斷擴大帶動中國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與推廣。其次,歌德學院在全球范圍內還設有歌德語言中心、歌德考試認證中心、歌德信息中心(圖書館)等功能不同、職能細化的教育機構,從而形成了專注于德國藝術、社會、知識傳播與交流總體部署的歌德學院,與承載德語教學、德語教師培訓、提供等級考試、為德國文化及德語學習愛好者提供豐富書籍及學習資料的各類職能中心相交錯的全面、多元、清晰的文化滲透網絡。而孔子學院的海外機構目前主要分為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機構設置較為集中,教育形式較為單調。最后,德國外交部要求歌德學院“要與聯邦政府的文化外交政策保持一致”,由此可見,德國政府將歌德學院的未來發展放在國家整體文化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及支持。而孔子學院隸屬于“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非政府機構,從機構職權的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層次還沒有從國家戰略高度進行定位。
此外,從發展數量上來看,孔子學院十年時間于海外開設的教育機構數量要遠遠超過歌德學院50年來全球語言推廣機構的總數。孔子學院在發展速度及各國對其逐步認可的外交態度上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高速擴張發展的背后映射出的管理不健全與創新滯后等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這些歸根到底是定位不明確的結果。暫緩孔子學院數量擴建的腳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梳理孔子學院職能定位,明確孔子學院戰略地位,有針對性的改善管理機制,創新教育教學,也許是開拓孔子學院發展的新指南。
二、借鑒成功經驗,做好職能定位
明確孔子學院以漢語推廣教學為載體,進行多元化的國際文化合作的職能定位,孔子學院開展各項工作必須圍繞這一前提進行,同時,也要對自身的開辦立場、代表文化及服務對象建立起準確的定位認識。
1.孔子學院的開辦立場定位
自2012年美國審查事件發生以來,孔子學院驚人地發展速度給“中國威脅論”的制造者以可乘之機,他們大肆鼓吹中國進行文化侵略。文化傳播與文化侵略有著本質的區別,文化傳播是經驗技巧等文化特質在不同社會里擴散和傳播,有助于推動人類進步,鞏固社會成果,而文化侵略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侵占并壓制,最終使另一種文化下的群體徹底拋棄原有文化而屈服于正在傳播的文化。由此可見,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是否等同于文化侵略,關鍵要看其是否將壓制其他文化、實現文化殖民作為目標。因此,在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孔子學院必須遵循開辦宗旨,尊重異國文化,在保證漢語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文化教學的比重,增加對中國藝術、技巧等有利于各國民族發展的文化元素的傳播與交流,將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理念傳遞給世界。
2.孔子學院的代表文化定位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至今仍具有啟發及指導意義。當今孔子學院所代表的中國文化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但不僅限于、也不是全盤照搬于孔子的思想,而是體現了經過時代的過篩所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以及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文化。根據資料顯示,在世界眼中長城、孔子、絲綢、唐朝、兵馬俑等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由此可見,世界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不陌生,而中國的現代文化才是世界的盲點,因此,孔子學院肩負著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到現代文化體系并將之呈現并推廣至世界的重要使命。
3.孔子學院的服務對象定位
目前,孔子學院運行模式多以中外高校聯合開辦為主,服務對象多為在校大學生或商務人士,受眾面相對較窄。作為文化傳播機構,孔子學院的服務對象應當面向不同職業、不同層次、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要求有目的、有體系的制定語言學習標準和文化體驗活動內容,劃分文化推廣的途徑,增設專業職能中心,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創新教育模式,以發展眼光規劃孔子學院的未來。同時,孔子學院應加大對中國文化研究與推介的投入,通過增加海外調研,把握服務對象的需求與希望,并充分發揮多方力量,認真做好開辦前的宣傳及推介工作,讓更多外國人了解孔子學院,認識中國文化,開啟文化體驗之旅。
參考文獻:
[1]試論“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定位,陳.巴特爾,2013年5月
[2]論孔子學院的戰略定位,周璐璐,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