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明
李安是目前全球最成功的華人導演,華人的謙遜、平和在他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他的教育背景和成功經驗對我們教育頗有啟示。
一、李安的求學故事和啟示
李安的爸爸是校長,因為被頻繁調任,他跟著不停地轉學,但從小就是校長公子的李安,處處被照顧,李安的補習老師都是當?shù)刈畎舻睦蠋煟墒抢畎策€是連續(xù)2年高考失利。無奈,李安放棄高考,去讀臺灣國立藝專(2001年改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下面簡稱藝專)。藝專是被人瞧不起的,甚至父親羞于與人談起自己有個讀藝專的兒子。李安在藝專學了聲樂、美術、芭蕾舞、拍了很多舞臺劇,總是以男主角身份站在舞臺演出。這些才能是李安導演生涯的必須才能,夯實了他的導演基礎。這時,李安感慨“所謂的升學主義、考大學,除了培訓基礎知識與紀律外,對他毫無意義”。
可是,李安家人不能接受他出街表演給人逗樂的身份,妥協(xié)的結果是答應父親去美國讀大學。于是,李安去了伊利諾伊大學。在那里他接受了正規(guī)的戲劇教育,并感受到文化沖擊,不僅包括中美文化的碰撞,也讓他首次接觸了中國大陸的文化。這些讓他思想走得更遠。
自從李安第一次從攝影機的觀景窗望出去,他就知道他有電影的天賦。于是,他繼續(xù)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在紐約,他頭次發(fā)現(xiàn)不上課是一件多么難過的事情,他討厭學校一個又一個假期。在紐約大學,他接受了系統(tǒng)的電影導演訓練,一導演片子,瘦小的又是華人的他就成為同學的核心,他發(fā)現(xiàn)上課滔滔不絕的反而拍片最不靈光。他的畢業(yè)作品《分界線》獲紐約大學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2個獎,并獲得威廉莫里斯公司經紀人的關注。
回顧李安的求學經歷,你會發(fā)現(xiàn):
第一,只認成績的升學教育是有問題的,適合培養(yǎng)“大路貨”,對部分特殊才能者輕則摧殘、重則扼殺。學生成績好壞往往只是意外這個學生是否合適去“做學問”,成為傳授知識或使用知識的人,如教授和研究工作者,一定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做學問”。而除了“做學問”以為的工作所需要的潛能,只認成績的升學教育不但不能給予,反而會抑制。
第二,沒有白走的路。李安去藝專學了表演、聲樂、美術和芭蕾舞,恰好是以后做導演的專業(yè)基礎;去伊利諾伊在美國文化、中國大陸文化和臺灣文化的碰撞下升華了李安的思想;直至后來去了紐約大學系統(tǒng)學習導演,讓李安的導演生涯基本功異常扎實。生活中,《喜宴》很多場景是李安自己真實婚宴的寫照,李安的父親就是父親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飲食男女》的父親形象的真實背影。
第三,選對路并堅持很重要。李安在家人反對聲中毅然選了電影業(yè),即使李安獲得了第一座奧斯卡獎杯,他的父親也勸誡李安該“回歸正業(yè)”了。在紐約大學高調畢業(yè)后,整整6年時間,他沒有轉行,即使是整天煮飯、照顧孩子,他也沒退縮,反而是堅持寫劇本,直到《推手》和《喜宴》同時獲得臺灣電影局優(yōu)秀劇作獎的一、二等獎。此時,他已在崩潰邊緣。正是這種堅持,讓李安在截至2013年的導演生涯中共獲得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第四,認識到自己天賦,并有洞察力最關鍵。毅然轉做電影、而不是戲劇是因為李知道自己喜好,甚至他在6年煮飯、家里經濟拮據的時候,還能分析出歷來大導演都是從寫劇本開始出道從業(yè),凡是出道做劇務、剪接、制作等工作的基本一輩子都做這些工作。所以他一直堅持寫自己劇本。實踐表明,大導演首先是會講故事的導演,對中國電影批評最多的癥結就是中國電影缺乏敘事能力。
二、李安電影的成功和啟示
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一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不是與李安失敗的高考和落寂的六年開的玩笑,而是對他的耐心和毅力的嘉獎,對他才華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肯定,更是表達了觀眾對真誠的李安的喜愛。李安的成功和他的經歷密不可分,中西貫通、思想的厚重和創(chuàng)新是最重要的,這些正是我們今天所應倡導的教育。
1、中西貫通。李安的電影中西通吃,除了他是臺灣藝專、伊利諾伊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專業(yè)基礎外,最主要的就是李安有一個中西合璧的編劇班底,他、詹姆斯和王蕙玲。在電影編劇環(huán)節(jié),來自美國的詹姆斯已經把西方人不理解的部分都理順了,而華人王蕙玲則是通曉中華文化創(chuàng)作的能手,李安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三個人反復斟酌劇本的過程就是填平中西文化鴻溝的過程。三人合作編劇的電影除臥虎藏龍外,還有飲食男女和色戒。
2、思想的厚重。李安的電影不但故事講得好,思想性總會讓你嘆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樣的題材,很容易拍出炫技、膚淺的電影,但導演李安會讓觀眾通過一部電影對宗教有深入淺出的理解,潛移默化地對觀眾進行了一次關于宗教的教育。對照內陸,即使是會講故事的是大導演講出的東西只是加減法級,而李安是N次方級。況且,部分導演的成功帶有時代性,特定時期走對了路,后期的爛片提醒我們他們缺少的是文化。臺灣的厚重文化滋養(yǎng)了李安,內陸最缺乏這種文化底蘊。看李安的傳記、聽他的訪談,你會理解他之所以成為大師的背后是他所具有的文化和思想的豐厚。
3、創(chuàng)新。李安的成功還是他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他的電影除最初的父親三部曲之外,之后的都是全新視角。他挑戰(zhàn)英國名著《理性與感性》、用《與魔鬼共騎》講美國內戰(zhàn)、用《冰風暴》講美國70年代社會轉型期家庭、他用《斷背山》描繪同性戀、用《臥虎藏龍》重寫香港武俠片、他敢講國共敏感題材《色戒》、又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把3D做成夢幻探討的還是印度人PIE的宗教,李安沒有習慣,只有不斷挑戰(zhàn)。國內電影人一提起電影總說習慣從國內電影產業(yè)管制強、約束大等原因入手,可卻沒有人能拍出沒約束的臥虎藏龍和少年派,尤其要考慮到臥虎藏龍只有1500萬美元預算。
4、眼光獨到。李安挑選演員眼光獨到。李安談過當時章子怡和他預想的《臥虎藏龍》中玉嬌龍完全不一樣,但他看中章子怡的上相和性感、眼神的純凈,并為章子怡再改了劇本。選的《色戒》主演湯唯是幾次落榜表演系,只好考了導演系的人,可是在李安眼里,湯唯就是民國的中學歷史老師形象,角色非她莫屬,而且李安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眼中的湯唯也是一副傻傻的模樣,如果太精明的模樣難以讓觀眾相信能做出王佳芝的事情,后來湯唯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電信詐騙案”滑稽地巧合上李安的判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演員蘇拉?沙瑪是一個高中生,陪哥哥來試鏡,毫無表演經驗,但李安一眼相中,同樣,在電影《理性與感性》里的凱特?溫絲萊特也只有19歲,但他相信凱特,果然,電影成片的效果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