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
【摘要】當代大學生對于抗戰歷史往往足夠的認識與了解,在評價抗戰歷史上的某些重大問題上容易產生種種偏見與誤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應該遵循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方法,以充分的歷史史實為依據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解惑與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抗戰歷史認識。
【關鍵詞】抗戰史教學;敵后戰場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作為四門大學思政理論課程之一,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三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上,《綱要》課程的教學是通過詳細講授中國近現代的諸多史實,采取“于敘事中寓論斷”的形式讓同學們了解和掌握中國近現代史變遷的內在規律。
從05年《綱要》課程設置以來,《綱要》老師通過講授種種豐富生動的歷史史實,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歷史變遷的客觀性和歷史必然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實效。《綱要》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四門思政理論課程中一般處于較為前列的位置。以筆者所在高校進行的一次學生問卷調查為例,學生在回答“你偏愛的思政課”這一問題時選擇《綱要》課程的達到了55.7%,遠遠領先于其他三門課程[1]。
近年來,《綱要》課程的教學遇到了新的挑戰。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資源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上充斥著大量所謂歷史段子,這些真假不一的關于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的敘述,又往往成為今天許多大學生了解歷史的主要來源。作為《綱要》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該正面回應新形勢下這一嚴峻的挑戰,幫助同學們正確認識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從而不斷提升《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本文以《綱要》課程中的“抗戰史教學”部分為中心展開實例探討,希望能對于《綱要》課程教學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如何正確看待全面抗戰時期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對兩者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做出合理的評價,是《綱要》課程教學的難點之一。《綱要》教材中明確承認“在戰略防御階段,日本侵略者以國民黨軍隊為主要作戰對象。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2]。”對于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取得的一些重要勝利,如臺兒莊大捷、昆侖關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等都給與了肯定性評價,也批評揭露了國民政府在抗戰中暴露的種種弱點和問題,如不敢放手發動民眾,在抗戰中后期的一些消極抗戰表現以及豫湘桂會戰中的大潰敗等等。應該說,這些評價是較為合理和恰如其分的。但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同學在通過某些網絡資料對于抗戰有了一知半解式的了解后,往往對于教科書的看法持懷疑和否定的情緒,他們大多過于強調正面戰場的重要性,輕視敵后戰場,進而對《綱要》教材中提出的“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一重要論斷提出懷疑或否定。
要回答好這些同學提出的質疑意見,關鍵在于要客觀合理地分析和評價敵后戰場的作用,筆者在講述該問題時,首先根據學術界的諸多研究成果指出當時的國民政府十分重視敵后戰場的抗戰,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政府為了加強敵后抗戰,先后設置了蘇魯、冀察等敵后戰區,并向這些戰區派出幾十萬大軍,其目的就是深入敵后,收復失地,并以游擊戰爭來牽制日軍。為了搞好敵后抗戰,國民黨還專門在湖南衡山開辦游擊訓練班,請共產黨員葉劍英等擔任教官講授進行敵后游擊戰的種種方法。這些史實,都充分證明了敵后戰場的重要性。
其次是使用多方史料來闡述國共兩黨在敵后戰場上的不同表現,在講課中筆者除了引用國共兩方的資料之外,重點引述了日方侵華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華北治安戰》等論著。正如這些史料所揭示的,國民黨軍在敵后多數表現不佳,大批奉命深入敵后的國軍最后竟然了走上投敵的道路,而共產黨軍隊在敵后卻能不斷發展壯大,令日本華北駐軍痛感“華北治安的癥結所在,并非國民黨政府,而是中共”,而由于“中共游擊戰和地下工作異常巧妙”,日軍不能不哀嘆和中共打的是一場“不分晝夜、連續不斷、永無休止的戰爭”,是一場“陷在泥潭里的浴血戰爭”,中共主導的華北敵后抗戰,令日本侵華戰局“陷入完全被動的局面”[3]。
再次則是引導同學們深入分析探討國共兩黨敵后抗戰表現各異的內在原因,為了幫助同學們的思考與理解。我在授課時專門引用了海峽對岸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剖析國民黨軍隊敵后抗戰的失敗原因,臺灣著名學者陳永發在研究國民黨軍華北敵后游擊戰失敗原因時也不能不承認敵后戰場的國軍存在眾多致命缺陷:如國民黨軍隊往往同床異夢,共產黨軍隊卻和衷共濟。“一般說來,國軍在這兩個省區的軍隊主要是軍閥殘余部隊,各部隊自成山頭,彼此猜忌甚深,而共軍雖然散處各地,但同心協力,渾然一體,”,在后勤補給方面,共產黨軍隊“最大優點是能自食其力,并不依賴后方支持”,而國軍則主要依靠向當地百姓攤牌,“雖然他們有中央政府提供薪餉,但是在糧食和其他日常需要方面,仍然依賴就地攤派。因為國軍所能控制的人口和資源減少,開支卻未緊縮,老百姓的負擔自然呈反比例增加......易招民怨,甚至激起民變”。兩相對比之下,共產黨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而國民黨軍自然會遭到百姓的反對。面對日軍的進攻,“共軍有江西時期避實就虛的經驗,而國軍則仍然襲用江西時期以強擊弱的故技。所以結果有霄壤之別,多半是共軍能夠保持有生力量,等待敵人一開始撤退,便立即卷土重來,進而繼續擴大,而國軍則在崩潰以后,一蹶不振,無法東山再起”。正是這些內在因素決定了國共敵后抗戰的不同結局,“總之,面對日軍的進攻,共軍仍能繼續擴展,而國軍若非一觸即潰,便是不知所措,最后只能走上投降之一途[4]。”
通過上述對抗戰史料的闡述與分析,同學們最后得出了符合邏輯和客觀史實的判斷:正是由于國共兩黨之間存在的種種差異,決定了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最艱苦的時期,國民黨的敵后抗戰力量大多崩潰瓦解,而中國共產黨人卻仍能在敵后生存、發展壯大,八路軍、新四軍進行的敵后抗戰不僅打破了日本依托在華占領區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迷夢,更牽制了侵華日軍相當數量的兵力,這些鐵一般的歷史事實,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主導的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中流砥柱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結語
《綱要》課程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應該“以理服人”,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客觀、全面的闡述和分析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變遷,這樣才能獲得廣大學生的認同,幫助他們正確的認知和理解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及其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傅夏仙、黃靜露、姚棋中、張易:《高校思政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與思考——以浙江大學為例》(未刊稿)。
[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3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頁。
[3]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天津市政協編譯組譯:《華北治安戰》上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頁。
[4]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版,第232—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