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亞芳
民辦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主線,很多民辦高職院校都積極進行校企合作。但是,不少案例都流于形式,真正進展到實質階段,進行深度合作的很少。成功的校企深度合作案例有無規律可循?本文擬對新僑學院與上汽集團的校企深度合作成功案例進行分析。
一、合作背景
新僑學院(現已獲批更名,為行文方便本文暫用原名)是上海市首批面向全國招生的民辦高職院校之一,地處嘉定汽車城的外岡鎮規劃汽車城產業園附近,是外岡鎮唯一一所高校,和上汽集團上海大眾合作有地理優勢。學院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交融”的辦學之路,與多家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聯合辦學。現有26個專業,形成“以工為主,文商兩翼”的專業布局,其中珠寶首飾工藝及鑒定、汽車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旅游管理為重點特色專業。
二、合作類型
職教集團指導型。在嘉定職教集團的指導和支持下,新僑在校企合作方面,尤其是與上汽集團的深度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創新產學研合作的共同發展機制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堪稱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在職教集團的指導下,成功與嘉定區上百家企業合作,既為學生實習提供大量機會,也為服務區域經濟輸送人才。
三、合作模式
“理實一體、工學交替”模式。這種模式是吸收“訂單式”、“互動式”和“交替式”等多種模式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種較為現實的合作培養模式。既有訂單式學生學業與未來崗位“無縫對接”的好處,又有互動式中教師獲得企業培訓機會的便利,更有交替式中優勢互補的長處。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在校接受理論知識與初步的技能培養,進一步的的專業技能培養由企業來承擔。
四、合作內容(以大眾班為例)
2013年1月新僑學院與上汽集團就校企合作簽約。隨后通過洽談,達成多項合作共識。2013年秋上海大眾、上海匯眾、上汽變速器有限公司、小糸車燈等上汽集團企業與新僑達成畢業生頂崗實習與就業招聘意向。通過面談、測試、體檢等環節,近百名畢業生被上汽集團下屬企業錄用,其中26名被上海大眾錄用。2013年12月,新僑與大眾召開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雙元制培養項目工作會議。根據協議,作為“上汽—新僑卓越人才培養戰略計劃”的一部分,新僑14年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試點班“大眾班”,依托上汽集團上海大眾,引入企業的職教理念和企業文化、教科資源,聯合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共同探索適合本國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體制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項目要點有:
1.雙方聯合制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試點班的培養計劃。按照iDACUM要求將企業崗位標準和工作任務、職業精神、專業技術能力、生產過程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之中,推行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2.以上海大眾作為學生校外實習基地,學生第三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將學到的知識與實際崗位工作結合,提升實踐能力;
3.學生前兩年學習期間要求通過機械加工和維修電工職業技能中級考證,第三年到上海大眾進行頂崗實習期間按德國AHK職業技能要求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學生將留在上海大眾工作。
4.“大眾班”學員從機電系、汽車系學生中選拔。
五、合作成果
除上汽集團外,新僑還與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關系,例如上海電氣集團、上海城隍珠寶有限公司、大唐移動通信、上海大通旅行社、上海興國賓館等等。校企深度合作以來,新僑學院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1.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方面。機電、數控、汽車運用、汽車電子等專業列入市教委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市優秀專業教學團隊。獲批5門市級“精品課程”,獲兩項市級教育教學成果獎,獲市級以上團體獎項16項,獲獎教師25人次,累計科研立項47項。在市高職高專院校汽車類、機械類重點專業建設教學設計比賽及教師教學能力競賽中表現突出,獲10余項獎勵。合作企業和學院共同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目前雙師素質教師已占專業課教師人數一半以上。
2.實訓基地建設方面。以上汽集團等知名企業作為新僑學生的校外實訓基地,提高了學院的知名度和政府的重視程度,學院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也獲得發展契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汽車系為例,汽車電子技術(新能源)實訓基地獲得400萬政府專項建設經費。陸續建成的有汽車運用技術實訓中心、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實訓中心、汽車定損與理賠實訓中心、汽車電子技術實訓中心、汽車仿真軟件實驗室、汽車模型與教具實驗室、汽車液壓與氣動實驗室、汽車電控技術實驗室等等。
3.學生榮譽方面。得益于校企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實訓機會,學生的職業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嘉定區和上海市的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汽車營銷技能設計大賽、汽車維修技能大賽等競賽中新僑的學生都有優異的表現,獲得市級以上獎項的學生共計88人次。機電系張煜同學在全國計算機應用水平大賽中更是獲得了“二維CAD機械設計”項目二等獎。
4.就業方面。2014年近百名畢業生被上汽集團下屬企業錄用,其中26名被上海大眾錄用。畢業生的技能水平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
六、經驗總結和建議
1.地理位置和學院特色上的優勢。新僑地處嘉定,就在汽車城附近,和上汽集團下屬企業合作有天然的優勢。學院又是以工科為主,和工業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設實訓基地、共享人才資源、共同開展技術研究與服務等方面都有共贏的基礎。
2.政府和學院、企業領導的重視。市教委和嘉定職教集團對校企合作大力支持,有關領導干部不但積極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還親自參與到合作簽約和校企合作基地建設中來。學院領導的重視是校企深度合作開展的保證。2014年3月學院成立校企合作辦學指導委員會,使校企合作有了具體的校內指導部門。作為企業的上海大眾發展至今,越來越注重社會責任感,重視回報社會,為校企深度合作的開展打下前提基礎。
3.全員動員,全員參與。在院領導的大力推進下,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已成為全體教職工的共識。今后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績效考核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進一步發動廣大教職工的聰明才智和參與熱情。對在校企合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也應嘉獎,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利用深度合作的優越條件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4.應多角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內容。在合作實施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過程、實訓基地、頂崗實習、考核評價等方面都可更進一步。校企合作應與招生就業工作緊密結合,招的時候訂單式培養,就業時頂崗實習。
5.以專業調整和專業建設為契機,創新校企合作思路,做大做強。追求質量,不盲目追求數量,建設精品校企合作項目,以此成為學院招生宣傳的名片。例如,步子可邁得更大一點,汽車系可參與4s店的運營,珠寶系可參與工作室、小工坊的建設,機電系的機器人等專業也可和有關公司共建,校企合作與校校合作有機聯系等等。相信只有攜手共建,不斷創新,校企深度合作才能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田春雷,楊萌.如何更好地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市場,2012(09)
基金項目:上海市民辦教育協會2013年度立項課題(課題號:SMC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