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躍 崔蘭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魯迅的小說《故鄉》一文中,有這樣兩句話: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臉色,仿佛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
常見的教學資料中,一般把第二句中的“‘圓規'很不平”中的“圓規”運用的修辭手法理解為借代手法,很多教師在授課時一般也都沿襲這種說法,事實果真如此嗎?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搞清楚借代和借喻這兩種修辭手法的根本區別: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系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一種修辭方法;借喻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的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的一種,借喻在使用過程中,只出現喻體(乙事物),而本體(甲事物)和喻詞都不出現。
具體說來,這兩種修辭手法的區別有以下三點:
第一,借代側重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借喻側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
第二,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是代中有喻。
第三,借代不能變成比喻;而借喻可以變成明喻。
明白了借代和借喻的區別,前面我們提出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句中的“我吃了一嚇,……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中的“圓規”是比喻毋庸置疑,因為“豆腐西施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的樣子,和細腳伶仃的圓規的確有相似性,可以構成比喻,是比喻中的明喻。其中“圓規”是這個比喻中的喻體。第二句中單獨使用的“圓規”來自于上面的比喻,因此說第二句中單獨使用的“圓規”是借代的說法站不住腳,很顯然,這里強調的是“圓規”和“豆腐西施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的樣子二者之間的相似性,而不是相關性。第二句中的“圓規”不僅僅是簡單的代替,而是代中有喻,代替時側重了被代替事物與代替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和細腳伶仃的圓規的特點非常相似)。從被代替物和代替物二者的關系來看,“圓規”仍可還原為明喻,這些都符合“圓規”是借喻的條件,而把它理解為借代手法就講不通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關于第二句話中的“圓規”理解為借喻比較合適,而不應該理解為是借代。
總之,“學貴疑”,對于一些傳統的說法,我們要敢于懷疑,敢于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步,提高教學質量。
以上只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思考,不知妥否,請教學戰線上的廣大同仁批評指正。